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排比句扮靓你的作文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优劣,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是语言上的差距。同样一个题目,有的同学写得妙笔生花,熠熠生辉;而另一些同学写来则味同嚼蜡,毫无文采。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让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下里巴人”奔向“阳春白雪”,是萦绕在许多同学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方法似乎很多,各式各样刊物上的指导文章各显神通,又常常令这些同学无所适从。笔者以为,学会熟练、灵活地运用排比是见效较快的“处方”之一。
  排比可以增强作文的节奏感,表达强烈的情感。读起来让人犹如站在海岸上,海浪一波又一波扑面而来一样。所以,同学们不妨在作文中善用排比句。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排比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它与作者的“思想”密切相关
  古罗马 哲学家朗加纳斯说过:“美妙的措词,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永远属于卓越的心灵。”意思很清楚,思想活跃、开阔、缜密,语言自然优秀、活泼、大气、饱满。“宏通”的思想来自哪里?俗话说“脑子越用越活”,这就要求每个同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要“敏感”即多动脑筋,力求获得深刻新颖的看法;然后选用最好的语言(如词语、句式、修辞等,“排比”只是其一)将其倾吐出来。开始可能感到难一些,但只要真正地下过几次功夫后就可以逐渐登堂入室了。
  二、不同的文体,排比的使用也各有不同
  记叙文以散句为主,排比等整句的使用应“恰到好处”,一般而言,概括叙述或感情较强烈的段落使用排比能起到“锦上添花”之功效;而具体的叙述、描写则不宜用排比,尤其是结构复杂“臃肿”的排比。抒情散文要求语言精彩、流畅,议论文要求语言严谨、生动,恰当地运用排比等整句即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剂量”大些也无妨。
  三、排比应力求“丰富多彩”
  在不同的排比句中,组成排比的每一个“成员”的面目应该富于变化,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单句, 还可用复句甚至多重复句; 或比喻、或借代、或反问等,一篇文章中的几组排比“各有千秋”,那么精彩、生动、流畅将“不期而至”。
  例如:自小到大,我所走过的每一条路,都被父母事先用鲜花铺就;爬过的每一座山,荆棘已被他们用疲惫的双手折断;每一次试飞前,父母总是用他们坚硬的翅膀稳稳地翼护着我。没有坎坷,没有艰辛,没有从高处坠落的彻骨剧痛。安逸的生活,平淡无味地滑过了十八个春秋,每每读书,羡慕闰土瓜田捉猹、撒网捕鱼的自由,向往屈子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皎察,渴望陶公东篱采菊、悠然南山的雅致。
  示例中用了三组排比,第一组由三个比喻构成,形象地状写了父母对自己的“包办”式的呵护;第二组排比由四个短句构成,灵动跳跃;第三组的三个分句用了三个典故(闰土、屈子、陶潜)表达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三组排比富于变化,加大了容量,增强了语势。
  综上所述,恰当、熟练、灵活地运用排比确实是提高语言“品位”的一种好方法,只要善于“思想”,勤于“笔耕”,不断吸收,不断实践,就一定能使“排比”扮靓你的作文。
其他文献
这几年,教育改革大潮滚滚滔滔,势不可挡。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层出不穷,花样迭出,叫人应接不暇。在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优质课上更是模式泛滥,似乎无模式便无创新,便是落伍、不合潮流。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和探索,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套路,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有着许多误导甚至堵塞。  静心思来,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期刊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现在,这篇经典散文入选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本单元文章编排以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为主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对切身体验表述来体会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以引起共鸣。因此,在教授该课时,笔者
期刊
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基本上是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双基”)展开的,在以后几十年时间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成了语文教学中两大目标,在语文教与学中备受青睐。然而到了本世纪,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片面的理解新课标理念、强调素质,忽视知识传授,使得 “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似乎不复存在。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会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期刊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以及作文评分标准执行的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的理性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正日渐受到重视和青睐。如果我们的作文不能就一些现象作一点理性的思考,没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很难写出一篇出彩的佳作来的。  理性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应该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中,时而能“进”,时而能“退”,时而能“转”,时而能“换”。就会让自己的文章有一点辩证的魅力。
期刊
作文一直是学生最头疼、最棘手的问题,而考场中作文分数的高低举足轻重。那么,在考场中如何提高作文分数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首先,字好分数高  在评卷的过程中,评卷老师首先看到的是字迹。俗话说:字是文章皮。我经常跟学生开玩笑说:“字如人脸,漂亮者赏心悦目,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作文也一样。”在考场中,要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切忌字迹潦草,碰到写错的字、词,用两横线划掉或用修改符号,将不要的
期刊
模仿就是仿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照着样子做。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做示范而写的。可见模仿是学习的心理需要,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结合本班实际,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如下几种尝试:  一、写作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艺术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在文从字顺方面下大力气,然后才能尝试初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喜好之情绪也。它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先决条件和首要问题,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七年级是学生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都发生了变化,但还未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兴趣的环境。本学期我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兴趣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循序渐进地增强他
期刊
中国有句俗语:“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不是强调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而是说明了教师严格管理的重要性,因为“严”,所以才出“高徒”。作为教师,理所当然的要管理学生使其好好学习,但是由于科目的特殊性,教师在管理时也要注意一定分寸,我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做到适当有度。  什么是适当?什么是有度?不好说,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适当”“有度”的理解。  一、适度课堂管理  语文就
期刊
学习任何一科,只要有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  一、课堂的导入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端既是学生的起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新课的导入要新颖,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堂学习状态,像吸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