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所谓的“有用的教育”,亦即功利化的教育,却依然充斥于中小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这既是教育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追求功利化的教育,孩子们学到的是功利、浮躁,损害的是学生的发展,不能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笔者提出追求“无用的教育”,旨在探寻教育的价值,寻找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克服教育浮躁与功利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无用的教育 有用的教育 思考
近来参加几次会议,几位发言者都讲不要做和提高成绩无关的事,要追求“有用的教育”。一位教师因花一节课时间讲“标点符号”(中考不考)被批;某校把九年级音乐美术课换成数理化课而被表扬。在中小学中,“有用的教育”受到热捧。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争名逐利,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教育亦如此——“无用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无用的教育”是相对“有用的教育”而言的。“有用的教育”是功利化的教育,它把学生作为工具以实现教育者的个人功利目的。而“无用的教育”则关注人的发展,是以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与幸福为目的的教育。“无用的教育”不是有害的教育,也不是无效的教育,更不认为教育是“无用”的。
一、“有用的教育”贻害无穷
“有用的教育”市场广阔,深受一些教育者追捧,其危害性巨大。
1.遏制学生成长。
“有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以考分为核心,主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它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头脑、心灵、意志、个性以及生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孩子过早地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内容;小学生整天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初中生则流连于各个补习班;高中生休息时间极少,每天学习约12小时。台湾在2001年反思过去48年的大学联考制度时说:“联考造成了不正常的升学压力,从而造成畸形的教学,畸形的教学造成文化的失根。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的国民只知道在个人的近利和物欲中打拼,这个国家的前途着实堪忧。”每年高考结束,记者问学生:“高考结束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很多学生的回答就是“想好好地睡一觉”。连睡觉都是一种渴求,这种背离人性的教育难道不值得反思?如果“有用的教育”真是有用的教育,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压制教师发展。
追求“有用的教育”,教师压力很大。教育管理者都知道,抓住了教师,就抓住了分数。于是几乎所有针对教师的考评都是以分数为主要标准,或明或暗,教师在这样的考评体系下,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忙于“盯盘补”,很少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即使反思了,往往还是反思如何高效地“盯盘补”。长此以往,很少有教师考虑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教师个人素养必然下降。有一部分教育者为了考分而疯狂,只要能提高分数,往往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违反人性和道德。“盯盘补”的高手都是扼杀学生发展的高手,然而这样的教师大会小会往往都会受到表扬,不仅得到家长的认同,甚至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同,他们因此而洋洋自得。殊不知害了学生亦害了自己,教师也成了考试的机器,还谈何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也是受害者,只是有些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而已。
3.阻碍教育提升。
由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课改遭到不少“卫道士”们的抵抗,并且我们的考试机制、应试惯性、教育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盘根错节,因此,虽然课程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任重而道远。改革十多年来,广大中小学应试倾向依然严重,追求“有用的教育”大有人在,教育改革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社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有用的教育”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考试机器,是摧残人才,制约社会的进步。
二、为什么要追求“无用的教育”
1.教育本质决定。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实现人生幸福。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教育并不在于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人的发展,人的终身发展。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诺奖获得者的话给我们以很深的启示,那就是最好的教育要有利于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需要“无用的教育”,因为“无用的教育”绝不是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相反,越追求分数,学生在人格、人性的发展上越容易被忽略,这恰恰违背了教育规律,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而一句鼓励,一次帮助,一个小故事,一次文娱活动,一次散步……看似无用,但学生从中习得的东西或许让他们受用终生,因为这些收获是精神层面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主要的是人的长远发展、精神的升华。“无用的教育”就是从长远方面、精神层面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幸福。
2.社会现实需要。
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单一升学率,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发展。现在许多教育者成了应试教育的精英,成了“屠杀”学生的“刽子手”。2013年端午节,考上高中的学生来看望笔者,笔者了解到,一个短短的端午假,不同学校学生收到八开的试卷都超过15张,每一张都是要求做的。笔者统计了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资料,几乎每个学生每科都有两套以上的教辅资料,平时科任教师还会下发大量的试卷,很多初中学生每天早上到校的第一件事是抄作业。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能有多少老师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幸福?在题海战术中,学生、教师的人格慢慢变形。 “无用的教育”势在必行,因为学生需要自由幸福的发展。卢梭在《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放手。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创造学鼻祖奥斯本说:“是想象力建立了强大的美国。”“无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展,为培养出人类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无用的教育”是治疗这个时代浮躁与焦虑的一剂良方,它让应试教育的脚步停下,让有灵魂的教育跟上。
三、如何追求“无用的教育”
面对急功近利的“有用的教育”,我们非常需要“无用的教育”。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成为“思想者”。
追求“无用的教育”, 就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那样,展现人类从蒙昧、野蛮中脱离出来而逐渐具有清醒意识的探索状态。教育者就要做“思想者”,既要思索教育的过去,对传统的教育合理扬弃;还要立足于现实,思考现今教育的利弊及我们该如何做。在拉车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思考教育的未来与方向。
周国平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他认识一名某地“最好”的中学的校长,该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很多,差的才考上北京师大这样的学校。该校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是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校长第一次见到周国平就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历史的审判的。
话语直击灵魂,直击教育之弊。马卡连柯说,教育的目的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社会需要。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这是教育家、哲学家对教育的思考。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考:现在不少教师成了应试教育的应声虫,随波逐流,听命于上级或者学校的要求,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没有教育的预见性。19世纪50年代,北京市以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为由,决意推倒古城墙。时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坚决反对,并向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当面直言:“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实际不到20年,人们已认识到自己无意中成为了历史之罪人。教育也是如此。
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教育“思想者”,就会看到“有用的教育”之失,“无用的教育”之得。如果我们的教育只为适应现在,不能考虑未来的长远发展,那我们要教育做什么!
2.甘当“傻子”。
鲁迅说:“世界上的事是傻子干出来的,那些聪明人为着名利而来,干了不光彩的事情,把世界推向黑暗深渊,结果他们也跟着沉沦,而世界依然在傻子手里,推向前进,世界是傻子的世界啊。”追求“无用的教育”,教师要甘当“傻子”。“傻子”是对教育的执著追求,是不畏世俗的嘲讽与压力,在教育的道路上奋力前行。陶行知,一个留洋博士,西装革履换成布衫草鞋,到乡村办教育。当时很多人都说陶行知是傻瓜。陶行知这样应对嘲讽:“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最后陶行知成了著名教育家。如果没有这股傻劲,陶行知能有这样的成就吗?当时也有人质疑陶行知的教育是“无用的教育”,而实际上这种“无用的教育”却一直熠熠生辉。甘当“傻子”,就要摒弃世俗功利,敢向应试教育开刀。教育管理者不怕掉“乌纱帽”,大力改革;教师不畏世俗压力,大胆践行“无用的教育”,追求学生的更好发展,坚决反对“有用的教育”。曾有人这样戏谑聪明人办的“有用的教育”:小学小傻、中学中傻、大学大傻、硕士博士超傻、博士后傻上加傻。这傻是真傻,是能力低下的表现!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中的雷夫老师牺牲了大量的时间,每天放学和周末都会无偿为学生补课,非常富有激情地带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完全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他也受到了同事的冷眼,也有人认为他是“傻子”。可是雷夫老师的事迹轰动全美,轰动全世界。
甘当“傻子”是坚定的教育勇气的体现,是高尚的教育情怀的体现,是睿智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3.做“特蕾莎修女”。
2009年,诺贝尔基金会评选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获此殊荣(另两位分别是马丁·路德金、爱因斯坦)。因为她充满爱,并全身心地把爱给予需要帮助的人。追求“无用的教育”,教育者就要做“特蕾莎修女”,充满爱,充满无私的爱,要有普爱、大爱的情怀。有一个小故事让我一直很感动:
有一个小男孩,背上的疤痕从他的颈部一直延伸到腰部,很恐怖,小男孩非常自卑。可还是有小朋友在上体育课换衣服时发现了这个秘密,称小男孩为怪物。小男孩备受打击,更加自卑。班主任老师智慧地处理了这件事。他很神秘地告诉孩子们:每个小朋友都是天使变成的。在下凡的时候,有的小天使很快就把美丽的翅膀脱了下来,而来不及脱下自己的翅膀的,就会在背上留下这样两道痕迹。孩子们一下子羡慕起了小男孩的伤疤。老师帮助小男孩走出了阴影,凭借的就是爱。
这就是爱的伟大,化腐朽为神奇。“无用的教育”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的,它怎能离开爱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爱的传递。有爱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潜能。爱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是个“笨孩子”,五六岁时才会说话,上小学时写字困难,成绩奇差,而且每次考试时都要发一次癔症。他的父亲对他一直严加管束,甚至整天看着福楼拜,先是希望他做医生,发现福楼拜没有兴趣,又希望他做律师,可还是“无疾而终”。福楼拜的父亲在对他丧失信心后,干脆放弃了。而此时福楼拜摆脱了精神上的负担,沉迷于文学的世界,创作出《包法利夫人》这样闻名世界的文学巨作。福楼拜的父亲也充满爱,但他追求“有用的教育”,没有切实关注孩子的发展,爱成了害。我们很多教师也是这样。爱是放手!教育之爱更要学会放手!
4.学会“打禅”。
打禅,指的是佛教徒闭目静坐修行。外在的诱惑太多,教育者需要“打禅”,需要静心、收心、净心。否则,再好的教育在极端功利的作用下,都会变得面目可憎。追求“无用的教育”要静下心来,修行自己。《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树立教育的高境界和远目标,才能有坚定的教育志向;有了坚定而美好的教育志向,内心才能宁静,远离浮躁;内心宁静不虚浮,才能在教育中泰然安稳,思虑周详;教育思虑周详了、细腻了,才能得到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价值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人的幸福心境最重要!学会“打禅”,还要善于支配时间。希腊文中的学校一词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体验与沉思,只有如此,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甚至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其意思是给学生时间。追求“无用的教育”,教育者就要学会“打禅”,教育者有闲暇,学生才会有闲暇。人类幸福的社会应是一个休闲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只有留出了较多的闲暇时间,才能有安逸、自由而充实的生活。颜回身处陋巷,只有粗粮清水,却快乐无比。因为幸福本身不在于你获得多少,而在于你感受到多少。学会“打禅”,是教育者追求“无用的教育”的必有心境和精神状态,更是教育者自我修炼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建议,同学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值得教育人好好品味、反思!其实很多貌似无用的教育,恰恰是最神圣的教育,是最尊贵的精神价值的体现。“无用的教育”胜于“有用的教育”,因为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实用价值,只有精神价值才能满足人的心灵的需要,并伴随人的一生。
(本文获江苏省第十三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中学)
【关键词】无用的教育 有用的教育 思考
近来参加几次会议,几位发言者都讲不要做和提高成绩无关的事,要追求“有用的教育”。一位教师因花一节课时间讲“标点符号”(中考不考)被批;某校把九年级音乐美术课换成数理化课而被表扬。在中小学中,“有用的教育”受到热捧。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争名逐利,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教育亦如此——“无用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无用的教育”是相对“有用的教育”而言的。“有用的教育”是功利化的教育,它把学生作为工具以实现教育者的个人功利目的。而“无用的教育”则关注人的发展,是以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与幸福为目的的教育。“无用的教育”不是有害的教育,也不是无效的教育,更不认为教育是“无用”的。
一、“有用的教育”贻害无穷
“有用的教育”市场广阔,深受一些教育者追捧,其危害性巨大。
1.遏制学生成长。
“有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以考分为核心,主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它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头脑、心灵、意志、个性以及生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孩子过早地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内容;小学生整天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初中生则流连于各个补习班;高中生休息时间极少,每天学习约12小时。台湾在2001年反思过去48年的大学联考制度时说:“联考造成了不正常的升学压力,从而造成畸形的教学,畸形的教学造成文化的失根。一个国家如果大多数的国民只知道在个人的近利和物欲中打拼,这个国家的前途着实堪忧。”每年高考结束,记者问学生:“高考结束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很多学生的回答就是“想好好地睡一觉”。连睡觉都是一种渴求,这种背离人性的教育难道不值得反思?如果“有用的教育”真是有用的教育,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压制教师发展。
追求“有用的教育”,教师压力很大。教育管理者都知道,抓住了教师,就抓住了分数。于是几乎所有针对教师的考评都是以分数为主要标准,或明或暗,教师在这样的考评体系下,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忙于“盯盘补”,很少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即使反思了,往往还是反思如何高效地“盯盘补”。长此以往,很少有教师考虑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教师个人素养必然下降。有一部分教育者为了考分而疯狂,只要能提高分数,往往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违反人性和道德。“盯盘补”的高手都是扼杀学生发展的高手,然而这样的教师大会小会往往都会受到表扬,不仅得到家长的认同,甚至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同,他们因此而洋洋自得。殊不知害了学生亦害了自己,教师也成了考试的机器,还谈何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也是受害者,只是有些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而已。
3.阻碍教育提升。
由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课改遭到不少“卫道士”们的抵抗,并且我们的考试机制、应试惯性、教育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盘根错节,因此,虽然课程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任重而道远。改革十多年来,广大中小学应试倾向依然严重,追求“有用的教育”大有人在,教育改革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社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有用的教育”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考试机器,是摧残人才,制约社会的进步。
二、为什么要追求“无用的教育”
1.教育本质决定。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实现人生幸福。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教育并不在于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人的发展,人的终身发展。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诺奖获得者的话给我们以很深的启示,那就是最好的教育要有利于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需要“无用的教育”,因为“无用的教育”绝不是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相反,越追求分数,学生在人格、人性的发展上越容易被忽略,这恰恰违背了教育规律,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而一句鼓励,一次帮助,一个小故事,一次文娱活动,一次散步……看似无用,但学生从中习得的东西或许让他们受用终生,因为这些收获是精神层面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主要的是人的长远发展、精神的升华。“无用的教育”就是从长远方面、精神层面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幸福。
2.社会现实需要。
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单一升学率,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发展。现在许多教育者成了应试教育的精英,成了“屠杀”学生的“刽子手”。2013年端午节,考上高中的学生来看望笔者,笔者了解到,一个短短的端午假,不同学校学生收到八开的试卷都超过15张,每一张都是要求做的。笔者统计了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资料,几乎每个学生每科都有两套以上的教辅资料,平时科任教师还会下发大量的试卷,很多初中学生每天早上到校的第一件事是抄作业。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能有多少老师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幸福?在题海战术中,学生、教师的人格慢慢变形。 “无用的教育”势在必行,因为学生需要自由幸福的发展。卢梭在《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放手。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创造学鼻祖奥斯本说:“是想象力建立了强大的美国。”“无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展,为培养出人类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无用的教育”是治疗这个时代浮躁与焦虑的一剂良方,它让应试教育的脚步停下,让有灵魂的教育跟上。
三、如何追求“无用的教育”
面对急功近利的“有用的教育”,我们非常需要“无用的教育”。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成为“思想者”。
追求“无用的教育”, 就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那样,展现人类从蒙昧、野蛮中脱离出来而逐渐具有清醒意识的探索状态。教育者就要做“思想者”,既要思索教育的过去,对传统的教育合理扬弃;还要立足于现实,思考现今教育的利弊及我们该如何做。在拉车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思考教育的未来与方向。
周国平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他认识一名某地“最好”的中学的校长,该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很多,差的才考上北京师大这样的学校。该校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是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校长第一次见到周国平就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历史的审判的。
话语直击灵魂,直击教育之弊。马卡连柯说,教育的目的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社会需要。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这是教育家、哲学家对教育的思考。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考:现在不少教师成了应试教育的应声虫,随波逐流,听命于上级或者学校的要求,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没有教育的预见性。19世纪50年代,北京市以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为由,决意推倒古城墙。时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坚决反对,并向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当面直言:“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实际不到20年,人们已认识到自己无意中成为了历史之罪人。教育也是如此。
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教育“思想者”,就会看到“有用的教育”之失,“无用的教育”之得。如果我们的教育只为适应现在,不能考虑未来的长远发展,那我们要教育做什么!
2.甘当“傻子”。
鲁迅说:“世界上的事是傻子干出来的,那些聪明人为着名利而来,干了不光彩的事情,把世界推向黑暗深渊,结果他们也跟着沉沦,而世界依然在傻子手里,推向前进,世界是傻子的世界啊。”追求“无用的教育”,教师要甘当“傻子”。“傻子”是对教育的执著追求,是不畏世俗的嘲讽与压力,在教育的道路上奋力前行。陶行知,一个留洋博士,西装革履换成布衫草鞋,到乡村办教育。当时很多人都说陶行知是傻瓜。陶行知这样应对嘲讽:“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最后陶行知成了著名教育家。如果没有这股傻劲,陶行知能有这样的成就吗?当时也有人质疑陶行知的教育是“无用的教育”,而实际上这种“无用的教育”却一直熠熠生辉。甘当“傻子”,就要摒弃世俗功利,敢向应试教育开刀。教育管理者不怕掉“乌纱帽”,大力改革;教师不畏世俗压力,大胆践行“无用的教育”,追求学生的更好发展,坚决反对“有用的教育”。曾有人这样戏谑聪明人办的“有用的教育”:小学小傻、中学中傻、大学大傻、硕士博士超傻、博士后傻上加傻。这傻是真傻,是能力低下的表现!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中的雷夫老师牺牲了大量的时间,每天放学和周末都会无偿为学生补课,非常富有激情地带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完全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他也受到了同事的冷眼,也有人认为他是“傻子”。可是雷夫老师的事迹轰动全美,轰动全世界。
甘当“傻子”是坚定的教育勇气的体现,是高尚的教育情怀的体现,是睿智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3.做“特蕾莎修女”。
2009年,诺贝尔基金会评选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获此殊荣(另两位分别是马丁·路德金、爱因斯坦)。因为她充满爱,并全身心地把爱给予需要帮助的人。追求“无用的教育”,教育者就要做“特蕾莎修女”,充满爱,充满无私的爱,要有普爱、大爱的情怀。有一个小故事让我一直很感动:
有一个小男孩,背上的疤痕从他的颈部一直延伸到腰部,很恐怖,小男孩非常自卑。可还是有小朋友在上体育课换衣服时发现了这个秘密,称小男孩为怪物。小男孩备受打击,更加自卑。班主任老师智慧地处理了这件事。他很神秘地告诉孩子们:每个小朋友都是天使变成的。在下凡的时候,有的小天使很快就把美丽的翅膀脱了下来,而来不及脱下自己的翅膀的,就会在背上留下这样两道痕迹。孩子们一下子羡慕起了小男孩的伤疤。老师帮助小男孩走出了阴影,凭借的就是爱。
这就是爱的伟大,化腐朽为神奇。“无用的教育”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的,它怎能离开爱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爱的传递。有爱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潜能。爱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是个“笨孩子”,五六岁时才会说话,上小学时写字困难,成绩奇差,而且每次考试时都要发一次癔症。他的父亲对他一直严加管束,甚至整天看着福楼拜,先是希望他做医生,发现福楼拜没有兴趣,又希望他做律师,可还是“无疾而终”。福楼拜的父亲在对他丧失信心后,干脆放弃了。而此时福楼拜摆脱了精神上的负担,沉迷于文学的世界,创作出《包法利夫人》这样闻名世界的文学巨作。福楼拜的父亲也充满爱,但他追求“有用的教育”,没有切实关注孩子的发展,爱成了害。我们很多教师也是这样。爱是放手!教育之爱更要学会放手!
4.学会“打禅”。
打禅,指的是佛教徒闭目静坐修行。外在的诱惑太多,教育者需要“打禅”,需要静心、收心、净心。否则,再好的教育在极端功利的作用下,都会变得面目可憎。追求“无用的教育”要静下心来,修行自己。《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树立教育的高境界和远目标,才能有坚定的教育志向;有了坚定而美好的教育志向,内心才能宁静,远离浮躁;内心宁静不虚浮,才能在教育中泰然安稳,思虑周详;教育思虑周详了、细腻了,才能得到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价值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人的幸福心境最重要!学会“打禅”,还要善于支配时间。希腊文中的学校一词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体验与沉思,只有如此,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甚至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其意思是给学生时间。追求“无用的教育”,教育者就要学会“打禅”,教育者有闲暇,学生才会有闲暇。人类幸福的社会应是一个休闲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只有留出了较多的闲暇时间,才能有安逸、自由而充实的生活。颜回身处陋巷,只有粗粮清水,却快乐无比。因为幸福本身不在于你获得多少,而在于你感受到多少。学会“打禅”,是教育者追求“无用的教育”的必有心境和精神状态,更是教育者自我修炼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建议,同学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值得教育人好好品味、反思!其实很多貌似无用的教育,恰恰是最神圣的教育,是最尊贵的精神价值的体现。“无用的教育”胜于“有用的教育”,因为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实用价值,只有精神价值才能满足人的心灵的需要,并伴随人的一生。
(本文获江苏省第十三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