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物质援助还远远不够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 _ 2010年4月5日
  采访地点 _ 林芝地区八一镇
  
  典型人物:
  福建省第五批援藏领队 陈秋雄
  
  把每一件工作做出深度来
  援藏干部要做到“六有”,就是有组织、有纪律、有思想、有智慧、有形象、有作为。我们援藏干部不是来镀金的,而是要建功雪域,报效祖国,用智慧开展工作,把每一件工作做出深度来。如果要用小钱做大事,就要求我们援藏干部付出多倍的努力。在援藏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一些有益的补充、深化,用一种更活的方式来把我们内地、沿海的智力优势、经济优势引到西藏来。西藏的工作千头万绪,不是一条路一个桥梁就能解决的,所以援藏干部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多动脑筋,多运用头脑来做事,要学会用巧劲。
  实现西藏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是基础。“3·14”事件中的个别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世界观、人生观在人们小时候就开始形成,要想从内因上真正解决问题,就要从下一代教育做起。因此,由我队牵头,福建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出资600万元成立了“闽藏青年育才工程”基金,专门资助林芝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闽学习,提供所有学习和生活费用,升入大学还将享受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这个工程资助了100名学生到福建就学。“百人育才计划”首批受惠的少数民族学生到福建就学以来,不仅对内地增加了感情和了解,在“3·14”事件发生后,这些学生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情绪稳定。帮助一个小孩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教育援藏的意义。
  援藏工作中不能缺失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实践告诉我们,援藏工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争资金、搞项目上,不仅仅要让百姓们住上好房子,过上较高品质的生活,还要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主动融入西藏本土,挖掘和保护藏文化。
  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是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聚居地,他们和工布藏族共同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大部分属于劳动记忆和口口相传,没有文字等更高级的形态,属于非物质文化。因此也就特别分散,特别容易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八一镇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尼洋阁”,并将其打造成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拯救、弘扬藏东南民俗文化遗产。米林县还专门投入援藏资金,实施全国少小民族珞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援藏队员们组织编撰的藏文版县志也已通过评审,同时还完成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来西藏这几年,我深深地被当地百姓的淳朴和善良所感染。但是,由于藏族百姓尤其是农牧区的百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与外界的接触较少,加上大部分人都对宗教非常虔诚,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容易受到分裂势力的蛊惑和蒙蔽。因此,从历史沿革上,总结阐述西藏与中国的关系、藏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关系,回答西藏自古就是祖国的一部分,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等问题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我们编写了《我们的家园》一书,并免费送给西藏的干部群众。这不仅对当地民族文化起到了保护作用,还能体现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关怀,拉近了援藏干部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深度开发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出我们正确的援藏态度,是价值深远的,也是沿海和内地的干部来到西藏必须要做的事。对“历史的林芝、文化的林芝、民族的林芝、宗教的林芝、自然的林芝”的清晰展示,其核心价值就是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以铁的事实回击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的谬论。
  动用各省资源,把两地的纽带真正建立起来
  援藏要做的事很多,仅靠财政性援藏资金显然力量不够,转换机制才能把事办大,也才能真正处理好“输血”与“造血”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将这一期援藏资金中的80%倾向农牧区,其中省级财政资金41.4%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上一批的3倍;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项目安排资金占33.2%;累计改善民生的项目资金达84%。“三县一场”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增强“造血”功能。如朗县援藏资金共3000万元,安排1000万元用于发展经济林木,900万元用于安居工程建设;工布江达县安排了3410万元援藏资金建设县城新区和农牧区道路桥梁。
  援藏工作一样需要规划,要有长远眼光,要选取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项目,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结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改善民生和自我发展结合起来。首先,我们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努力拓宽资金渠道。一方面把能够进行市场运作的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开发商和社会资金进行开发,弥补援藏资金的不足,把项目做大。另一方面,我们还充分发挥闽藏两省区的各自优势,引导福建企业家到林芝投资兴业,深化闽藏两省区在经贸、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我们注重对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这期福建援建的项目中有一个万亩产业带,就是开发未经利用的低洼地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并带动加工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林芝的高原特色农牧业也是值得深度挖掘的,福建第五批援藏队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这都是在为以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人民论坛赴西藏采访组)
  
  采访手记:记者在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采访时,与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一起,在他们自己建造的小食堂里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工作餐。随着陈秋雄书记的一句“闽五援”,在场的所有队员齐声高喊“干”,然后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这种精神和气势,让我们感受到,在三年援藏期间,福建的46名援藏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造出了“闽五援”这支坚强的援藏团队。
  团队形象,是我们接触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时,他们经常强调的一个词。46名来自二十几个部门的福建干部在西藏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他们称自己为“闽五援”。“任务硬,骨头更硬;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是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内部的口号。经过两年的历练,“闽五援”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标签,已经被打造成一支援藏劲旅。
其他文献
为什么世界工业化已经进行了250余年,近200个国家中只有少数发达国家?为什么许多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常常“跌跟头”、“忽上忽下”,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  专家认为,原因在于许多国家无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魔咒。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往往集中爆发,极易出现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恒安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 许连捷:国家的强大在于经济,经济的繁荣在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在于管理,管好企业,实现企业健康发展,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所在。  恒安发展25年来,从一个乡村小厂发展成为一个百亿集团,不是偶然的,缘于恒安有着良好的文化传承。从创立伊始,恒安就遵循“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的理念。恒安努力营造和谐企业,为员工打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使员工与恒安事业共同成长;以优质的产
期刊
调研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人才会议上强调,要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职业教育是创造提升生产力、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职业教育如何培育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人才,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    走进金华实验中学,聆听一声声“老师您好”的文明问候,目睹一处处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面对一个个日积月累的惊人数据:在校生10000余名,生
期刊
“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能不能成为一个长寿企业、百年老店。30年前鄂尔多斯集团从222万元、55个员工的羊绒衫厂白手起家,发展到目前年产值240亿、年利税24.6亿元、员工24000多人、成员企业126家的多产业并举的集团,成为全国500强企业,这一切都得益于鄂尔多斯集团30年一贯传承的企业文化,而这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以感恩的心报效祖国。”作为鄂尔多斯集团的、当家人,王林祥谈到“先富”企业如何回报
期刊
“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温家宝总理通过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这样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在大唐电信12年的发展中,读书学习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企业创造力的提升,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大唐电信打造学习型企业的经验以及对于网络时代如何提高“全民阅读”的思考。    打造学习型企业的经验之谈    曾有哈佛大学
期刊
人民论坛杂志“援藏干部特别报道”组成员:  组长:贾立政  赴西藏采访:贾立政、王慧、杨轲  后方编采:陈阳波、杜凤娇、杨昀贇、高源、刘新圣、杜美丽  特别鸣谢: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人民日报社西藏分社、西藏日报社、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人民网、中国西藏网、新浪网等部门及单位    西藏,美丽的高原,旷远的天空,巍峨的布达拉宫,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段
期刊
【作者简介】  作为刘少奇的幼子,刘源是刘家后人中唯一从政的。他1951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当过知青、做过铆焊工。他的从政生涯自公社副主任起步,历任副县长、县长、副市长,36岁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省级干部。进入不惑之年后,他步入军界,现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上将军衔。    张木生,从青少年时《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到80年代初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调查研究,从
期刊
2010年7月,第五批援藏干部(2007年7月-2010年7月)将带着各自的成就业绩、酸甜苦辣,告别西藏。而在西藏这三年的特殊历练,或许将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  2007年7月,中央及17个省市的850多名援藏干部告别单位、家乡和亲人,从繁华的都市奔赴祖国边疆,被分配至西藏的市、区、县,满怀一腔热血与激情,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平凡而不平常的援藏之旅。  时势造英雄、苦难历人生。与1994年以来的前
期刊
时间 _ 2010年4月11日  采访地点 _ 拉萨     典型人物:  人民日报援藏干部、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 崔士鑫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雪域高原已将近3年了。这是自己人生际遇中,极其难忘的3年。  迎考高与寒——克服高海拔带来的严峻考验,在雪域高原坚持长期夜班  西藏处于反分裂斗争第一线,新闻媒体肩负着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守舆论制高点的重任。西藏日报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责
期刊
时间 _ 2010年4月11日  采访地点 _ 拉萨    典型人物:  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许鹏    维护西藏安全稳定,是这批援藏干部一个很大的亮点  第五批援藏干部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3年来,这批援藏干部为西藏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绩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  干部援藏不仅是来人,而且是和经济援藏、技术援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