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及时关注和研究数学学困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是每一个农村数学老师必须关注的迫切问题。本文初步探究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学习数学中的困难,消除厌学心理、恐惧心理,使他们真正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设置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解决,想办法去帮助这些学生,因为学校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教好。
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 客观上的教育失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很多都只侧重于教给学生结论,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与意义,很多学生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数学。
2. 主观上的心理因素。心理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相信每个学生一进学校的时候都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学困生也是如此。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各种原因导致了学习上的失败,使其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自卑感严重。中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所以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就越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
3. 家庭、学校与社会因素。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最初的思想观点、为人处世的方式、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家庭教育的差异性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教学管理跟不上,对无心上学的学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学困生的态度不恰当,学困生成了“被遗忘的群体”,伤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引起了其对学习的反感。
二、数学学困生的共同点
1. 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学习态度差。不知道为何要学习,对学习毫无目标,随意,学习热情冷热无常。
2. 学生对数学学习畏惧、厌学心理严重,不喜欢上数学课。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书看不懂,题不会答,这样会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
3. 学习品质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4. 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
5. 学困生在作业上严重缺乏纠错意识。往往同样的错误会犯两三次以上,大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6. 课外辅导不到位。大部分学困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接受所有知识,但在课外也懒于继续学习和研究,所以不懂的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相信每一个落后的学生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就如同一棵小树一样,不管它今天多么弯曲,数年之后也可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的责任就是努力创造学生成长的适宜环境,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努力去感化他们,改变他们,转化他们。
1. 平等对待,关心到位
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深为感动。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当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感受到了老师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无私的奉献和对他们真挚的感情,老师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好学生固然需要老师的关心,学困生其实更需要老师的平等对待和长期的关怀。
2. 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呢?首先,要对学生少批评多表扬,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其次,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把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的数学成分进行加工,改编成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使教学活动在学生兴趣中进行;再次,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可以通过集中和分散强调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对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课外学习、考试等各方面进行详尽的指导。
3. 要求分层,教学分层,因材施教
教育学里有“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斯多惠讲:“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开始教学,并且循序渐进地……继续教下去。”所以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学习的情况与成绩。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困生,教师不能“一视同仁”,要适当地降低要求,适时地进行鼓励,及时地给予特殊的帮助或补课,使他们也尝到学习的“甜头”,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使他们每堂课都能有所进步,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
4. 建立学习小组,以优领差,全面提高
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4~6人一个小组,小组长由责任心强、负责任的优等生担任,两个中等生,一或两个后进生为单位,实行以优领差,师徒结对。下面阐述一下我的具体操作办法:
①分组:按数学成绩优、良、中、差生合理搭配,同时兼顾性别、特长等,保证各小组都有数学优秀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多少,可分为4人或6人小组,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
②排位:由传统的插秧式变为方阵式,便于1帮1或多帮1。
例如:4人小组的分组情况:
6人小组的分组情况:
③小组长的选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数学成绩比较优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要在组员之间有模范带头作用。
④小组长的职责:组织督促小组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给小组同学分配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帮助其确定知识的展示的方式,评价本组学生的上课表现和目标任务达标情况。
5. 帮助学生制定短期以及长期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学习前进的动力,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帮助他们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点上,教师可先帮助其设置短期的学习目标,如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对学生在此期间加以个别辅导,使其尝试成功的喜悦,更加奋发。然后再加以长期的目标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6. 个别辅导,层层把关,逐步提高
对待学困生,个别辅导显得相当重要。课堂上的关注,课后的弥补,这些都是其进步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个别辅导还要进行得及时,不要等问题多得无法补救时才进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转化学困生,要从根本抓起,一节课、一章书、一阶段都不能放松,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要不断地帮助其循环往复,达到熟练掌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之所以变成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同样,要让学困生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跟上班级的大队,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细微处入手,一点一滴地进行。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其实每个学困生的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个人潜能,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并使它发出光芒。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耐心、关心,或许他们就会是下一个天才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设置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解决,想办法去帮助这些学生,因为学校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教好。
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 客观上的教育失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很多都只侧重于教给学生结论,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与意义,很多学生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数学。
2. 主观上的心理因素。心理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相信每个学生一进学校的时候都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学困生也是如此。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各种原因导致了学习上的失败,使其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自卑感严重。中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所以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就越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
3. 家庭、学校与社会因素。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最初的思想观点、为人处世的方式、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家庭教育的差异性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教学管理跟不上,对无心上学的学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学困生的态度不恰当,学困生成了“被遗忘的群体”,伤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引起了其对学习的反感。
二、数学学困生的共同点
1. 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学习态度差。不知道为何要学习,对学习毫无目标,随意,学习热情冷热无常。
2. 学生对数学学习畏惧、厌学心理严重,不喜欢上数学课。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书看不懂,题不会答,这样会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
3. 学习品质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4. 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
5. 学困生在作业上严重缺乏纠错意识。往往同样的错误会犯两三次以上,大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6. 课外辅导不到位。大部分学困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接受所有知识,但在课外也懒于继续学习和研究,所以不懂的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相信每一个落后的学生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就如同一棵小树一样,不管它今天多么弯曲,数年之后也可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的责任就是努力创造学生成长的适宜环境,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努力去感化他们,改变他们,转化他们。
1. 平等对待,关心到位
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深为感动。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当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感受到了老师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无私的奉献和对他们真挚的感情,老师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好学生固然需要老师的关心,学困生其实更需要老师的平等对待和长期的关怀。
2. 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呢?首先,要对学生少批评多表扬,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其次,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把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的数学成分进行加工,改编成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使教学活动在学生兴趣中进行;再次,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可以通过集中和分散强调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对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课外学习、考试等各方面进行详尽的指导。
3. 要求分层,教学分层,因材施教
教育学里有“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斯多惠讲:“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开始教学,并且循序渐进地……继续教下去。”所以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学习的情况与成绩。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困生,教师不能“一视同仁”,要适当地降低要求,适时地进行鼓励,及时地给予特殊的帮助或补课,使他们也尝到学习的“甜头”,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使他们每堂课都能有所进步,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
4. 建立学习小组,以优领差,全面提高
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4~6人一个小组,小组长由责任心强、负责任的优等生担任,两个中等生,一或两个后进生为单位,实行以优领差,师徒结对。下面阐述一下我的具体操作办法:
①分组:按数学成绩优、良、中、差生合理搭配,同时兼顾性别、特长等,保证各小组都有数学优秀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多少,可分为4人或6人小组,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
②排位:由传统的插秧式变为方阵式,便于1帮1或多帮1。
例如:4人小组的分组情况:
6人小组的分组情况:
③小组长的选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数学成绩比较优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要在组员之间有模范带头作用。
④小组长的职责:组织督促小组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给小组同学分配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帮助其确定知识的展示的方式,评价本组学生的上课表现和目标任务达标情况。
5. 帮助学生制定短期以及长期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学习前进的动力,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帮助他们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点上,教师可先帮助其设置短期的学习目标,如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对学生在此期间加以个别辅导,使其尝试成功的喜悦,更加奋发。然后再加以长期的目标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6. 个别辅导,层层把关,逐步提高
对待学困生,个别辅导显得相当重要。课堂上的关注,课后的弥补,这些都是其进步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个别辅导还要进行得及时,不要等问题多得无法补救时才进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转化学困生,要从根本抓起,一节课、一章书、一阶段都不能放松,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要不断地帮助其循环往复,达到熟练掌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之所以变成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同样,要让学困生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跟上班级的大队,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细微处入手,一点一滴地进行。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其实每个学困生的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个人潜能,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并使它发出光芒。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耐心、关心,或许他们就会是下一个天才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