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芝,作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及他的作品深受世人推崇。本文通过对叶芝部分情诗的解读,使我们了解到诗人对爱的独特视角及其激情的渊源。
关键词:叶芝;情诗;激情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1-0069-3
Abstract: William Butler Yeats, the winner of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23, was spoken highly. The paper tries to make the reader comprehend Yeats’ some peculiar views to love and the resources of his passion by analyzing some of his love poems.
Key words: William Butler Yeats, love poems, passion
1.威廉·巴特勒·叶芝及其创作简介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年—1939年),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T.S.艾略特称他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王守仁,2003:155),而埃兹拉·庞德认为叶芝是“惟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 High School)完成学业的1883年,叶芝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叶芝一生经历了晚期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几个创作时期。无论哪个时期的创作,叶芝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他几乎没有失败的作品。
1923年叶芝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佩尔·哈尔斯特龙在给叶芝的授奖辞中说:……虽然叶芝熟读英国诗歌大师的作品,他的诗自有一种新的特点。节奏和色彩起了变化,仿佛它们移入了另一种空气——来到了大海边凯尔特地区的朦胧暮色。与现代英国诗歌相比,叶芝的诗有着更强的歌的成份,音乐更凄凉,节奏更柔和。尽管诗很自由,但却像一个梦游人一样步履平稳,于是我们有了另一种节奏的感觉——风在缓缓地吹,大自然的力量在跳动永恒的脉搏。当这种艺术达到最高峰时,它赋有绝对的魔幻,但要把握住它,总是不容易的事。确实,它常常是如此隐晦,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理解,其原因一部分在于实际主题的神秘性,另一部分也许在于凯尔特民族的气质;这种气质在激情、精微、深沉中,而不是在清晰之中才更为显著……。这是对叶芝诗歌的恰当的评价。
2.叶芝的情感经历
很多人认为叶芝后期的诗作更趋于冷峻和理性,更加成熟。而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无论创作风格如何变化,无论是象征主义还是神秘主义,刻骨铭心的爱和激情应该是他创作的源泉。特别是这种情欲找不到归宿时,最终就会转化为或高贵,或典雅,或神秘,或彻悟的作品。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诗人与作家的创作是通过其作品“在空中建筑城堡”,从而使其被现实抑制的欲望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
要了解叶芝的情诗,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茅德·冈——叶芝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1889年,年轻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当时二十二岁,是一位驻爱尔兰英军上校的女儿。茅德·冈不仅美貌非凡、苗条动人,而且,她还是一名斗士,不但积极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并且成为领导人之一。叶芝对茅德·冈一见钟情,他曾经这样描写过他第一次见到茅德·冈的情形:“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后来在《自传》中叶芝又说:“我从来都没有想到会在一个活着的女人身上看到这样超凡绝伦的美。这样的美属于名画,属于诗,属于某个过去的时代。”从此之后,诗人就开始了对茅德·冈的不懈追求。却一直遭到拒绝,后来茅德·冈嫁给了与她并肩战斗的麦克布莱德少校。27年后的1916年,麦克布莱德少校在斗争中献身去世,叶芝再次向茅德·冈求婚,却仍旧遭到拒绝。这种延续一生的追求与拒绝一方面使诗人的心倍受煎熬,另一方面却成就了诗人的伟大艺术。
3.永恒的激情
歌德曾说过:“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是茅德·冈的拒绝成就了叶芝的诗名。尽管在俗世的生活中他的情感一再受挫,经受了痛苦、失望与绝望的洗礼。但是正是这种痛彻心扉而又无法言说的酸楚,这种“辗转反侧、梦寐求之”的痴情激发了诗人的诗情、才情和日久弥坚的激情,最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正如茅德·冈在写给叶芝的信中所说:世界最终会因为她没有嫁给“叶芝”而感谢她。
诗,是情感的宣泄或感悟,叶芝的情诗更是如此。它们或荡气回肠、义无反顾;或缠绵悱恻、哀怨凄迷;或冷静隐忍、厚积薄发。但无论形式如何,爱的激情始终贯穿始末,无论是沉积还是勃发。在情诗方面,很少有人能到达叶芝的高度,他的诗已超越爱情而存在。他将歌声、爱情、苍老连同死亡一同揉进循环往复、错综神秘的时空背景里互相对视。在这种甜蜜或痛苦的对视中,爱便被赋予了岁月的厚重与永恒。
3.1 爱的激越和奔放
叶芝在《嘈乱的树林》中这样描写爱的激越和奔放:呵,快点,去那嘈乱的林子/我将在那里赶出所有别的情侣/高喊,啊,我的天地,啊,金黄的秀发/真的从未有人爱过,除了我和你。在诗人的描绘中,“我和你”是开天辟地的惟一一对懂得真爱的人,别的情侣之爱在我们的面前变得疲乏无力。诗人情感的强度可见一斑。当然,这里的树林并不是真正的大地上的树林,而是一种象征及神秘主义手法的应用。
3.2 对爱人纯美与脱俗的讴歌
讴歌纯美而脱俗的爱人是叶芝情诗的另一主题。尽管茅德·冈拒绝了自己,尽管她已嫁作他人妇,在诗人的眼里,她仍是自己纯美的女神,盛开在诗人的灵魂深处。在《爱人诉说他心中的玫瑰》中,叶芝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一切丑陋、破碎的事物,一切衰朽、陈腐的事物/一个孩子在路边的啼哭/一辆马车蹒跚移动的吱唔/把犁人沉重的脚步,溅起冰冷的泥土/都玷污了你的形象——一朵玫瑰盛开在我内心深处。在诗人的描述中,爱人像一朵纯洁而不染一丝尘埃的玫瑰,静静地盛开在他的心头。虽然诗人在比喻时未能免俗,以惯用的“玫瑰”作喻,但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中,丝毫没有俗闷的感觉,反而会让人深刻感知诗人的一片痴情。本诗堪与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比美,虽然前者热情澎湃,后者冷静含蓄。
3.3 爱的无畏和执着
在叶芝的情感生活中,他一直是赤诚而执着的,将近30年的不懈追求使他疲惫不堪却又欲罢不能。他的执着到了几近固执的地步。这同样在他的诗中得以体现并升华为永恒的艺术。在《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中诗人这样写到:虽然我已经老了,想漫游/ 得穿过许多洼地和高坡/但我还是要找遍她去过的每个角落/牵着她的手,亲吻她的唇窝/走过漫长漫长的草地,那里光影斑驳/我要采摘,直到时光一天天蹉跎/采摘一只只月亮的银苹果/采摘一只只太阳的金苹果。诗中描写了艰辛而却坚定不移的爱的心路历程。虽然人已老去,但爱恋的心却依然如初,恋人的一颦一笑都是“我”追寻的目标和记忆的瑰宝。时空的概念在诗中再一次得以重现,一如诗人在《库尔的野天鹅》中对时空纵横交错的描写,但不同的是《库尔的野天鹅》中充满了浓郁的失落和哀伤,而本诗中却充盈着昂扬的斗志。韶华已逝,爱却定格成了永恒。
3.4 爱的悲伤和绝望
不可否认的是,爱的痛和心伤是所有爱情中不可或缺的话题,罗密欧和朱莉叶的爱情之所以能千古传唱,是因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留给人的痛彻心扉的缺憾,这种缺憾有着令人心痛的美。叶芝在情感上虽然执着、无畏,但他的爱毕竟不是超脱了肉体的精神之恋,它是如此的具体,虽近在咫尺却又不可触摸。这种情绪表现在诗歌上便会有一种绝望而窒息的美。在 《树叶落了》中,叶芝逼真地表达了爱情逝去,心痛无法言说的情景:爱情衰落的钟点已围困着我们/我们悲痛的灵魂困乏而憔悴/在激情的时节遗弃之前,让我们分手吧/在你低垂的前额留下一个吻和一滴泪。虽然“让我们分手吧”非常决绝,但“吻”和“泪”却表达了深深的不舍和依恋。早叶芝将近一世纪的拜伦在《想从前我俩分手》中,表达了相似的意境:忆昔日幽会相见/想今朝黯然神伤/你竟然把我欺骗/你竟然把我遗忘/假若多年之后/你我又相见/我对你如何称呼/只有含泪默默无语。(辜正坤,2001:147)诗中充满了哀怨的情愫,但结尾的“泪”却表露了内心。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诗中体现的是哪种情愫,叶芝对爱的执着及宗教般的赤诚是他的激情所在,也是他这些不朽之作的源泉。提到宗教般的赤诚,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叶芝最打动人心的力作《当你老了》,多少年来这首诗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和欣赏,也赚取了许多人特别是女性的眼泪和感动。她们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作者的一片赤子之心,也读到了梦寐以求的永恒真爱。虽然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节奏抒缓,没有汹涌的激流和陡峭的险滩,但却像涓涓细流缓缓流过般浸润人的心田,使人感悟至深。诗的开头一句“当你老了”跨越时空,引人突破樊篱进入到不可知而人生又必经之所。在这最幽暗而不可测的时间跨度中,人生也变得神秘莫测了。你——现在像苹果花般的“我”的女神,会怎样呢?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时空使你成为头发花白、睡意昏沉的普通老者,你的美貌已逝,你的风采不再,用回忆打发时光的你是否能眷顾我的诗集,记起你的如花容颜和我的一片痴情呢?诗句虽内敛、含蓄,但还是一下子把自己的凄苦、哀怨、执拗的心灵坦露在情人面前。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第二节直抒胸臆,点明“我”对“你”的爱的不朽和永恒。千百年来被人不断咏唱的爱情,有多少是超脱美貌和肉体之外的圣洁之爱?《诗经》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从某些方面表现了还比较单纯的早期社会中人们的爱情观。无论是逢场作戏或是山盟海誓,这种爱的激情之潮退却后留下的只会是满眼的沙砾。而“我”爱的却是“你那朝圣者的灵魂”,饱满的肉体可以枯萎,娇媚的容颜可以不再,而爱人高洁的灵魂却是我爱的激情——永不会枯竭。
诗的最后一节又重回温馨、缠绵的语境,但又平添了一丝凄凉和哀怨:“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这一节意象较朦胧,略带神秘主义的端倪。但我们仍能窥到诗人的情思:“我”虽有哀怨,但并没有责备和放弃,却将爱升华到宇宙苍穹的高度,将时光的转换与流逝定格为永恒,而爱也因此而不朽。
4. 结语
也许,叶芝的情诗不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相对而言,他在象征和神秘主义方面的成就更大一些——但我们从诗人的情诗中更能窥到他作为伟大诗人耀眼光环下的真实自我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触摸到他沉静外表下的执着和激情。
参考文献
辜正坤. 英文名篇鉴赏金库(诗歌卷)[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47.
王守仁. 英国文学选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5.
关键词:叶芝;情诗;激情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1-0069-3
Abstract: William Butler Yeats, the winner of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23, was spoken highly. The paper tries to make the reader comprehend Yeats’ some peculiar views to love and the resources of his passion by analyzing some of his love poems.
Key words: William Butler Yeats, love poems, passion
1.威廉·巴特勒·叶芝及其创作简介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年—1939年),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T.S.艾略特称他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王守仁,2003:155),而埃兹拉·庞德认为叶芝是“惟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 High School)完成学业的1883年,叶芝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叶芝一生经历了晚期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几个创作时期。无论哪个时期的创作,叶芝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他几乎没有失败的作品。
1923年叶芝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佩尔·哈尔斯特龙在给叶芝的授奖辞中说:……虽然叶芝熟读英国诗歌大师的作品,他的诗自有一种新的特点。节奏和色彩起了变化,仿佛它们移入了另一种空气——来到了大海边凯尔特地区的朦胧暮色。与现代英国诗歌相比,叶芝的诗有着更强的歌的成份,音乐更凄凉,节奏更柔和。尽管诗很自由,但却像一个梦游人一样步履平稳,于是我们有了另一种节奏的感觉——风在缓缓地吹,大自然的力量在跳动永恒的脉搏。当这种艺术达到最高峰时,它赋有绝对的魔幻,但要把握住它,总是不容易的事。确实,它常常是如此隐晦,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理解,其原因一部分在于实际主题的神秘性,另一部分也许在于凯尔特民族的气质;这种气质在激情、精微、深沉中,而不是在清晰之中才更为显著……。这是对叶芝诗歌的恰当的评价。
2.叶芝的情感经历
很多人认为叶芝后期的诗作更趋于冷峻和理性,更加成熟。而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无论创作风格如何变化,无论是象征主义还是神秘主义,刻骨铭心的爱和激情应该是他创作的源泉。特别是这种情欲找不到归宿时,最终就会转化为或高贵,或典雅,或神秘,或彻悟的作品。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诗人与作家的创作是通过其作品“在空中建筑城堡”,从而使其被现实抑制的欲望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
要了解叶芝的情诗,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茅德·冈——叶芝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1889年,年轻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当时二十二岁,是一位驻爱尔兰英军上校的女儿。茅德·冈不仅美貌非凡、苗条动人,而且,她还是一名斗士,不但积极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并且成为领导人之一。叶芝对茅德·冈一见钟情,他曾经这样描写过他第一次见到茅德·冈的情形:“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后来在《自传》中叶芝又说:“我从来都没有想到会在一个活着的女人身上看到这样超凡绝伦的美。这样的美属于名画,属于诗,属于某个过去的时代。”从此之后,诗人就开始了对茅德·冈的不懈追求。却一直遭到拒绝,后来茅德·冈嫁给了与她并肩战斗的麦克布莱德少校。27年后的1916年,麦克布莱德少校在斗争中献身去世,叶芝再次向茅德·冈求婚,却仍旧遭到拒绝。这种延续一生的追求与拒绝一方面使诗人的心倍受煎熬,另一方面却成就了诗人的伟大艺术。
3.永恒的激情
歌德曾说过:“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是茅德·冈的拒绝成就了叶芝的诗名。尽管在俗世的生活中他的情感一再受挫,经受了痛苦、失望与绝望的洗礼。但是正是这种痛彻心扉而又无法言说的酸楚,这种“辗转反侧、梦寐求之”的痴情激发了诗人的诗情、才情和日久弥坚的激情,最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正如茅德·冈在写给叶芝的信中所说:世界最终会因为她没有嫁给“叶芝”而感谢她。
诗,是情感的宣泄或感悟,叶芝的情诗更是如此。它们或荡气回肠、义无反顾;或缠绵悱恻、哀怨凄迷;或冷静隐忍、厚积薄发。但无论形式如何,爱的激情始终贯穿始末,无论是沉积还是勃发。在情诗方面,很少有人能到达叶芝的高度,他的诗已超越爱情而存在。他将歌声、爱情、苍老连同死亡一同揉进循环往复、错综神秘的时空背景里互相对视。在这种甜蜜或痛苦的对视中,爱便被赋予了岁月的厚重与永恒。
3.1 爱的激越和奔放
叶芝在《嘈乱的树林》中这样描写爱的激越和奔放:呵,快点,去那嘈乱的林子/我将在那里赶出所有别的情侣/高喊,啊,我的天地,啊,金黄的秀发/真的从未有人爱过,除了我和你。在诗人的描绘中,“我和你”是开天辟地的惟一一对懂得真爱的人,别的情侣之爱在我们的面前变得疲乏无力。诗人情感的强度可见一斑。当然,这里的树林并不是真正的大地上的树林,而是一种象征及神秘主义手法的应用。
3.2 对爱人纯美与脱俗的讴歌
讴歌纯美而脱俗的爱人是叶芝情诗的另一主题。尽管茅德·冈拒绝了自己,尽管她已嫁作他人妇,在诗人的眼里,她仍是自己纯美的女神,盛开在诗人的灵魂深处。在《爱人诉说他心中的玫瑰》中,叶芝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一切丑陋、破碎的事物,一切衰朽、陈腐的事物/一个孩子在路边的啼哭/一辆马车蹒跚移动的吱唔/把犁人沉重的脚步,溅起冰冷的泥土/都玷污了你的形象——一朵玫瑰盛开在我内心深处。在诗人的描述中,爱人像一朵纯洁而不染一丝尘埃的玫瑰,静静地盛开在他的心头。虽然诗人在比喻时未能免俗,以惯用的“玫瑰”作喻,但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中,丝毫没有俗闷的感觉,反而会让人深刻感知诗人的一片痴情。本诗堪与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比美,虽然前者热情澎湃,后者冷静含蓄。
3.3 爱的无畏和执着
在叶芝的情感生活中,他一直是赤诚而执着的,将近30年的不懈追求使他疲惫不堪却又欲罢不能。他的执着到了几近固执的地步。这同样在他的诗中得以体现并升华为永恒的艺术。在《漫游的安格斯之歌》中诗人这样写到:虽然我已经老了,想漫游/ 得穿过许多洼地和高坡/但我还是要找遍她去过的每个角落/牵着她的手,亲吻她的唇窝/走过漫长漫长的草地,那里光影斑驳/我要采摘,直到时光一天天蹉跎/采摘一只只月亮的银苹果/采摘一只只太阳的金苹果。诗中描写了艰辛而却坚定不移的爱的心路历程。虽然人已老去,但爱恋的心却依然如初,恋人的一颦一笑都是“我”追寻的目标和记忆的瑰宝。时空的概念在诗中再一次得以重现,一如诗人在《库尔的野天鹅》中对时空纵横交错的描写,但不同的是《库尔的野天鹅》中充满了浓郁的失落和哀伤,而本诗中却充盈着昂扬的斗志。韶华已逝,爱却定格成了永恒。
3.4 爱的悲伤和绝望
不可否认的是,爱的痛和心伤是所有爱情中不可或缺的话题,罗密欧和朱莉叶的爱情之所以能千古传唱,是因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留给人的痛彻心扉的缺憾,这种缺憾有着令人心痛的美。叶芝在情感上虽然执着、无畏,但他的爱毕竟不是超脱了肉体的精神之恋,它是如此的具体,虽近在咫尺却又不可触摸。这种情绪表现在诗歌上便会有一种绝望而窒息的美。在 《树叶落了》中,叶芝逼真地表达了爱情逝去,心痛无法言说的情景:爱情衰落的钟点已围困着我们/我们悲痛的灵魂困乏而憔悴/在激情的时节遗弃之前,让我们分手吧/在你低垂的前额留下一个吻和一滴泪。虽然“让我们分手吧”非常决绝,但“吻”和“泪”却表达了深深的不舍和依恋。早叶芝将近一世纪的拜伦在《想从前我俩分手》中,表达了相似的意境:忆昔日幽会相见/想今朝黯然神伤/你竟然把我欺骗/你竟然把我遗忘/假若多年之后/你我又相见/我对你如何称呼/只有含泪默默无语。(辜正坤,2001:147)诗中充满了哀怨的情愫,但结尾的“泪”却表露了内心。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诗中体现的是哪种情愫,叶芝对爱的执着及宗教般的赤诚是他的激情所在,也是他这些不朽之作的源泉。提到宗教般的赤诚,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叶芝最打动人心的力作《当你老了》,多少年来这首诗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和欣赏,也赚取了许多人特别是女性的眼泪和感动。她们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作者的一片赤子之心,也读到了梦寐以求的永恒真爱。虽然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节奏抒缓,没有汹涌的激流和陡峭的险滩,但却像涓涓细流缓缓流过般浸润人的心田,使人感悟至深。诗的开头一句“当你老了”跨越时空,引人突破樊篱进入到不可知而人生又必经之所。在这最幽暗而不可测的时间跨度中,人生也变得神秘莫测了。你——现在像苹果花般的“我”的女神,会怎样呢?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时空使你成为头发花白、睡意昏沉的普通老者,你的美貌已逝,你的风采不再,用回忆打发时光的你是否能眷顾我的诗集,记起你的如花容颜和我的一片痴情呢?诗句虽内敛、含蓄,但还是一下子把自己的凄苦、哀怨、执拗的心灵坦露在情人面前。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第二节直抒胸臆,点明“我”对“你”的爱的不朽和永恒。千百年来被人不断咏唱的爱情,有多少是超脱美貌和肉体之外的圣洁之爱?《诗经》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从某些方面表现了还比较单纯的早期社会中人们的爱情观。无论是逢场作戏或是山盟海誓,这种爱的激情之潮退却后留下的只会是满眼的沙砾。而“我”爱的却是“你那朝圣者的灵魂”,饱满的肉体可以枯萎,娇媚的容颜可以不再,而爱人高洁的灵魂却是我爱的激情——永不会枯竭。
诗的最后一节又重回温馨、缠绵的语境,但又平添了一丝凄凉和哀怨:“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这一节意象较朦胧,略带神秘主义的端倪。但我们仍能窥到诗人的情思:“我”虽有哀怨,但并没有责备和放弃,却将爱升华到宇宙苍穹的高度,将时光的转换与流逝定格为永恒,而爱也因此而不朽。
4. 结语
也许,叶芝的情诗不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相对而言,他在象征和神秘主义方面的成就更大一些——但我们从诗人的情诗中更能窥到他作为伟大诗人耀眼光环下的真实自我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触摸到他沉静外表下的执着和激情。
参考文献
辜正坤. 英文名篇鉴赏金库(诗歌卷)[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47.
王守仁. 英国文学选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