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如秋——红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epOrW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茶传达出的是一种温度,一种春天所不能至的温暖香甜,一种夏日所不及的静谧安然,一种冬季还未来临的成熟丰泽,一种静日生香的暖意。
  红茶性暖,亮红的茶汤最适合在凉意泛起、景色尤明的秋季饮用,它能在这个风起的季节带给五脏六腑一道热切的关怀,不像绿茶寒性未除,尤似早春的料峭春寒。就在金秋的丰收里,红茶是养身的佳品。
  ◎红茶概述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100%的发酵度,令红茶在干茶外形、茶汤色泽、气味口感上,都明显老成于绿茶和乌龙茶。
  红茶通常为条形或碎片状,捻来一撮,暗红包裹着浓香,只要遇水就瞬间绽放出瑰丽亮红的汤色。这是一朵开好的牡丹,如盛年的女子绽开笑容,不再青涩羸弱。
  红茶泡出的茶汤诱人至极,仿若枫叶晕开秋霜打红的热情,以沉稳而自信的魅力,嫣然静待旁人的惊艳。事实上,正是茶叶与茶汤都呈现出美丽的红色,才使这类茶叶获得“红茶”这个名字。江花红胜火,红茶的芳名实至名归。
  茶叶由茶叶走向茶汤,是茶叶的红色从深沉走向明媚的过程,而它的气味,也在茶叶遇水、颜色转换的一刹喷薄而出,瞬间,高香扑面,馥郁醉人。红茶的香气比其他茶类浓得多——绿茶的气味清香微苦,乌龙的茶香悠然回甘,而红茶散发的是一种陡然升腾而起的夺人香醇,热烈不加掩饰,高锐持久回旋,如国色天香的团团盛放,有一种直来直去的高贵。
  因此,红汤、红叶、高香、味醇,是红茶最为显著的特征。
  晓来谁染霜林醉?秋霜醉倒清晓,茶香醉倒午后。一杯红茶就像盛满了秋光,看不尽的色泽流转,嗅不完的甜梦迷离。茶既醉人何须酒,饮下灿烂胜春朝。
  ◎红茶品饮
  在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茶叶一直是其中力能扛鼎的重要一项。在那远渡重洋之外的西方国家,红茶之香最能散入千家万户。红茶,如一位身姿娇人的女王,深受世界最广大人群的热爱。
  红茶的流传广泛,也与它的品质特点有关。红茶的气味虽显强势,但性子却最是随和,它是包容性最强的茶,饮用方式不一而同。
  从调味方式上来讲,可把红茶的饮法分为比较纯粹的清饮法,以及口味丰富的调饮法。品饮红茶,滋味莫一,东西方人皆有自己的红茶情结。
  西方人钟爱调饮法,由于没有根深蒂固的对于“清风朗月”“清水芙蓉”的清饮式的审美追求,他们便调动了充分的想象,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将牛奶、砂糖、柠檬、花草、冰块等添加品投注到红茶杯里,用对待咖啡的精神,调配出红茶的创意,从而将红茶融合成了中西合璧、速调速饮的一种花式饮品。
  包容性,这正是红茶最突出的性格。它的醇厚,能接纳牛奶的香浓,能融合柠檬的酸甜,能安享花香的调和,能承受冰块的冲突……中西皆如意,浓淡总相宜。正如秋,这个璀璨的季节,是成熟后的包涵,和美中的独特。红茶,带给阳光普照的下午,温暖的一壶贴心。
  温馨入杯,温柔入眼帘。温情红茶,流转着无言的故事、丰富的景致,沉沉荡漾在秋天的画轴里。
  ◎红茶品性
  就在秋天的丰泽中,凉意已经丝丝入侵。人体在这个季节,就格外需要由内而生的热度补给。红茶之于人体,不仅提供着外在的明媚,也满足着内在的温暖。
  红茶如它的颜色,生来就带着如火的暖意温润人间。红茶由于加工工序的特点,在经发酵烘制而成时,茶多酚含量减少,从而对胃部的刺激大大降低。因此,饮用红茶,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还有养胃的疗效。倘若采用调饮法为红茶加彩,比如在红茶中加入糖、牛奶,还能起到保护胃黏膜、治疗胃溃疡的作用。
  胃部直接吸纳了红茶赠予的关爱,但红茶对人体的润泽不仅仅是这一个器官。研究表明,红茶有利于血管舒张,对心脏病人大有益处。除却保健功能,美丽的红茶也不忘提供给人一份美容功效,红茶的抗衰老效果甚至强过了西兰花、大蒜、胡萝卜等。一杯红玉香,茶美人亦美。
  四季经过了蝶舞莺飞的春、蝉噪蛙鸣的夏,走到秋天,一下子,颜色深沉了起来,物阜丰泽了起来,格调优雅了起来。此时不妨悬壶高冲,注一道红茶,看澄红明亮的茶汁,如照水红蕖细细香,色彩嫣然,气味充沛,恰若金秋的浓墨重彩,赏一份不加掩饰的靓丽。
  喝红茶的心情,往往比喝绿茶时的轻盈多了很多内容。红茶带来了深层的品味,适合在枫叶般的丹色中细数相思,在盈室秋香的缭绕中静思往事,在绚丽至极归至平淡中安享当下。
  如果说,稍纵即逝的绿茶教会人们珍惜,那么,兼容中外、味道复杂的红茶让人们学会的就是包容。从包容自己的过去开始,把所有收获、遗憾、积淀、丧失……都融合为一种成熟的安宁,历经沧桑而不焦躁,内涵万千而不冲突,和润对己,温怀对世。
  包容,表现出来为一种从容。从从容容一杯茶,安安心心一季花。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更何况这是一段与新中国交接的历史时空。百年过去,我们回望上个世纪上半叶,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救亡呐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
期刊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记叙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活动。《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在《战国策》中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游士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习见的事物为喻,循序渐近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典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故弄玄虚,突破难点  战国时期,范睢逃
期刊
《菜根谭》有句“浓夭淡久”,意思是浓艳的美色易早逝,淡雅的芬芳才长久。纷繁的世界,这滚滚红尘中,淡,是淡泊处世,是淡定为人,是心灵深处淡然而执著的归依。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从25岁开始就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劳动之余埋头写下1700多首诗。她对世俗繁华、名利、宗教甚至爱情都是超脱的,她生前只公开发表了10首诗,退出基督教会,独身到终老。她写自然如家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即使平凡的景象,
期刊
吴宓,字雨僧,泾阳人,童年时期聪敏好学、才思过人。稍长,入北京清华大学深造。1917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21年学成回国。  吴宓先生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并且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
期刊
1927年的6月2日,王国维一如既往地到校,备成绩册,与人聊天,离校……一切看起来与平常并无什么不同。出来校门,他便叫了黄包车到颐和园去,那大约是上午十点左右。他付了车钱,让车夫在门口等候,然后径直走进园内。在僻静少人的湖畔,王国维抽了最后一口烟,纵身一跃跳进昆明湖,最终因窒息而死……  一代国学大师,就此悄然逝去。这一自沉之举,震惊清华园,震惊学术界,更震惊了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心。  《清史稿》
期刊
南阳人贾复年轻时很好学,尤其擅长《尚书》,见解很独特,以至他的老师经常惊叹他的能力,私下里对其他学生说:“贾复这个人容貌不凡,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  ◎勇于担责  贾复毕业后考取了县里的“公务员”,当上了县掾。有一次,他奉命到河东押运食盐,结果半路上遇到了强盗,这些平时吆五喝六、威风八面的小吏们,如今一见到明晃晃的大刀,立刻作鸟兽散,比百米飞人博尔特的起跑还要快。当时盐是一种
期刊
中篇:民国文化气象风范
期刊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千古以来知人、用人经验的经典性总结,不仅适用于古代,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失去其合理性的一面。  《战国策》上关于聂政的详细记载,更能使我们看到聂政是怎样被严仲子所尊重、感动和接纳、使用的。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就与母亲和姐姐一起逃亡到齐国躲避仇人,以屠宰牲畜为业。  过了很久,汉阳严仲子事奉韩哀侯,与韩国宰相侠累有怨仇,遭到了侠累的无理迫害,被逼
期刊
打开记忆之门,重温民国范儿。中国人走过各朝各代,于文明积淀和生活碎片之中,活出了丰富的精神和面貌。多看一眼中国人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好样子,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更何况这是一段与新中国交接的历史时空。我们回望上个世纪上半叶,考察作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的民国范儿。  当代人读现代文学、看年代戏、鉴赏民国艺术、入名士风流、游历城市的民国建筑,可算
期刊
走进中国的很多传统民居,如同走进一种血缘关系的示意图。东西两厢,前后三进,父子兄弟各得其所,分列有序,脉络分明,气氛肃然,一对姑嫂或两个妯娌,其各自地位以及交往姿态,也在这格局里暗暗预设。在这里的一张八仙大桌前端坐,目光从中堂向四周徐徐延展,咳嗽一声,回声四应,余音绕梁,一种家族情感和孝悌伦理油然而生。  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民居里活了数千年。这些宅院繁殖出更庞大的村落:高家庄、李家村、王家寨等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