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改革思想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lu0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改革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探究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渊源
  随着改革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为什么改革"和"如何改革"的讨论也日益高涨。如今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使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重温和加深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缘由,厘清改革历史脉搏,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既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需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内在必然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总结出"两个必然"的伟大结论。而后,他们依据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现状,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及特征,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进行深刻分析,得出"两个决不会"的睿智判定。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推理,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从部落国家到民族国家、从区域性历史到世界历史,是一部典型的生产力发展史。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社群分化加剧,人类的历史也是人们追求平等的历史、追求自治能力提高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分析,才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得出"两个必然"的正确结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奠定,正是这一理论催生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制度,正是因为它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比资本主义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是"两个必然"在中国最有力的阐释,也是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主要依据。
  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决不是简单的、重复的和线性的,而是复杂的、前进的和非线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就是必然性和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必然性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历史选择性决定"人类史"又不同于"自然史"的独特性,必然性寓于选择性和偶然性之中。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强加观念和封建传统的一衣带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既符合"两个必然"的历史必然,又是一种严重的营养不良,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合格"状态,同时也说明"两个决不会"在中国将有更大的张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加具体的实现形式。
  二、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深刻启示
  邓小平改革思想受到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深刻启示。前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着一个欠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现实问题。因为从1918年春-1921年底,三年的武装干涉和国内革命战争使新生的苏维埃面临被颠覆的危险,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苏俄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鉴于当时苏俄领导人存在"直接过渡"的思想,想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国家实行高度领导的、用行政手段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的经济体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但是,战争刚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便出现了。于是,列宁重新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实行了部分恢复小农生产和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
  半个世纪后,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征程。从列宁到邓小平,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九十多年的发展,苏东国家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没有在改革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简短三年内红旗纷纷落地。但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我国在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研究,不难看出邓小平改革思想不但是列宁经济思想的继承,更是一种超越。因为邓小平改革思想始终把握住三条主动脉: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各项改革配套进行,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的搞经济建设。只有通过加快经济建设,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第二、在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加强执政党建设。邓小平认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也吸取了列宁的党的建设的思想,因为列宁一贯主张从严治党,纯洁党的组织,以提高党的战斗力。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要"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个坚强核心。"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第三,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邓小平深刻理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没实行几年,就被斯大林终止了,其功能的发挥是极其有限的。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执政水平,政策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检验和证明,使政策发挥强大的作用。于是,邓小平说,党的基本路线要一百年不动摇。但是由于我国人民在过去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的偏差,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带来的弱势影响,决定了中国进行的改革必须是渐进式、连续性的。
  三、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改革思想是一整套的科学体系,从改革的必要性到改革的性质,从改革的目标到改革的任务,从改革的方向到衡量改革得失的标准,从改革的内容到必须坚持的原则,从改革的战略构想到改革的实施步骤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改革的思想基础都是基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邓小平以政治家的眼光和哲人的睿智,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并引导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同时,他还以革命家的深邃洞察力和英勇气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拨乱反正的科学阐释。
  为什么改革忽"左"忽"右",改革遇到种种障碍,就是有些人动辄大搞姓"资"姓"社"的讨论,贻误了发展的机会;为什么有些人否定改革、开放、搞活?就是因为他们把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立起来,这些传统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作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必须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打破传统僵化的观念,推动改革不断前进。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有表层特征和本质特征两种。对表层特征的再认识,如有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建设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等。而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再认识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这就从根本上抛弃了"一大二公"的主要追求,同时也解放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只是把民主当现象,不作本质;看作手段,不作目的。把"统"当作社会主义运行机制的本质,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步调、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等。结果形成了过份集中、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劳动者主体丧失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用"人民民主"代替了过去的"大一统",回归了社会主义重要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改革方向;三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搞社会主义好多年,根本没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忽视了生产力的改革和发展,结果给人民造成了许多灾难和困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再思考时,铿锵有力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些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把生产力标准放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思考,一方面,破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观念;另一方面,也为改革确立了整体目标,同时也为衡量改革成败得失找到了一个客观依据及科学标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其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灵魂,只要我们加以深刻领会,努力创新,就能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以邓小平改革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邓小平不仅把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根本动力,而且还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使改革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途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焕发出生机和活力。30多年改革的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足以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通过改革得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兴旺和发达,这完全是由社会主义改革因素决定的。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邓小平把社会生产力标准作为原动力,把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放在首位,强调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体制机制,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照顾人民各方面利益。努力在最大范围内取得共识,集中心智,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改革是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有力武器
  社会主义建设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范例和经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没有统一的建设模式。人们只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一些理论原则当作切实可行的方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借鉴国内外兴衰成败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发展,在社会主义伟大的建设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改革开放是全面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有效途径
  当代新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给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发达国家通过改革和措施调整,创造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先进经营和管理方式。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必须大胆而广泛地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改革一切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使改革带动社会发展。
  我国目前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期,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也应运而生,要在新的发展层面上化解矛盾,推进社会进步。必须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和新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改革促发展、以稳定促和谐,尽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保证公正的体制机制,使邓小平改革思想得到传承和创新,建立充满生机活力和民主富裕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孙中山全集:第7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其他文献
1. Introduction  In the times full of infinite possibilities, our life can't avert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Each of the Cyber catchwords relates closely to people's life. The seemingly inexplicable
期刊
事件树分析法是风险分析的基本技术,基于事件树分析法,可以更加直观、详尽的分析出可能导致的事故。通过利用事件树分析评价法对发电厂二次电缆未采用屏蔽电缆进行风险分析,以说明此方法的应用价值。  一、事件树分析法  任何事故都是一个多环节事件发展变化的结果,事件树分析常称为事故过程分析,其实质是利用逻辑思维的初步规律和逻辑思维的形式,分析事故形成过程。  通常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初始事件;识别能消除初发事
期刊
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图书的宣传、教育作用,激发大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倡导全院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提高我院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我院借世界"读书日"活动之际,图书馆与学工部、团委联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充满校园" 首届大学生"读书月"活动。  一、什么是免责还书  在读书月期间,图书馆组
期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力量。对于文化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人的所有创造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人在精神领域的创造物,是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对应的精神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两大系统[1]。  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中国。本文主要探
期刊
传统的翻译理论忽略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和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翻译的最高标准就是"忠实"和"对等",译者必须完全忠实并服务于原文和作者,完美的译者应该是透明和隐形的,译文和译者长期处于派生和附属的地位。随着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升温,人們渐渐认识到翻译所牵涉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翻译研究开始摆脱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译者主体作用日益凸显。译者主体的发现,一方面得益于翻译家自我意识
期刊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危机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层探悉,保障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实现"无缝衔接",成为顶岗实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编制心理危机现状的量表来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危机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将分析其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危机现状量表的编制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
期刊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首次以党内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反腐倡廉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2008年5月,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再次提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注重"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当前反腐倡廉的两个纲
期刊
一、引言  在整个世界,中国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内,尤其是国际贸易带来了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机会。但是,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引起了很多文化冲撞,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文化模式主要指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感知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人们生活的方式(Samovar, 2000)。以一个人的文化模式作为参照
期刊
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效益优劣,十分重要的手段取决于经营管理的艺术,采用先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成为我国入世后国际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条件。不少企业先后建立了很多不同的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证书,以此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国内外必然会继续发布其它管理标准。那么,如果企业同时贯彻、运行、认证多种管理标准,就必然会遇到多种管理体系之间及其与现行组织运行模式的接口矛盾,而必须寻求最为简
期刊
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环境问题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倡环保观念,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运用于宣传环保事业可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于是,如何使环保类公益广告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是急需探讨的问题。广告传播已从"商品为中心" 过渡到"受众为中心",人本广告理念成为广告的重要理论。环保类公益广告作为关注与人相关的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主要点的广告,更离不开人文关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