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课强化实践教学,构建“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车间化”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为核心,以车间教学为载体,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课;车间化;教学模式;研究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基层或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及理论学习为中心、以教师讲授及课堂作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专业技能课应创设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经多年探索,构建“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车间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为核心,以车间教学为载体,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对“车间化”教学模式探索如下:
一、专业技能课“车间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施
“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模糊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的界限,车间即是课堂,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反之,课堂即是车间,师傅即是教师,徒弟即是学生,以致最终达到“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从的内涵和本质而言,實际就是“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坚持能在车间的不在教室,能在工厂的不在课堂。实现车间与课堂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和创收合一等“五个合一”。
专业技能课“课堂车间化”的实施,首先要制定出教学方案:
(一)教学计划
以岗位需要为重点,以强化技能培训为主线。增加实训性教学环节比重,突出学生实训技能的培养;第一学年为基础学习,第二、三年为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训学习。三年的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65—70%。第一学年,学习理论和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践时间各占50%;第二、三学年,学理论、校内车间实训时间各占20%,在企业培训专业技能训练时间占60%。
(二)教学内容
以职业需要为主线,构建起宽基础、复合型的智能结构,既考虑职业目标的实际需要,又为学生未来发展潜力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
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和岗位教学,以零部件加工过程为单元设计教学项目;学生按小组合作进行合作实践操作,教、学、做“零距离”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四)考试与考核办法
通常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合作态度来考核学生,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给学生一个公平、客观的考核成绩。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重视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行车间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
实习室和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练兵场,没有实训基地的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例如,我们学校依托省级示范性现代农艺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为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实习环境,真正做到了教学和生产交融,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
另外,还可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如我校与当地一家服装厂合作,把工厂般到学校,完成了校企无缝对接。服装专业的学生边学理论边实习,对真实的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知,提高了毕业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加快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学生还可获得一定的报酬。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车间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教师是推行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强化专业教师培养,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关键。再好的设备,教师不会操作,也等于零,因此,必须打造一支强大的既能当教师又能当师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措施为:一是,学校尽量争取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兼职,除承担部分专业教学、实训外,主要是带动培训专业教师,打造学校自己的“职教名师”。
(三)注重其他配套条件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
要真正实施好“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双化”教学,切实保证学校持续发展,还必须注重其他配套条件建设。
一是,开发校本教材。应该对各专业课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线教师,实行删繁就简,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实际,更加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二是,切实搞好技能大赛。要求师生人人参加,逐级选拔,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进行检测。
三、实施“车间化”教学的效果
(1)随着“车间化”模式的构建和展开,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相结合。由过去的“黑板上开机器”的落后教学方式变成“真刀真枪”的现场演练。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总体上形成了“课堂上理论教学→实训室实践操作→车间里生产实习”一条龙的教学组织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与其学习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机会,最大限度开发其潜能。
(3)通过“车间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将探索出适合中职教学特点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过程基本步骤,即:课前准备阶段、实际应用阶段、总结评价阶段;并推行实施实训车间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
(4)通过“车间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有效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车间化”教学模式,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既有效利用了企业资金和设备,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又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总之,中职专业技能课“车间化”教学,可充分利用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双赢”。通过对“车间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与探索,提高教学活动效率,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努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常久祯(1976—),男,一级教师。
注:本文是“2017年度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省级立项课题:《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课‘车间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ZJ012)成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课;车间化;教学模式;研究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基层或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及理论学习为中心、以教师讲授及课堂作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专业技能课应创设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经多年探索,构建“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车间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为核心,以车间教学为载体,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对“车间化”教学模式探索如下:
一、专业技能课“车间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施
“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模糊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的界限,车间即是课堂,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反之,课堂即是车间,师傅即是教师,徒弟即是学生,以致最终达到“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从的内涵和本质而言,實际就是“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坚持能在车间的不在教室,能在工厂的不在课堂。实现车间与课堂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和创收合一等“五个合一”。
专业技能课“课堂车间化”的实施,首先要制定出教学方案:
(一)教学计划
以岗位需要为重点,以强化技能培训为主线。增加实训性教学环节比重,突出学生实训技能的培养;第一学年为基础学习,第二、三年为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训学习。三年的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65—70%。第一学年,学习理论和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践时间各占50%;第二、三学年,学理论、校内车间实训时间各占20%,在企业培训专业技能训练时间占60%。
(二)教学内容
以职业需要为主线,构建起宽基础、复合型的智能结构,既考虑职业目标的实际需要,又为学生未来发展潜力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
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和岗位教学,以零部件加工过程为单元设计教学项目;学生按小组合作进行合作实践操作,教、学、做“零距离”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四)考试与考核办法
通常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合作态度来考核学生,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给学生一个公平、客观的考核成绩。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重视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行车间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
实习室和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练兵场,没有实训基地的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例如,我们学校依托省级示范性现代农艺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为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实习环境,真正做到了教学和生产交融,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
另外,还可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如我校与当地一家服装厂合作,把工厂般到学校,完成了校企无缝对接。服装专业的学生边学理论边实习,对真实的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知,提高了毕业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加快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学生还可获得一定的报酬。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车间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教师是推行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强化专业教师培养,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关键。再好的设备,教师不会操作,也等于零,因此,必须打造一支强大的既能当教师又能当师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措施为:一是,学校尽量争取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兼职,除承担部分专业教学、实训外,主要是带动培训专业教师,打造学校自己的“职教名师”。
(三)注重其他配套条件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
要真正实施好“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双化”教学,切实保证学校持续发展,还必须注重其他配套条件建设。
一是,开发校本教材。应该对各专业课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线教师,实行删繁就简,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实际,更加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二是,切实搞好技能大赛。要求师生人人参加,逐级选拔,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进行检测。
三、实施“车间化”教学的效果
(1)随着“车间化”模式的构建和展开,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相结合。由过去的“黑板上开机器”的落后教学方式变成“真刀真枪”的现场演练。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总体上形成了“课堂上理论教学→实训室实践操作→车间里生产实习”一条龙的教学组织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与其学习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机会,最大限度开发其潜能。
(3)通过“车间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将探索出适合中职教学特点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过程基本步骤,即:课前准备阶段、实际应用阶段、总结评价阶段;并推行实施实训车间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
(4)通过“车间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有效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车间化”教学模式,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既有效利用了企业资金和设备,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又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总之,中职专业技能课“车间化”教学,可充分利用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双赢”。通过对“车间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与探索,提高教学活动效率,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努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常久祯(1976—),男,一级教师。
注:本文是“2017年度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省级立项课题:《中职学校专业技能课‘车间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ZJ0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