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叙事理论视角下的VR纪录片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VR技术;纪录片;互动叙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105-04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发展,出版业、新闻业、教育业、影视业等不同的行业都开始与VR技术相结合,出现了VR+出版、VR+新闻、VR+教育、VR+纪录片等。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指出VR技术具有沉浸感、互动性及想象性三大特征,因此,将VR技术应用到纪录片拍摄、制作、观看中,受众可以获得360度全景式的纪录片观看体验。
  2015年,世界上首部VR纪录片《锡德拉湾上的云》发布,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位12岁的小女孩被迫离开家乡叙利亚,在约旦难民营的日常生活,带给受众沉浸式的观看感受,极具感染力。同年10月,中国发布了由财新传媒制作的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通过VR技术360度全景式地展示了山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2016年作为VR元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等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投资VR纪录片领域,中国VR纪录片迎来高速发展时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VR纪录片的学术研究开始出现。2018年,中国的VR纪录片开始理性发展,更加注重纪录片质量,开始探索VR纪录片更丰富的内容,更佳的表达方式,更多样化的互动形式。
  纪录片以表现真人真事为特征,用真实引发受众的思考,为了不影响拍摄对象的真实性,不干扰受众的思考,传统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比较简单,大多采用线性叙事方式,但是VR技术与纪录片的融合,带来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变革,其沉浸感、互动性及想象性使用户不再被动地凝视屏幕,而是与媒介进行互动,主动参与到影片内容的建构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2019年,5G商用牌照发布,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信息传输低延时、大容量、高速率的特征带来了VR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VR与纪录片的融合将更加深入,VR纪录片也将在5G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VR纪录片《我生命中的60秒》由VeeR(北京快为科技有限公司)和大象记录出品,从普通民众视角切入,用VR技术记录下疫情时期2020年2月20日上午10点我们身边一个个看似日常但又意义非凡的一分钟,这一分钟在虚拟空间中联结了彼此的生活,VR摄像机将这60秒间的人物、故事,甚至气氛都完整地捕捉下来,将这一段人类共同的记忆永存。2020年8月1日《我生命中的60秒》入围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备受瞩目。

2 互动叙事:数字化媒介技术语境下的新兴叙事方式


  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一直有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对叙事结构的研究,包括叙事的性质、形式、功能等方面;二是对叙事话语的研究,包括故事、叙事文本等方面[ 1 ]。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虽然其关注的重点从叙述文本转换到了读者和语境。但是,VR技术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建构的是三维立体空间,观众戴上VR头盔,身处其中,可以与媒介内容进行双向互动,VR技术与纪录片的融合,使得纪录片以互动的方式进行叙事与传播,这种互动的叙事与传播超出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解释范畴。
  作为在数字化媒介技术语境下的一种新兴的叙事学理论,互动叙事这一概念最先由玛丽-劳尔·瑞安在《故事的变身》中提出,互动性来自于用户与数字媒介的互动与反应性质……当互动性与叙事相联系时,便产生了互动叙事[ 2 ]。互动叙事的概念应用到影像领域之后得到了重新界定,即用户通过新媒体在最初创作者设计的各种叙事结构的基础上生成的影响文本意义的互动行为[3]。互动叙事是媒介技术飞速发展态势下叙事方式的转向,其最核心的概念是互动性与叙事性[4],其研究对象为技术与内容相结合的互动性媒介内容形态。VR纪录片作为VR技术与纪录片相结合的互动性媒介内容形态,属于互动叙事理论的解释范围,同时从互动叙事理论的视角对VR纪录片《我生命中的60秒》进行研究,有利于发现VR纪录片在叙事方面的变革与特点,从而为5G时代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3 互动叙事理论视角下的VR纪录片


  近年来,国内的纪录片不断发展,如《人生一串》《风味人间》《人间世》《为了和平》等不同类型的纪录片都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较好的评价。传统纪录片中,叙事结构完整,导演运用镜头、音乐等各种叙事语言将一系列人物、事件按照一定的叙事方式打造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叙事密度大,综合运用全景、近景、特写等进行景别切换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在传统纪录片中,不管是自然、社会、美食还是其他类型的紀录片,都具有极强的视听语言魅力,大多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运用镜头语言和画面语言的艺术性呈现出内容的真实性、细节的生动性、思想的深刻性。
  在VR纪录片中,受众可以借助VR设备参与其中,与媒介内容进行互动,不再被动地凝视屏幕,所以,传统纪录片的受众在VR纪录片中变为用户。与传统纪录片相比,VR纪录片难以进行景别切换,频繁的剪辑会给戴着VR设备的用户带来生理不适感以及用户对环绕空间的观察需时间等原因,VR纪录片中蒙太奇的使用被边缘化[5],VR纪录片镜头是静态性的,使得叙事节奏较为缓慢,削弱了用户的情感参与,但是VR技术的沉浸特点较好地弥补了这一点,用户沉浸其中,强烈的临场感和体验感也能增强用户的情感交流。
  在传统纪录片向VR纪录片的变革过程中,VR技术的使用使用户沉浸其中,被制造者讲述出来的故事变成了用户与环境互动时“涌现”出来的故事,纪录片的重心从故事和讲述转向了互动环境和媒介内容与用户间的互动。传统纪录片中叙事内容的演进靠的是导演的设计,由一堆故事线绘制成线性结构或者分叉结构,但在VR纪录片中,互动性和故事性是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故事的演进除了时间顺序之外,还多了对互动的设计,因此,在传统纪录片中依次讲述的故事线在VR纪录片中变成了在这个范围内都可以讲述的故事面。   目前VR纪录片的篇幅大都较短,通常在10分钟左右,由于频繁的景别切换会给戴着VR设备的用户带来眩晕感,因此,VR纪录片画面的转换主要来自于三维立体空间的切换带来的视觉的连贯与流畅性,而不是深度的叙事逻辑关系。在VR纪录片中,其互动叙事对空间感的建构和强化给用户带来沉浸感及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了对深度叙事的消解[6]。

4 VR纪录片的互动叙事分析


  《我生命中的60秒》全长25分37秒,用VR记录你我的平凡生活,将35个人“生命中的60秒”汇聚在一起,建构出一部由个体生命组建而成的“国家记忆”。接下来,本文从互动叙事理论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即互动性和叙事性对《我生命中的60秒》进行分析,探讨VR纪录片的互动叙事模式。
  4.1 VR纪录片的互动性
  玛丽-劳尔·瑞安在《故事的变身》中将互动的类型分为内在/外在—探索型,内在/外在—本体互动型。在探索型中,用户可以通过VR技术进入虚拟世界,并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显示虚拟世界,但是用户只能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探索、查看物品等不改变虚拟世界总体演化的行动。在内在/外在—本体互动型中,用户不仅可以操纵虚拟世界的实体,甚至可以改变整个环境,决定虚拟世界的命运[ 2 ]。就现阶段而言,在大多中国VR纪录片中,用户身体与媒介的互动处于弱互动阶段,即探索阶段。
  VR纪录片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户身体与媒介的互动性。在传统纪录片中,用户只是在导演设定的范围内被动地观看,播什么便看什么,但是VR纪录片的诞生,改变了这种被动凝视屏幕的情景,VR技术的使用使得用户身体被纳入媒介内容,与媒介相互融合,形成用户与媒介的双向互动交流。在《我生命的60秒》中,影片通过头戴VR设备向用户传递信息,用户又通过转动头部,改变手势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片内容,在每一个场景中,用户都可以自主选择想要观看的角度和观看的重点,比如上海外滩这个场景中,你既可以将观看的重点放在主人公身上,听他讲述上海外滩在疫情前后的区别,也可以处在主人公的角度,观看零零散散的行人戴着口罩匆匆走过外滩。
  二是用户与媒介进行不同的互动,得到不同的影像意义。在VR纪录片《我生命的60秒》中,叙事空间从二维变成三维立体空间,打破“画框”,将叙事在360度的空间里全方位开展,信息量分散,用户与媒介的互动方式不同,选择观看的内容不同,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叙事内容,获得不同的影像。有的人观看的重点是疫情期间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有的人观看的重点是当事人讲述的内容,等等。因此,不同的用户对影片所拍摄的2020年2月20日上午10点这个特殊的一分钟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4.2 VR纪录片的叙事性
  叙事内容是一部纪录片的主体,是纪录片最核心、最本质的因素,VR技术运用到纪录片当中,带来了纪录片的叙事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叙事视角的改变,用户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与传统的纪录片只能单纯地被动观看不同,用户可以通过头戴VR设备进入到虚拟现实场景中,与影片合为一体,这时候原本旁观的“他”变成了参与的“我”,用户仿佛真的成为其中一员,亲身体验这一分钟里的无奈、彷徨、焦虑,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一起喷洒消毒液剂,一起对社区住户进行疫情排查……由全知视角转换成第一人称的探索视角,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二是叙事方式的改变,由线性叙事转变为互动式叙事。真实性是纪录片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地呈现真实,传统纪录片基本都是采用线性叙事,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摄制。但是在VR纪录片中,用户从导演的表达意图中脱离出来,身处一个与日常生活一样的虚拟场景中,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选择环境中,用户的所有体验感都来自于他们的选择和与影片的互动,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叙事过程。在《我生命中的60秒》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信息,自主决定与影片的互动方式,从而使得影片的叙事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三是通过叙事语言引导用户视线聚焦。在VR纪录片中,用户沉浸在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中,通过身体或头部的转动自主选择想要观看的内容,不同的用户观看同一部VR纪录片时,有可能最终所观看的内容不尽相同,这种视线选择的自主性使用户容易迷失在“广阔”的画面中,或者因视线分散而错失画面中的重要信息,因此,VR纪录片的三维立体空间给叙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时候可以通过声音“定位”,通过字幕出现的位置,通过光线的强弱对比等方式,让用户的视线聚焦画面核心内容,从而完成有效叙事。
  4.3 VR纪录片的互动性给叙事性带来的挑战
  VR技术的沉浸感、临场感,使用户身临其境地处于虚拟现实空间中,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的角度和观看的内容,甚至可以与其进行互动,操纵虚拟世界里的物体,改变虚拟世界的环境,但这种用户选择的自由性给VR纪录片的叙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用户身处360度全景空间中,与媒介内容进行互动,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选择,在这种互动空间中,影像叙事功能受限,创作者难以像传统纪录片一样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聚焦细节与重点。同时,由于用户长时间佩戴VR设备,容易引起生理不适感,所以造成现阶段的VR纪录片大都篇幅不长,情节简略,对深度叙事的消解。
  互动叙事作为VR纪录片在叙事层面的变革,其核心要素互动性和叙事性都应该得到完善的发展,做到叙事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完美融合。随着5G时代的到来,VR技术和VR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与媒介内容的互动性可以从探索型向着本体互动型的方向发展,那么叙事性该何去何从呢,如何在打破“画框”的360度全景空间中完成深度叙事,充分发挥VR纪录片的视听语言魅力是创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 VR纪录片发展的思考


  从2015年世界上首部VR纪录片发布到现在,VR纪录片一直在不断发展,《我生命中的60秒》入围威尼斯电影节,是对中国VR纪录片发展的一种肯定,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VR纪录片的发展道路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叙事内容不够丰富,对叙事主题的呈现不够深入,与用户的交互性较弱,等等,造成用户的体验感不够好。从豆瓣上对于《我生命中的60秒》的評价来看,虽然有的网友认为这部纪录片是疫情期间影像社会意义的一种体现,但更多的网友认为这部纪录片过于平淡,全景视角让人看不到重点,视听语言魅力不够,没有体现出运用VR技术的优势。
  VeeR的联合创始人陈婧姝曾在“新鲜实验室:VR与纪录片”论坛上谈到,科技是为内容服务的,媒介的进步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不管是5G,还是VR,其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内容相结合,更好地展现整个世界。因此,在创作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这个故事是不是一定要在VR里面讲,为什么要在VR里面讲,观众的角色是什么,如何创造临场感,等等。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我国已经建成5G基站81.9万个,占全球70%以上,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VR作为最能体现5G优势的行业之一,也即将迎来产业生态快速成长的契机[7]。5G的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VR的临场感、沉浸感,纪录片的真实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将带来VR纪录片在5G时代的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玛丽-劳尔·瑞安.故事的变身[M].张新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邓若倓.屏媒时代影像互动叙事的概念范畴与潜力环节[J].电影艺术,2014(6):57-66.
  [4]高慧敏.VR纪录片的互动叙事模式探究[J].电视研究,2019(9):45-48.
  [5]唐俊.对VR纪录片“互动叙事”的冷思考:基于互动叙事学和媒介伦理视角[J].中国电视,2021(6):89-93.
  [6]杨智芳,林成骄.VR纪录片的互动化空间叙事:以《山村里的幼儿园》为例[J].青年记者,2018(21):67-68.
  [7]赵超.工信部:全国“5G+互联网”[EB/OL].[2021-05-28].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528/ c1004-32116127.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而处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媒体矩阵中的村务微信群则是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通过对坦塘村村务微信群进行田野考察发现,村务微信群重建了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在这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原子化的村民重建了身份认同,离散化的村落重构了乡村秩序,日益消解的乡村社会再造了乡村共同体。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中心;村务微信群;基层社会治理;交往互
期刊
摘 要 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发力点,在正面积极的城市形象传播和形象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昌市作为曹魏故都,在对外城市形象宣传中,无一不从本地出发,将新媒体传播矩阵与曹魏三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其历史文化底蕴,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如内容同质化、意义泛化、传播引导力不够等问题。文章以曹魏文化为例,力图从媒介端、内容端以及受众端多主体角度来分析许昌市曹魏文化如何更
期刊
关键词 知识付费;知乎live;长尾理论;媒介经营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31-04 1 研究背景  新媒体背景下,移动终端、在线支付、交互媒体、大数据、算法等多重动力交织发展,驱动传媒传播形式革新,传播内容生产与经济模式产生变革。媒介渠道与内容不再稀缺,有限的用户注意力才是真正稀缺的。媒体为获得利润极力争取用户注意力,大量提供
期刊
关键词 表情符号;使用与满足理论;发送者;接收者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27-04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对心理距离的影响——基于Emoji符号与人脸表情的比较”(编号:S202010445197)阶段性成果。 1 使用与满足理论  传播学和心理学联系紧密,受到人本心理学的影响,传播
期刊
关键词 省级地方媒体抖音账号;“四川观察”;内容创新;用户思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42-04  在当今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平台很好地契合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移动化”的信息需求,就传统地方媒体来讲,形成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转型契机。 1 省级地方媒体传播方式顺应媒介变换,向“短视频+新闻”模式发展  省级地
期刊
摘 要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开放与信息传播的精准,促使人们的信息价值观发生了新的转变。从技术基础与信息价值观的内涵出发,信息价值观在大数据时代朝着多元、开放、个体化、共享这四个方面演变。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价值观的形成机制更加隐蔽,技术控制机制更加隐性。大数据时代,需要从个人、社会和产业三个层面构建开放共享的立体信息价值观框架;针对技术伦理失范和算法绑架信息价值观的问题,需要完善信
期刊
关键词 政务号;视频微博;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71-03  粉丝“4 000+”,一条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视频播放量累计达140多万;粉丝“4万+”,一篇表彰一批韶关市优秀共产党员的稿件点击量达533万……这是2021年5月以来“韶关发布”视频号、微博作品在粉丝数较少的情况下传播上取得的成绩。当前,在一些自媒体面临打开率下降
期刊
关键词 新媒体;电影营销;创意策划;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60-04 1 背景及概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线下营销为主的电影产业,产生了尤其深刻的负面作用。大量的影片撤档,全国线下的电影院全部停止营业。这时期的《囧妈》用院线电影转网络放映的新媒体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这种新媒体营销
期刊
关键词 黄帝;镶嵌性;集体记忆;数字记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74-03 1 研究背景与理论支撑  1.1 黄帝故里网上拜祖概述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自古以来就潜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中。黄帝不只是作为一个个人,而是“最早中国”的“缔造者”[ 1 ]。历年农历三月初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顺利举办,是维系和延续黄帝集体
期刊
关键词 智能技术;中国故事;主流媒体;价值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64-03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场域视域下的舆论生成机制研究”(编号:19FXWB015)阶段性成果。  当前,随着媒体融合深入发展,泛智媒化视听生态正在形成。主流媒体作为关键传播节点如何以智能技术为驱动,以用户培养、信息传播、价值观引导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