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急剧变化的青年时期完成的一部著作,继《莱茵报》后,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试图建立一个公开发表自己哲学政治观点的新阵地。“从何处来”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是要从理论中寻找的,但是面对当时社会主义理论混乱的状况,未来社会走向何处?不能从既有的理论中教条的推断出来,恰恰需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寻找新世界”。在《莱茵报》时期,由于对现实问题的接触,马克思实现了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亦即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和民主主义立场,并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自然描述的逻辑和人的类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①紧接着,马克思在恩格斯和赫斯以及普鲁东的影响下开始研究经济学,并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重要概念。
一、“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大概解释说来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劳动者越进行生产活动,得到更多产品,他们就越受到自己产品的支配,成为被动的客体,就好比一只蚕被自己所吐出的丝所束缚。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个表现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对立。第二个表现是“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之间的异化”。第三个表现是“劳动者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第四个表现是“人同人相异化”。
二、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的辩证关系
虽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是一部研究美學的专著,但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所以越来越引起美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很重要的美学意义。马克思曾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从理论上看,异化劳动也是劳动,因而具备产生美的首要条件,只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分离,而劳动过程和过程中的体验还是一样存在的。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它是实用的,并非自然的都是美。所以我们在看待“异化劳动”时,要用一分为二的态度。
1、异化劳动对美的创造有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也很明确地说明“劳动创造了美”中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对于带来异化劳动的分工,也不全是负面的评价:“关于分工的本质———劳动一旦被承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分工就自然不得不被理解为财富生产的一个主要动力。”分工、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从整体看,它们都不利于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都不利于美和艺术的创造,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来看,它们又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历史进步作用。至少一方面,它们解放了一些人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美和艺术方面的活动,如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另一方面,分工的专业化,为产品的完美创造了条件,使得创造出来的产品日趋完美。所以我们也不难看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往往是并行的。
但我们要认识到,虽然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美都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但这些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身,这种美是在不自由中不自觉地创造的。承认“异化劳动”可以创造美也决不是“对剥削和剥削制度的赞美,是对于劳动者的欺骗,是对旧秩序的辩护”②在今天我们要努力取消产生异化劳动的不合理制度,根除“异化劳动”,让劳动者找回自我,让美的创造更自由。
2、异化劳动对美的创造有消极方面的作用
马克思说,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理想化的劳动”,通俗地说,就是自觉自愿的劳动,没有别人强迫,发自本性的劳动。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需要,人们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总想找点事情做,你不让人他动,他才会感到难受,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现在面前,人类就会产生自我满足感。但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他是被迫的,感到“如坐针毡”,因而他就缺乏主观能动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样,异化劳动创造美就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制造了丑。
这种制造丑的过程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异化劳动使主体变丑,给主体带来直接的灾难,片面的生产活动恶劣的劳动条件往往给劳动者造成各种各样的职业病畸形等等。非人的劳动条件往往使劳动者变得愚蠢和痴呆的。
3、对异化劳动的控诉中产生美
高尔泰认为异化作为人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是与私有制和阶级划分同时出现的,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形态,而“封建礼教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最持久的异化现象。”③他认为我国最早意识到封建礼教中存在异化现象的是先秦时代的庄子。
庄子的《秋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宁愿做“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的乌龟”也不愿做“被供奉在宗庙里的乌龟壳”,这是对“君君臣臣”的封建礼教的反抗,企图通过一种“自我丧失”的举动来反对礼教的异化。
五、结语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异化劳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在时空的距离拉开之后,千百年后的我们作为新的审美主体面对同样的异化劳动产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从而使异化劳动的产品具有了新的美学意义。诚然,异化劳动对于美的创造有明显的消极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客观存在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全面认识异化劳动,思考我们的生活与实践,最大程度地改变生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劳动逐渐由生活的手段转变成生活的目的,使每个人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意义,让束缚在人类身上的枷锁、铁链、绳索最终消失,让每个人都能作为一个具有完整自我的劳动者来自由地创造美,展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注释:
①袁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再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302页。
②高尔泰:《异化及其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一、“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大概解释说来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劳动者越进行生产活动,得到更多产品,他们就越受到自己产品的支配,成为被动的客体,就好比一只蚕被自己所吐出的丝所束缚。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个表现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对立。第二个表现是“劳动者与自身劳动之间的异化”。第三个表现是“劳动者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第四个表现是“人同人相异化”。
二、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的辩证关系
虽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是一部研究美學的专著,但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所以越来越引起美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很重要的美学意义。马克思曾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从理论上看,异化劳动也是劳动,因而具备产生美的首要条件,只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分离,而劳动过程和过程中的体验还是一样存在的。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它是实用的,并非自然的都是美。所以我们在看待“异化劳动”时,要用一分为二的态度。
1、异化劳动对美的创造有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也很明确地说明“劳动创造了美”中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对于带来异化劳动的分工,也不全是负面的评价:“关于分工的本质———劳动一旦被承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分工就自然不得不被理解为财富生产的一个主要动力。”分工、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从整体看,它们都不利于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都不利于美和艺术的创造,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来看,它们又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历史进步作用。至少一方面,它们解放了一些人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美和艺术方面的活动,如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另一方面,分工的专业化,为产品的完美创造了条件,使得创造出来的产品日趋完美。所以我们也不难看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往往是并行的。
但我们要认识到,虽然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美都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但这些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身,这种美是在不自由中不自觉地创造的。承认“异化劳动”可以创造美也决不是“对剥削和剥削制度的赞美,是对于劳动者的欺骗,是对旧秩序的辩护”②在今天我们要努力取消产生异化劳动的不合理制度,根除“异化劳动”,让劳动者找回自我,让美的创造更自由。
2、异化劳动对美的创造有消极方面的作用
马克思说,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理想化的劳动”,通俗地说,就是自觉自愿的劳动,没有别人强迫,发自本性的劳动。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需要,人们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总想找点事情做,你不让人他动,他才会感到难受,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现在面前,人类就会产生自我满足感。但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他是被迫的,感到“如坐针毡”,因而他就缺乏主观能动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样,异化劳动创造美就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制造了丑。
这种制造丑的过程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异化劳动使主体变丑,给主体带来直接的灾难,片面的生产活动恶劣的劳动条件往往给劳动者造成各种各样的职业病畸形等等。非人的劳动条件往往使劳动者变得愚蠢和痴呆的。
3、对异化劳动的控诉中产生美
高尔泰认为异化作为人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是与私有制和阶级划分同时出现的,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形态,而“封建礼教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最持久的异化现象。”③他认为我国最早意识到封建礼教中存在异化现象的是先秦时代的庄子。
庄子的《秋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宁愿做“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的乌龟”也不愿做“被供奉在宗庙里的乌龟壳”,这是对“君君臣臣”的封建礼教的反抗,企图通过一种“自我丧失”的举动来反对礼教的异化。
五、结语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异化劳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在时空的距离拉开之后,千百年后的我们作为新的审美主体面对同样的异化劳动产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从而使异化劳动的产品具有了新的美学意义。诚然,异化劳动对于美的创造有明显的消极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客观存在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全面认识异化劳动,思考我们的生活与实践,最大程度地改变生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劳动逐渐由生活的手段转变成生活的目的,使每个人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意义,让束缚在人类身上的枷锁、铁链、绳索最终消失,让每个人都能作为一个具有完整自我的劳动者来自由地创造美,展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注释:
①袁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再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302页。
②高尔泰:《异化及其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