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教育虽然已经给予了文科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些工作的通行证,但却缺乏对他们从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训。就我国的文科生教育现状而言,教学中很少注意对学生的技巧、实际操作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综合能力、思维的机敏以及雄辩的口才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也缺乏教学中的启发性、互动性和真正的教学相长。学生毕业后只能靠自己边干边学、慢慢上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科学生的就业难现状。文科毕业生普遍存在对学校教育与实践脱节的抱怨。多科性大学的文科教育应该在学院教育阶段就注重解决这些问题,以“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文科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基于此一目标,我们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个层面上都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层面上,我们的文科教学要注重参与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强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要求参与的内驱力,要关注如何学生的实务能力,而不仅仅是解决如何对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的知识,我们的目标则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自己学习和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践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要问题。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数量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如果要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我们的学制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学制。这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多科性大学文科的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出倡导边缘、鼓励交叉、加强应用等特色。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改革的趋势是:一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二是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向大专业、宽口径、新内涵方向发展;三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MIT的文科发展策略就是:“文科的发展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而要培植与工程、科学及数学直接相关的文科”。MIT有45%的课程是文科,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工程科学密切相联的。而且,这些课程的设置还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比如,其管理学科的设置,并不是传统的管理学、财会学和国际贸易等,而是与工业生产和工程科学相关的生产运行管理、运输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房地产管理等新兴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持原有核心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整合一些理论化程度极高、但是较为空泛相对缺乏现实针对性的课程,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群。应用型课程群的设置必须要能体现这种交叉融合性。应用型课程群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科分布特点,有意将一些相邻或相近的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批面对市场强化应用课程群,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更好地面对纷繁的变化多样的社会形势,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工科学校办文科就应该立足本校、从交叉融合的角度设置一个有特色的技术性的课程群。这一模块的课程既可以拓展本科生的实务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为工科生未来的创业实践和素质提升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层面上,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使用,采用课堂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角色训练、课后自学等多种手段结合。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主体,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听讲为课堂互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应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一)启发式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应立足教材进行教学,但是不拘泥于教材。首先,每次课前一周由学生按照教学进度表,提出他们感兴趣并希望得到解释的相关的案例和热点问题,由教师结合教材加以分析。这样就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其次,教师每次课前一周提供学生自学所用的相关前沿学术资料,进行自学指导,为课堂的启发教育奠定基础。
(二)讨论式教育
为了让教学活动紧扣实践,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现实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确定好选题,供大家作出一定的准备,然后在课堂中展开讨论,这样往往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每学期至少安排四次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辩论赛,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进行热烈的讨论,培养学生养成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三)研究式教育
首先,要注重培养已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针对目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置疑现有理论及制度,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改革方案。通过教师与他们的直接交流答疑解惑,提供阅读书目促使其进一步打实基础,鼓励并对其撰写论文提供指导。其次,努力组织学生的多种科研活动。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学生从事一定的科研项目或社会调查以提高其理论能力;二是组织案例研讨会,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探讨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第三,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则督促其阅读基础书目,并安排老师与之交流,加以鼓励和帮助。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立项教改课题“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方法研究——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弘,李冲.MIT与CIT文科建设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作者简介:黄月华,女,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经济法学。)
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层面上,我们的文科教学要注重参与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强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要求参与的内驱力,要关注如何学生的实务能力,而不仅仅是解决如何对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的知识,我们的目标则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自己学习和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践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要问题。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数量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如果要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我们的学制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学制。这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多科性大学文科的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出倡导边缘、鼓励交叉、加强应用等特色。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改革的趋势是:一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二是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向大专业、宽口径、新内涵方向发展;三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MIT的文科发展策略就是:“文科的发展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而要培植与工程、科学及数学直接相关的文科”。MIT有45%的课程是文科,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工程科学密切相联的。而且,这些课程的设置还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比如,其管理学科的设置,并不是传统的管理学、财会学和国际贸易等,而是与工业生产和工程科学相关的生产运行管理、运输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房地产管理等新兴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持原有核心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整合一些理论化程度极高、但是较为空泛相对缺乏现实针对性的课程,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群。应用型课程群的设置必须要能体现这种交叉融合性。应用型课程群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科分布特点,有意将一些相邻或相近的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批面对市场强化应用课程群,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更好地面对纷繁的变化多样的社会形势,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工科学校办文科就应该立足本校、从交叉融合的角度设置一个有特色的技术性的课程群。这一模块的课程既可以拓展本科生的实务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为工科生未来的创业实践和素质提升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层面上,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使用,采用课堂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角色训练、课后自学等多种手段结合。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主体,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听讲为课堂互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应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一)启发式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应立足教材进行教学,但是不拘泥于教材。首先,每次课前一周由学生按照教学进度表,提出他们感兴趣并希望得到解释的相关的案例和热点问题,由教师结合教材加以分析。这样就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其次,教师每次课前一周提供学生自学所用的相关前沿学术资料,进行自学指导,为课堂的启发教育奠定基础。
(二)讨论式教育
为了让教学活动紧扣实践,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现实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确定好选题,供大家作出一定的准备,然后在课堂中展开讨论,这样往往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每学期至少安排四次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辩论赛,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进行热烈的讨论,培养学生养成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三)研究式教育
首先,要注重培养已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针对目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置疑现有理论及制度,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改革方案。通过教师与他们的直接交流答疑解惑,提供阅读书目促使其进一步打实基础,鼓励并对其撰写论文提供指导。其次,努力组织学生的多种科研活动。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学生从事一定的科研项目或社会调查以提高其理论能力;二是组织案例研讨会,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探讨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第三,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则督促其阅读基础书目,并安排老师与之交流,加以鼓励和帮助。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立项教改课题“文科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方法研究——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弘,李冲.MIT与CIT文科建设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作者简介:黄月华,女,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经济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