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81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城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深深浅浅的巷子,特别是自上而下都是由石梯铺成的巷子。每每看到这样的巷道,我便喜欢用深和浅来形容。而有个地方的巷子不同,人们用宽和窄来定义它,那便是成都的宽窄巷子。
   当我站在宽窄巷子的路口时,我先选择的是宽巷子。走进宽巷子,吸引我的有很多很多,错落的复古院落,各具特色的小吃摊、私房菜馆、民俗餐饮、休闲茶馆、特色客栈、小清吧,尤其诱人的还是那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味儿的成都火锅,引人垂涎三尺。在这里,我路过了正在绣蜀锦的成都妇女,也把玩了老爷爷手中的画眉,也在正在上演的戏剧面前停留了片刻,欣赏了年迈者的即兴书法。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七旬左右的爷爷,守着一个小摊位。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他的午餐很简单,一碟花生米,几片老腊肉和香肠,一杯白酒。他就坐在一把木椅上,手拿一把蒲扇,边喝酒边摇扇,买东西的人来了,他慢慢悠悠地抿两口小酒后,再问顾客要买什么,这个时候很多客人就会不耐烦地走掉,老爷爷并没有生气,又悠悠然地坐到木椅上,继续吃饭、喝酒,不急不忙的。有的旅客会笑问老人家,你这么悠闲地喝酒吃饭,不做生意了吗?他就小抿一口酒后,用浓浓的川味口音里还夹杂着淡淡的酒香味儿,慢悠悠地回答道:“这个生意嘛!是要慢慢做哩,钱是挣不完哩,来来往往的游客,有钱人比我多得去了,可如我这般自在、舒坦的估计没几个呢!这才是生活哩嘛!”说完便又自顾自地喝酒,吃饭。我看着老者,笑而不语。刚踏进宽巷子时,不明白为什么叫作宽巷子,不解其何为宽,这下看来,我倒是有所领悟了。
   穿过宽巷子,不知不觉就到了窄巷子,如果说宽巷子是“闲”的话,那么窄巷子就是“慢”了。都说成都是天府,窄巷子就是成都的“府”,一为收藏,一为丰富。窄巷子名副其实是成都的所有收藏中甚为丰富的了,而其中最受人青睐的便是那零零散散的院落。院落,既是一种上感天灵、下沾地气的建筑,又是一种中国文化的积淀。这种院落文化代表了一种精英文化,一种传统的雅文化。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这是中国式的院落梦想,也是窄巷子的生活梦想。成都人的院落梦,是由黄金竹和攀爬植物、古朴壁灯、橱窗镶嵌而成的。选择在窄巷子拍照留影那是最合适不过了。它的一点一滴都散发着天府之灵气,那么的自然,古典而又优雅。行走于巷子之间,不自觉地放缓了步調,边走边看,一步一步,脚踏石板路,每走一步都能够感受成都人的“慢”生活,是如此安然舒适。
   从窄巷子出来后,很多游客就匆匆忙忙地要去看井巷子。而我停住了前进的脚步,我一直偏信美景不在多,而是合胃口就好。因此,点到为止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每件事情掌握好方圆,把握一个度。尘世凡间,也不过就在一念之间。所以,人生的宽窄也就不言而喻了。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幼时无知,常常把小豆娘唤作蜻蜓,闹出几许笑话,比如,认定那纤弱的小豆娘就是女蜻蜓,至于真正的蜻蜓,看着它面目凶恶怪异,便界定为男蜻蜓。再比如,我们用男女蜻蜓玩“过家家”“女嫁郎”的游戏,其形式是一群光屁股孩儿在河边地畔上疯跑一圈后,人人手里就多了几只小飞虫,于是凑在一起比对,若恰有女孩子捉了“女蜻蜓”,而男孩子又恰巧捉了“男蜻蜓”的,便成了天定的姻缘,先交换手里愣笃笃的飞虫,而后各上各轿,轿子自然
期刊
终于熬到老皮塘的水见了底,荷叶紧紧伏在了淤泥上。   趁大家刚进入午休,我抄起一个空的油漆桶,从村后小路一口气跑到老皮塘。八月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直往脸上、脖子和一切裸露在外的皮肤里钻。顾不得抹去汗水,凉鞋朝柳树下一丢,提桶便下了塘。   塘边的水仅仅淹没脚脖子。捞过手边最大的一片荷叶,掏空底,往脑袋上一扣,便是一顶天然的遮阳帽子,且可完全遮住头和脸。再往池塘中间蹚两步,水已很少,有时一脚下去
期刊
乡村的田地在渐渐减少,辛勤劳作的农民也在减少。一些得心应手的农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地被抛弃。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田分给了各家各户。有了田,镰刀确实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割麦子、割稻子时,是镰刀最显身手的时候。广阔的田野一片金黄,农人们早起,在磨刀砖上“霍霍”地把镰刀磨得锋利,割起麦子、稻子来,只听见“唰唰唰”“唰唰唰”的声音,麦子与稻子齐齐地倒在农人的臂弯里
期刊
订婚   1985年正月十五那天上午,天空中飘飘洒洒地下着小雪,我和几个同学在离家不远的打麦场上学骑自行车。   我们轮换着学,个个都把外边的小棉袄脱了下来,只穿了一件红红的秋衣。正当我们学得汗流浃背时,母亲叫我回去。啥事?我很不情愿地问了一句。回去你就知道了,母亲笑着说。母亲说,咱对门的你杨叔,给你介绍了个对象,人家想见见你,走,回家换一件衣服再去。换啥呢,我去了。说着,我已走进杨叔
期刊
我爱喝酒,这习惯是母亲培养出来的。   以前,母亲是从不喝酒的,之所以后来学会了喝酒,要从我外公说起:父母亲结婚第二年,父亲过生日,便把外公请过来吃饭,母亲杀了一只老母鸡,弄了一桌子菜,爷爷奶奶特意作陪,因爷爷奶奶和父母都不喝酒,所以就忘了去小卖铺打酒,吃饭时外公也没做声,饭一吃完就回去了,爷爷奶奶和父母留他吃晚饭后再走,但是留不住。那天舅舅刚好去公社开会,傍晚到我家吃晚饭了才回去。舅舅一进屋,
期刊
丰衣足食了,都市的居民们有了在陶盆瓦缸里,侍弄花草树木的雅兴。于是,从者众多,业态兴隆。   盆景族从山谷中挖来一株兰草,从山岭上刨出一束映山红,从平原乡下移植来一根葡藤,从苗圃里买回一棵幼松,小心翼翼地植入那些彩绘过的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盆中缸里,扶正苗木,虔心敬意地培土、浇水,而后摆放于狭小的庭院和局促的屋室里。从此,盆景的主人依四季之更替,将花盆在室内室外搬进搬出;随时令的变迁,适时地对苗
期刊
这儿,是茶峒。   有一“小溪”,下午我去了,真真切切的,是沿着“小溪”边走着的。   是去“三不管岛”的路边,豆蔻年华,手中握的,是我握不动的画笔。因为它们画的是沈从文的《边城》画面。   这画面是诱人的,您看: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
期刊
冬至夜里,一辆长长的列车驶过美丽的东北平原。   这节车厢里原本也热热闹闹的,这时突然安静下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车厢内一瘸一拐地慢步行走,所至之处,乘客纷纷拿起手机。他最后停下来了,站在一家三口身旁,开始收拾自己塑料袋里的行李。他应是无钱买坐票,只能站着。这节车厢内的人都沉默不语,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心中波澜不惊,和外面的世界形成强烈对比。列车驶入了一条很长的隧道中,黑漆漆的,让人想起什么。 
期刊
我生长在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菜园,菜园里最常见的也就属大葱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放学回到家,闻到一种清香,心想:“哎!又放葱,虽然闻着很清香但并不好吃啊!”然后,有多慢走多慢,来到厨房,问道:“妈,您做的什么饭啊?”“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妈妈回答。   “您又放葱了吧!”我说。妈妈自言自语了一句:“居然忘记买面条了,不过没事,我们家有面条机。”“面条!”我很不耐烦地说道,“又是面条
期刊
麦收之后,暴雨就是常有的事了。   在某个午后的暴雨来临之前,它会给足暗示,譬如天上翻卷的铅云,空中凌乱的烈风,地上焦灼的蚂蚁,水里停食的游鱼。即便粗心的农人没有注意到这些,那么也會有闪电和雷鸣做最后的提醒——当然,这提醒特别的急促,像戏剧里大人物的出场,要在一阵响锣鸣鼓之后。   豆大的雨滴断珠似的洒下来,砸在地面上弹出灰尘来,屋顶上一阵急促的“啪啪”声,鸟儿叽喳一通乱飞,射入林子里,家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