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学生的综合素质被放在了重要的教育位置,为此,将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成为各辩教师追求的目标。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的诗算、认知等能力有很大的激发意义。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形式,在遵循数学特点的前提下,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开展一定的数学活动,还要给予学生综合性的评价,最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认知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年代,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群体,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超强的素质,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的注意力较低,将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養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
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思维等方面的支持,是一门体现科技发展的主要学科。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验证的能力,使得学生具备独特的思维和运算能力。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爱上数学,还要促进他们的思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关键的一环,尤其是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学视觉更要发生转移。新课改下,教师要激励小学生多观察,多探究,多动脑,主动解决生活中的常见数学问题,这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例如,在学了《条形统计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费用量,将这些数字按照月份顺序记录下来,然后制作成相应的条形统计图,这样以来就可以对家里的用电情况一目了然,也为以后的生活用电提供了诸多参考。让学生参与探究和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观察生活和热爱生活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感
数学思维具有客观性、深刻性及灵活性的特点。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学了“测量”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与长度有关的物体,加强学生对长度知识的认识,达到巩固与提升的目的。在学了“对称、平移和旋转”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物体挪移,让学生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在具体体会中,学生的数感与认知才会更加牢固,并树立“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意识。
(3)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适量的自由,尤其要注重从过去的关注结果转移到关注学习过程。开展一定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了“走进大自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户外,观察户外的数学现象,调查野生动物等。在观察中,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对数学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团队协作、交往等能力具有很好的帮助,这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4)给予学生多元评价
传统教学中多数数学教师习惯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俨然成为考试制度下的“机器”。在此制度的影响下,教师的主导地位“统霸一方”,只重视了上课的状态,忽略了学生上课的收获;重视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素质。这样的教学形式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的,也反映了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失败。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给予学生合理评价,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鼓励,指导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是教学中的灵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指挥者和监督者,也是合作者、指引者和参与者。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只有改变教学思路,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天性、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才能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能力提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的高效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宇.刍议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29-31.
[2]肖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华夏教师,2018(22):70-7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认知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年代,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群体,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超强的素质,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的注意力较低,将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養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
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思维等方面的支持,是一门体现科技发展的主要学科。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验证的能力,使得学生具备独特的思维和运算能力。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爱上数学,还要促进他们的思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关键的一环,尤其是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学视觉更要发生转移。新课改下,教师要激励小学生多观察,多探究,多动脑,主动解决生活中的常见数学问题,这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例如,在学了《条形统计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费用量,将这些数字按照月份顺序记录下来,然后制作成相应的条形统计图,这样以来就可以对家里的用电情况一目了然,也为以后的生活用电提供了诸多参考。让学生参与探究和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观察生活和热爱生活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感
数学思维具有客观性、深刻性及灵活性的特点。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学了“测量”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与长度有关的物体,加强学生对长度知识的认识,达到巩固与提升的目的。在学了“对称、平移和旋转”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物体挪移,让学生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在具体体会中,学生的数感与认知才会更加牢固,并树立“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意识。
(3)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适量的自由,尤其要注重从过去的关注结果转移到关注学习过程。开展一定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了“走进大自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户外,观察户外的数学现象,调查野生动物等。在观察中,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对数学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团队协作、交往等能力具有很好的帮助,这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4)给予学生多元评价
传统教学中多数数学教师习惯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俨然成为考试制度下的“机器”。在此制度的影响下,教师的主导地位“统霸一方”,只重视了上课的状态,忽略了学生上课的收获;重视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素质。这样的教学形式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的,也反映了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失败。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给予学生合理评价,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鼓励,指导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是教学中的灵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指挥者和监督者,也是合作者、指引者和参与者。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只有改变教学思路,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天性、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才能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能力提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的高效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宇.刍议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29-31.
[2]肖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华夏教师,2018(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