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45万字,具体的量化到比如,我手中的这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简装本,总字数19.2万字,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学生至少要读8本这样的名著才能基本完成,课标是对学生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的最低要求。学生个人的语文实践也证明,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强,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只注意于课内,而忽略课外,功夫只是用了一半。
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句话讲的是语文学习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堂的发言依赖于课外阅读,学生对习作兴趣,进而他们进行习作的质量更与阅读息息相关。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课外阅读有其特殊教育作用,分别说来有:
第一,继续课内阅读,巩固课内阅读的成果。对任何一篇课文的理解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学习,才能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而反复、多次的学习,就要通过课外阅读的形式来获得。这样,课外阅读就起了促进课内阅读、强化课内阅读的作用。
如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课后,我为学生补充阅读了刘成章的《走进纽约》一文。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刘成章作为一位游客,走进纽约这座城市以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篇文章虽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时髦、现代,可是作者感觉自己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使每位读者深受感染。这篇文章与刚刚学过的《安塞腰鼓》一脉相承,《安塞腰鼓》一文中,作者的情感直白的流露和宣泄,学生阅读的《走进纽约》则含蓄而迂回的表达。让学生走近作者,感受作者在身处不同地域,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课外阅读的补充,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在心灵深处唱响了一曲嘹亮《我的中国心》。
第二,扩大阅读领域,培养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领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课内阅读的内容极为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需要。如果学生阅读范围只限于课内,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就难以适应各种各样的阅读环境和需要。
如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时,课文中提到古典边塞诗词和历代文人墨客折柳送别的诗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一组边塞诗词,如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通过诗词的朗读,学生感受到那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随着课堂的继续学习,我继续出示了一组折柳送别的诗词,如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南宋僧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迁移至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极易生长和这株柳树生存之艰难的对比。学生对这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大约有两合抱粗的柳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陶治情操,培育品德。六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大,同时,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等又正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读物来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善恶、假丑。
如在学完《小草和大树》一课后,我推荐他们阅读了《简爱》这本书。有学生在班级之后开展的《简爱》读书交流会上这样说道:“简就像一位圣洁的天使,她带着正义和公平来到人间,挥动着爱与善良之翼,为所有的人播下光明的种子。《简爱》,一本伟大的书籍,一串凄婉的歌谣,一曲浪漫的爱情之歌。”还有学生这样说道:“其中我最喜欢又崇拜的简爱,她是林中一朵傲放于夜晚的一朵夜来香,她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镌刻进世人心中的一朵郁金香,用心血和汗水成为一朵默然开放的梅花。简爱,我崇拜你,这真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我也要做像简爱一样至善至美。”
第五,因材施教,各得其所。在班级集体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整齐划一,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否得到更大发展,主要不是由教师在课内统一教授的内容决定,要由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吸收多少来决定。因此,指导他们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内容,安排阅读进度显得十分必要。
随教材配发的《新语文读本》我让学生详细进行了阅读,要求学生读文章,不能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最好能够留下思考的痕迹。例如,划出好词佳句,在相应的段落、句子旁边用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当然,还可以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通常有两方面: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二,围绕文章主要内容,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发或感受,或者是作者的写法,文章的写作特点等都可以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情况、所见所闻等方面的原始积累铺陈自己的想法,使得文章与生活相呼应、相融合。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的丰富。在教学《麋鹿》一课时,文章对麋鹿的生活习性有这样的一段描述:“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课堂上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夏季和冬季不同毛色的麋鹿后追问:“你们知道麋鹿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毛色呢?”有学生谈到:“它们是为了躲避比自己体积更加庞大的凶猛的肉食动物的追杀。就如同变色龙、枯叶蝶等动物一样。”我和学生们对这一答案已经很满意。没想到,这时候,另一只手高高的举起,我请他站起来告诉大家,他要说什么。他激动地站起来说道:“刚才那位同学只说对了一部分,我还有知道麋鹿毛色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在夏季时,棕红色的毛皮比较薄,这样的毛稀疏,有利于麋鹿散发体内的热量,而到了冬季,麋鹿的毛皮变成了棕灰色,这时候,它的毛不但长得密,而且长得很长,就像我爷爷在家里穿的那种羊皮袄一样,这样,在寒冷的冬季,及时在北风呼啸,漫天飞雪的天气里,麋鹿都不会冷。”当他再跟大家讲解时,我把刚才的幻灯片又调了出来,通过仔细的观察,真是如他所言呀!当他讲解完毕,所有的同学,都为他的精彩发言不由自主的鼓掌。
第六,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写作夯实了基础,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古今贤文中说道:“学了就用处出行,光学不用等于零。”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之后,学生有话可写,有事能写,有感要发,写文章不再是难事。一学期下来,形成了有具有本班特色的《优秀作文集》。作文集中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单元习作,二、读后感,三、观后感,四、随笔。入选文章近200篇,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整理成定稿的有108篇。
经过实践总结虽然小有收获,但觉得自己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很多。真诚的希望今天与会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45万字,具体的量化到比如,我手中的这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简装本,总字数19.2万字,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学生至少要读8本这样的名著才能基本完成,课标是对学生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的最低要求。学生个人的语文实践也证明,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强,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只注意于课内,而忽略课外,功夫只是用了一半。
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句话讲的是语文学习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堂的发言依赖于课外阅读,学生对习作兴趣,进而他们进行习作的质量更与阅读息息相关。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课外阅读有其特殊教育作用,分别说来有:
第一,继续课内阅读,巩固课内阅读的成果。对任何一篇课文的理解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学习,才能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而反复、多次的学习,就要通过课外阅读的形式来获得。这样,课外阅读就起了促进课内阅读、强化课内阅读的作用。
如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课后,我为学生补充阅读了刘成章的《走进纽约》一文。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刘成章作为一位游客,走进纽约这座城市以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篇文章虽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时髦、现代,可是作者感觉自己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使每位读者深受感染。这篇文章与刚刚学过的《安塞腰鼓》一脉相承,《安塞腰鼓》一文中,作者的情感直白的流露和宣泄,学生阅读的《走进纽约》则含蓄而迂回的表达。让学生走近作者,感受作者在身处不同地域,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课外阅读的补充,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在心灵深处唱响了一曲嘹亮《我的中国心》。
第二,扩大阅读领域,培养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领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课内阅读的内容极为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需要。如果学生阅读范围只限于课内,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就难以适应各种各样的阅读环境和需要。
如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时,课文中提到古典边塞诗词和历代文人墨客折柳送别的诗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一组边塞诗词,如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通过诗词的朗读,学生感受到那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随着课堂的继续学习,我继续出示了一组折柳送别的诗词,如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南宋僧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迁移至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极易生长和这株柳树生存之艰难的对比。学生对这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大约有两合抱粗的柳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陶治情操,培育品德。六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大,同时,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等又正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读物来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善恶、假丑。
如在学完《小草和大树》一课后,我推荐他们阅读了《简爱》这本书。有学生在班级之后开展的《简爱》读书交流会上这样说道:“简就像一位圣洁的天使,她带着正义和公平来到人间,挥动着爱与善良之翼,为所有的人播下光明的种子。《简爱》,一本伟大的书籍,一串凄婉的歌谣,一曲浪漫的爱情之歌。”还有学生这样说道:“其中我最喜欢又崇拜的简爱,她是林中一朵傲放于夜晚的一朵夜来香,她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镌刻进世人心中的一朵郁金香,用心血和汗水成为一朵默然开放的梅花。简爱,我崇拜你,这真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我也要做像简爱一样至善至美。”
第五,因材施教,各得其所。在班级集体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整齐划一,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否得到更大发展,主要不是由教师在课内统一教授的内容决定,要由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吸收多少来决定。因此,指导他们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内容,安排阅读进度显得十分必要。
随教材配发的《新语文读本》我让学生详细进行了阅读,要求学生读文章,不能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最好能够留下思考的痕迹。例如,划出好词佳句,在相应的段落、句子旁边用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当然,还可以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通常有两方面: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二,围绕文章主要内容,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发或感受,或者是作者的写法,文章的写作特点等都可以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情况、所见所闻等方面的原始积累铺陈自己的想法,使得文章与生活相呼应、相融合。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的丰富。在教学《麋鹿》一课时,文章对麋鹿的生活习性有这样的一段描述:“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课堂上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夏季和冬季不同毛色的麋鹿后追问:“你们知道麋鹿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毛色呢?”有学生谈到:“它们是为了躲避比自己体积更加庞大的凶猛的肉食动物的追杀。就如同变色龙、枯叶蝶等动物一样。”我和学生们对这一答案已经很满意。没想到,这时候,另一只手高高的举起,我请他站起来告诉大家,他要说什么。他激动地站起来说道:“刚才那位同学只说对了一部分,我还有知道麋鹿毛色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在夏季时,棕红色的毛皮比较薄,这样的毛稀疏,有利于麋鹿散发体内的热量,而到了冬季,麋鹿的毛皮变成了棕灰色,这时候,它的毛不但长得密,而且长得很长,就像我爷爷在家里穿的那种羊皮袄一样,这样,在寒冷的冬季,及时在北风呼啸,漫天飞雪的天气里,麋鹿都不会冷。”当他再跟大家讲解时,我把刚才的幻灯片又调了出来,通过仔细的观察,真是如他所言呀!当他讲解完毕,所有的同学,都为他的精彩发言不由自主的鼓掌。
第六,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写作夯实了基础,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古今贤文中说道:“学了就用处出行,光学不用等于零。”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之后,学生有话可写,有事能写,有感要发,写文章不再是难事。一学期下来,形成了有具有本班特色的《优秀作文集》。作文集中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单元习作,二、读后感,三、观后感,四、随笔。入选文章近200篇,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整理成定稿的有108篇。
经过实践总结虽然小有收获,但觉得自己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很多。真诚的希望今天与会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