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满叔成吉雀是个老缝纫。
满叔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经常头戴鸭舌帽,身披军大衣,白皙的皮肤刻满深深的皱纹,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比实际年龄要少得多。满叔为何看上去不显老?爹给他总结两条,一是吃的是“轻松饭”,从不下地到泥里水里滚;二是话不多,心态好,见人一脸笑,从不生气,拿着一把短尺和一把粗大剪刀挨家挨户做“上门功夫”。“吃千家饭,睡百家床”,也不挑肥拣瘦,交点钱挣点工分养家糊口。那时,没有缝纫机,做衣服全是手工操作,他极为认真,乡亲们年头忙到年尾,添置一件新衣服不容易,半天工夫,什么汉装衣、抄头裤、学生裙,只要经过他的手,便变戏法似的做了出来,穿在身上平平整整。当年,乡亲们生活水平不高,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行。相对来说,手艺人也好当。特别到了过年,家家小孩闹着要穿新衣裳,满叔就挨家挨户做过去,忙得一天到晚屁股不沾凳子,有时还得加晚班。
满叔坐在家里晴天不必晒太阳,天雨不用淋雨水,不到外面挑肩磨背,四海为家,坐吃袋不空,引来许多艳羡的目光。这种看似轻松的缝纫,其实也是心手并用,多管齐下,来不得半点马虎。首先睁大眼睛拿来布尺为对方量好腰围、胸围、股围、肩宽、腿长,再是用黄泥巴划粉画好直线、横线、弧线,然后,手握剪刀小心翼翼将一块布料剪成几大版块,最后眯着眼睛穿针引线将这些布缝起来。量体裁衣对他来说可谓“小菜一碟”,在他眼里,“度”和“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量”表现在外表,“度”表现在心里。满叔给人裁剪衣服时,同时注重度量人的内心,凭对方的年龄、性别、爱好、脾气,为其缝制出来的衣服,方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精气神!
满叔出生于白衣港。爹有三兄弟,他最小,“爹娘疼满崽”。爷爷看到他十五六岁还弱不禁风,担心他干不了又苦又累的田间活,便要他在外拜师学了一门缝纫手艺。他长大后,与一个叫王梅英的女子结婚,生下儿子建平。后来,因夫妻不和离了婚,到湘江对岸的衡山县贺家乡永平村做了上门女婿,组成一个新家庭。那时,横跨湘江没有桥,只有靠渡船过河,到了冬天刮大北风,河里波浪翻滚,船工不敢划船。尽管如此,我经常看到满叔回“娘家”,就像房里走灶屋一样。的确,故土难离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当然,“娘家人”也特别照顾他的生意,不但白衣港,就是周边的杨家堰、武家湾、罗家洲、马家垅也给足他“面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有三百天是在“娘家”度过的。后来有了缝纫机,满叔走到哪里,哪里就传来了“嗒嗒嗒嗒”韵律美妙机械转动的声音。我总是坐在门槛上,将目光聚焦在缝纫机转动的轮子和一串串平直抖动的针脚上,仿佛看到了隆隆响过的火车、冒着白烟的轮船、掠过蓝天的飞机……
我五岁时上学,没有书包。刚好满叔来我家做衣服,娘顺水推舟,请满叔给我缝制一个书包,这可给他出了“难题”。他做手艺几十年,从来没缝过什么书包呀,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只见他不声不响,不慌不忙,一口接一口抽着纸烟,按照传统“套路”,拿来两本书左量量,右画画,迅速剪开一块花格子布,不一会儿,书包做成了。不大不小,刚好放进两本书,一支笔,鼓鼓囊囊的,多放一本书也不行。背着这个新书包,我高兴得蹦蹦跳跳上学堂。上一年级尚可,到了四五年级,增加了音乐、美术、自然课,课本多了,书包装不下,这可苦了我,有的书只好用手拿。老师问:“怎不把书放进书包里?”我说:“书包装不下。”老师拿来书包一看:“真是个饭桶缝纫,做出这样的高级书包!”
满叔不但做出来的书包“高级”,还带了几个高级漂亮的女徒弟,其中有他的继女兰妹子。兰妹子非常勤快,大清早,满叔还没起床,她就为师傅挤好牙膏,准备漱口水,拿来毛巾,倒上洗脸水。紧接着,忙着调试缝纫机,滴注机油,穿针引线,检查缝纫机皮带松紧,然后夹来几根冒着烟的木炭放进熨斗里,以便熨烫布料。满叔的生意极好,他收费低廉,起早贪黑,有时师徒还给人家加晚班,不另收取一分钱,这是对“娘家人”的一种回报;他只抽烟,不喝酒,烟是自己买的,不加重主人负担;他对人十分谦和,低调做人,高标准做事,从不发脾气。有时,我跟他淘气,他举起尺子鼓着眼睛,吓唬道:“再调皮,我用尺老子敲死你!”他平时不爱说话,一旦有人提起他那在海南岛当兵的大儿子,他的话则滔滔不绝:“建平高中毕业,脑壳灵泛,本来想让兰妹子给他做老婆,亲上加亲,可他心高气傲,部队首长看得起他,如今由两个衣袋变成了四个衣袋,听说正在与一位部队首长的姨妹子在谈恋爱……反正,我大崽不会回来种田了……”水做得油讲,说得乡亲们对他羡慕有加。有时,他居然背着我也吹起牛来:“我侄儿新平也不错,经常给报社投稿,我今天在这里说,你明天到这里看,他生成就不是种田的,要强过爹娘,赛过祖宗!”说得唾沫星子直溅,连口水也流了出来。兆前爷爷凑过脸来,说了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说得满叔心花怒放:“正是,你太有才了。”
老缝纫的生活是枯燥的,每天对着针线布料,机械地重复工作,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他每天踩着缝纫机,抽着纸烟,居然将这种普通平凡的职业做得有滋有味。谁家的女儿出嫁,他会选择一些大红大紫的衣服装扮新娘新郎,将写着“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字样的红纸贴到新被卧上,显示“喜气”;谁家的小孩降生,他几乎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为小孩赶制新衣服;谁家老人离世,他也会赶过去将老人打扮一新,让老人体面地走向另一个世界,不留遗憾。他的职业就像村前的小路、山间的泉水和树下的根系,连着周围十里八乡,七村八寨,连着乡亲们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
早些年,满叔眼睛老花,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缝纫功夫做不动了,被堂兄接到海南颐养天年。尽管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就是闲不住,看到一些打工仔衣服破了无人补,便扛着缝纫机给那些“苦命人”打补丁,不要人家一分錢,人家递来一支烟,他笑着伸出双手接住。2004年,我专程到海南省三亚市看望满叔。见到我,80多岁的他双眼放亮,问这问那,件件不离白衣港。他对我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人在海南,心在湖南,百年之后,你们一定要把我送回白衣港,我与你爹兄弟一场,在生相聚的日子不多,死了也要做邻居!”说得我泪流满面。这是一个远方游子对故土的依恋呀!
四年前,满叔走了,享年91岁。我因工作抽不开身,没去海南与满叔见上最后一面。
责任编辑:蒋建伟
满叔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经常头戴鸭舌帽,身披军大衣,白皙的皮肤刻满深深的皱纹,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比实际年龄要少得多。满叔为何看上去不显老?爹给他总结两条,一是吃的是“轻松饭”,从不下地到泥里水里滚;二是话不多,心态好,见人一脸笑,从不生气,拿着一把短尺和一把粗大剪刀挨家挨户做“上门功夫”。“吃千家饭,睡百家床”,也不挑肥拣瘦,交点钱挣点工分养家糊口。那时,没有缝纫机,做衣服全是手工操作,他极为认真,乡亲们年头忙到年尾,添置一件新衣服不容易,半天工夫,什么汉装衣、抄头裤、学生裙,只要经过他的手,便变戏法似的做了出来,穿在身上平平整整。当年,乡亲们生活水平不高,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行。相对来说,手艺人也好当。特别到了过年,家家小孩闹着要穿新衣裳,满叔就挨家挨户做过去,忙得一天到晚屁股不沾凳子,有时还得加晚班。
满叔坐在家里晴天不必晒太阳,天雨不用淋雨水,不到外面挑肩磨背,四海为家,坐吃袋不空,引来许多艳羡的目光。这种看似轻松的缝纫,其实也是心手并用,多管齐下,来不得半点马虎。首先睁大眼睛拿来布尺为对方量好腰围、胸围、股围、肩宽、腿长,再是用黄泥巴划粉画好直线、横线、弧线,然后,手握剪刀小心翼翼将一块布料剪成几大版块,最后眯着眼睛穿针引线将这些布缝起来。量体裁衣对他来说可谓“小菜一碟”,在他眼里,“度”和“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量”表现在外表,“度”表现在心里。满叔给人裁剪衣服时,同时注重度量人的内心,凭对方的年龄、性别、爱好、脾气,为其缝制出来的衣服,方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精气神!
满叔出生于白衣港。爹有三兄弟,他最小,“爹娘疼满崽”。爷爷看到他十五六岁还弱不禁风,担心他干不了又苦又累的田间活,便要他在外拜师学了一门缝纫手艺。他长大后,与一个叫王梅英的女子结婚,生下儿子建平。后来,因夫妻不和离了婚,到湘江对岸的衡山县贺家乡永平村做了上门女婿,组成一个新家庭。那时,横跨湘江没有桥,只有靠渡船过河,到了冬天刮大北风,河里波浪翻滚,船工不敢划船。尽管如此,我经常看到满叔回“娘家”,就像房里走灶屋一样。的确,故土难离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当然,“娘家人”也特别照顾他的生意,不但白衣港,就是周边的杨家堰、武家湾、罗家洲、马家垅也给足他“面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有三百天是在“娘家”度过的。后来有了缝纫机,满叔走到哪里,哪里就传来了“嗒嗒嗒嗒”韵律美妙机械转动的声音。我总是坐在门槛上,将目光聚焦在缝纫机转动的轮子和一串串平直抖动的针脚上,仿佛看到了隆隆响过的火车、冒着白烟的轮船、掠过蓝天的飞机……
我五岁时上学,没有书包。刚好满叔来我家做衣服,娘顺水推舟,请满叔给我缝制一个书包,这可给他出了“难题”。他做手艺几十年,从来没缝过什么书包呀,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只见他不声不响,不慌不忙,一口接一口抽着纸烟,按照传统“套路”,拿来两本书左量量,右画画,迅速剪开一块花格子布,不一会儿,书包做成了。不大不小,刚好放进两本书,一支笔,鼓鼓囊囊的,多放一本书也不行。背着这个新书包,我高兴得蹦蹦跳跳上学堂。上一年级尚可,到了四五年级,增加了音乐、美术、自然课,课本多了,书包装不下,这可苦了我,有的书只好用手拿。老师问:“怎不把书放进书包里?”我说:“书包装不下。”老师拿来书包一看:“真是个饭桶缝纫,做出这样的高级书包!”
满叔不但做出来的书包“高级”,还带了几个高级漂亮的女徒弟,其中有他的继女兰妹子。兰妹子非常勤快,大清早,满叔还没起床,她就为师傅挤好牙膏,准备漱口水,拿来毛巾,倒上洗脸水。紧接着,忙着调试缝纫机,滴注机油,穿针引线,检查缝纫机皮带松紧,然后夹来几根冒着烟的木炭放进熨斗里,以便熨烫布料。满叔的生意极好,他收费低廉,起早贪黑,有时师徒还给人家加晚班,不另收取一分钱,这是对“娘家人”的一种回报;他只抽烟,不喝酒,烟是自己买的,不加重主人负担;他对人十分谦和,低调做人,高标准做事,从不发脾气。有时,我跟他淘气,他举起尺子鼓着眼睛,吓唬道:“再调皮,我用尺老子敲死你!”他平时不爱说话,一旦有人提起他那在海南岛当兵的大儿子,他的话则滔滔不绝:“建平高中毕业,脑壳灵泛,本来想让兰妹子给他做老婆,亲上加亲,可他心高气傲,部队首长看得起他,如今由两个衣袋变成了四个衣袋,听说正在与一位部队首长的姨妹子在谈恋爱……反正,我大崽不会回来种田了……”水做得油讲,说得乡亲们对他羡慕有加。有时,他居然背着我也吹起牛来:“我侄儿新平也不错,经常给报社投稿,我今天在这里说,你明天到这里看,他生成就不是种田的,要强过爹娘,赛过祖宗!”说得唾沫星子直溅,连口水也流了出来。兆前爷爷凑过脸来,说了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说得满叔心花怒放:“正是,你太有才了。”
老缝纫的生活是枯燥的,每天对着针线布料,机械地重复工作,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他每天踩着缝纫机,抽着纸烟,居然将这种普通平凡的职业做得有滋有味。谁家的女儿出嫁,他会选择一些大红大紫的衣服装扮新娘新郎,将写着“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字样的红纸贴到新被卧上,显示“喜气”;谁家的小孩降生,他几乎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为小孩赶制新衣服;谁家老人离世,他也会赶过去将老人打扮一新,让老人体面地走向另一个世界,不留遗憾。他的职业就像村前的小路、山间的泉水和树下的根系,连着周围十里八乡,七村八寨,连着乡亲们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
早些年,满叔眼睛老花,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缝纫功夫做不动了,被堂兄接到海南颐养天年。尽管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就是闲不住,看到一些打工仔衣服破了无人补,便扛着缝纫机给那些“苦命人”打补丁,不要人家一分錢,人家递来一支烟,他笑着伸出双手接住。2004年,我专程到海南省三亚市看望满叔。见到我,80多岁的他双眼放亮,问这问那,件件不离白衣港。他对我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人在海南,心在湖南,百年之后,你们一定要把我送回白衣港,我与你爹兄弟一场,在生相聚的日子不多,死了也要做邻居!”说得我泪流满面。这是一个远方游子对故土的依恋呀!
四年前,满叔走了,享年91岁。我因工作抽不开身,没去海南与满叔见上最后一面。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