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揉手核桃与核雕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w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桃亦称“胡桃”,原产于西亚、南欧一带,它传入我国中原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的成果之一。现已遍植我国新疆、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核桃除了有益寿食补的作用外,还有保健强身活血之功效。如果人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不少老年人在悠闲散步时,手中搓揉着两个核桃,通过掌肚问摩擦达到手部运动,从而又通过手部穴位,反应点接受一定量的刺激,对内脏器官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手部运动可以使脑部功能发挥到很高水平。有人曾经测试手部运动区与手皮肤感觉区的神经细胞活动情况,即手部运动时,脑部血氧含量及狭窄部似血管的血液流量变化。若耗量增加,则神经细胞所需的葡萄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增加,二氧化碳形成使血管变粗,以加强氧供给,脑部血流量增加。实验说明手部运动对脑部有明显影响,可促进脑部血液供给循环,并不需很强的运动量,而且反复柔和运动比持久用力运动更能发挥作用。同时,十指指肚间有十宣穴,掌心有内劳宫穴,小指根缘处有小鱼际穴,大指指根有大鱼际穴,无论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掌心指肚问的一对核桃,对手三阴、手三阳的经络,都可起到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的作用。一对核桃在人手掌指肚问来回揉动,不但能保健强身,还能消闲度日,打发时光,更能温暖寂寞的心灵。
  故宫藏揉手核桃的特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珍藏清宫遗存的生活用具文物中,有十余对大小不一的核桃——谓之“揉手核桃”。这些核桃绝对不是简单的食用品,而是如上所述民间百姓的嬉耍,以此通过手部运动达到保健强身的一种器具。宫藏的揉手核桃均为棕红色,显然是核桃外有人的手汗液和核桃内仁油的浸渗挥发,在日久天长积累的相互调合中,使核桃外皱脊呈现出滑腻剔亮的油棕红色,好看美观又实用。清官珍藏的揉手核桃不干不燥不裂,至今保存完好。据有经验的老人讲,这类属嬉耍的揉手核桃,均为山核桃,皱脊壳厚,核仁小,而一般食用性的核桃则易燥易碎。
  清宫揉手核桃,一般为圆形或略微椭圆形球状,均长3.3厘米,高3厘米;而最小的一对揉手核桃,长2.5厘米,高2厘米。有的专门存放在一正方形雕镂吉祥图案花纹的紫檀木盒内,此盒高6厘米,宽8.5厘米,内衬蓝绫面,其中间挖有两洞,恰好放入两枚核桃(图一)。这种小巧玲珑的紫檀木盒,做工精良,雕琢细致,构图绝妙,情趣盎然。其紫檀木盒每个侧面均雕饰有缠莲枝纹,一对蝙蝠捧一篆刻“寿”字,四个侧面的“缠云莲花”“多福多寿”纹图,委婉多姿,变化的形象富有流动感、连续感而优美生动;又因其图案结构韵律连绵不断,故而寓有生生不息、千古不绝、万代绵长的寓义。另在此盒盖上的外围周边雕琢着回纹,这种传统纹样,寓意福寿吉祥,即诸般事宜(如福、禄、寿、世代、国运等)的深远绵长,与吉祥符号“卍”的寓意相近,故而民间称“富贵不断头”。其盒面上雕琢图画似“蓬莱仙境”,有仙阁楼台,海水江崖,在一株茂盛葱郁的仙树冠下,三位仙人站在雕栏楼台上极目远眺,仙台楼阁下有云海萦绕,意味十足。显然这类吉祥图案寓意亦在于祝颂长寿之义。
  另一个存放揉手核桃的紫檀木盒,其尺寸大小与上述盒相等,但盒四个侧面图案为“长寿”字,其盒盖四周边沿为“团寿”字,中间的雕琢画面上也是三位仙人站立仙台楼阁上,均是一副修身养性,怡然自得的模样,充满着祥和美好的气氛;在其周围环绕着海水江崖,如意云纹和仙树。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盒内安放的揉手核桃下,还附有一张白纸条,墨书“丹贝勒预备”;又在其核桃上面附有一蓝绫面盖,即美观大方,又可护揉手核桃不被意外地磕伤碰裂。
  另外,还有一个紫檀木盒,光素,长9厘米,宽6厘米,高4.5厘米,盒内安放着一对揉手核桃;此外还有一个椭圆形状的铜盒,外包裹着一层“卍”字锦,长10厘米、宽7厘米,高5厘米,内亦放着一对揉手核桃,下附二张白纸条,墨书:“恭进”“丹贝勒预备”(图二)等。
  从以上几件不同类型的盒和一对对宫藏揉手核桃来看,说明清官内的这些核桃,大部分是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恭进”,很多是作为皇家寿礼贡人宫中的。而“贝勒”作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又有盒内的白纸条佐证,则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清官揉手核桃(图三、图四),除了有强身健体作用外,还表现出富有袖珍形的制作方法和精湛的工艺特色。如有一对并蒂核桃,我们不妨称之为“连理核桃”或“鸳鸯核桃”,因为它们是两个生长并联在一起,形成一对,呈扁圆形状,长3厘米、高2.5厘米。这对核桃不但形状奇异,而且还专门配有一小檀木座托,其长2.7厘米、宽2厘米,下附三乳钉足。显然是宫中将其作为珍贵礼物,放在案头供人欣赏的奇品。
  另有一对揉手核桃葫芦形状(图四),头尾大,中腰细,长3厘米,高2厘米,小巧玲珑,精美雅致。我们不单单谈它的异状,从吉祥图案上看也会有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感觉。因为葫芦在传统中即被视作象征、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寓意万代绵长。
  清官雕琢核桃与核雕艺术
  故宫博物院有一对核桃被装在一个乳黄色丝线编织成网的套内(图五),此网套连绳带穗总长40厘米,装核桃的网兜有10厘米左右,下垂流苏乳黄色丝穗14厘米。应该说,这对核桃是专门佩饰腰间的什物,既携带方便又随时取之嬉耍欣赏。装在网套内的一对核桃非常别致,每个均长4厘米,宽3.5厘米,高4厘米,而核桃皱脊上竟雕琢着两个仙人:一是胡须满腮的老者;一是稚童脚踩着如飞的云纹,真让人大开眼界,若没有精雕细琢、神工巧匠的技艺,恐难以成就之。虽说这些核桃形状各异,但都具有工艺观赏的特点,又由于色泽仍是棕红色,说明这些核桃是宫中人们欣赏嬉玩之物。
  据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中云:“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了许多很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也是乾隆的玩物。”他写道百宝匣用紫檀木制成,其中一个格子里装有“一个雕着古代故事的核桃”。
  利用核桃等果核类雕琢图画属微型雕刻艺术,在唐宋以前,各种史料文献有关微型雕刻的记载寥若晨星。至唐宋两代,微型雕刻稍露头角,主要是在竹刻笔管、竹骨精刻和象牙微刻一卜得到了发展。   微型雕刻和核雕艺术始盛于明中期至清初,核雕艺术更是出神入化得到了很大发展。当时佳作纷呈,其质材以果核雕刻为主,举凡橄榄(乌榄)核、桃核、杏核、樱桃核、杨梅核和核桃等等,其中以橄榄核雕、核桃(桃核)雕,最为多见。著名的微雕艺人的作品被明代达官贵人视为宝物,将其作为佩饰的装饰品;清代核雕更是精彩纷呈成为西洋人的猎奇之物。
  明代江苏的核雕家邱山,他所镂刻的核桃坠,多以诗情画意、历史故事见长。明代陈贞慧《秋园杂佩》载,邱山“雕刻精工,所制胡桃坠、人物、山水、树木,毫发毕具。余见其有‘渔家乐’‘东坡游赤壁’‘百花篮’,诗意有‘夜半烧灯照海棠’‘春色先归十二楼’数事。窗阁玲珑,疏枝密树,掩隐斐害,即善绘者无逾其精巧,他有效者便见刀凿痕,终不及其雅熔矣”。
  另外,明代文震亨《长物志》、高濂《燕闲清赏笺》记载核雕家夏白眼的作品,技艺高超,“可称一代奇绝,传之久远,人皆宝藏”。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记载,“宣德间,夏白眼能于乌(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状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
  关于“东坡夜游赤壁”历来是雕刻(微雕)艺术家们常用的题材。明代著名核雕艺术家王叔远以桃核为料,常随势造型,惟妙惟肖。他的核雕,以舟船为主,其创作的“东坡泛舟赤壁”,舟上舱轩蓬楫,什物具全,镌刻苏东坡等5个人物,传神所得。明代魏学伊《核舟记》述及了王叔远的作品,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也记载了王叔远雕刻的核舟:“中作篷栊,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合。开则内有阑楯,船头一老。蟠腹匡坐,左右各一方几,左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船尾一人侧坐,一橹置蓬上。其一旁有茶炉,下有一孔,炉安茶壶一,仍有味有柄。所作人眉目衣褶皆具。四窗上每窗二字,曰:‘天高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栗,文云:‘王毅印’”。
  到清代康熙年间,各种工艺品和核雕艺术品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工艺沿革史略》谈道,“清初有以山桃核雕为念珠一百八枚者,圆小如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荫下趺坐而说法者、环坐指划而议论者、袒跣曲拳和南面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数五百”;“核坠一枚,五分许,横广四分,取‘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甸,计刻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影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可谓艺之至矣!”在一枚小小的果核上,居然能雕琢的精巧细腻,姿态各异,生动传神,可见当时的工艺匠人技艺高超,他们擅以形简意赅之刀法,努力表现当时文人学士的生活,以及社会中的风俗人情、田园风光等。
  据《竹人录》记载,清康熙时期的核雕艺人封锡禄,“又善镌桃核舟,大不过两指甲,中坐三人,袍而多髯,坐而倚窗外望者为东坡,禅衣冠对东坡坐而俯于几者为佛印,少年隅坐,横洞箫而吹者则相从之客也。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合,船首两人,一老皤腹匡坐,左右各有酒具。船尾一人执扇烹茶,有茶炉,腹一孔,炉上茶壶,仍有味有柄。舟底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行细字。又于橄榄核上镌‘草桥惊梦’。屋宇人物,位置天然,间以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夜凉景色,摹绘逼真,奇幻出人意表矣”。
  清乾隆时期,核雕艺术继续向前发展。而且,社会上的工艺人被大量的召进清官内务府造办处,专门制作各种手工艺术品,有些艺术品是呈览皇帝御批后再精心制作。如广东牙雕艺人陈祖章,即是在清雍正年间被召至京城,服务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
  现今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图六),即是陈祖章的艺术杰作。此舟呈稍深的橘红色,高1.6厘米,长3.4厘米。舟上设备齐全,舱中备有桌椅,并摆着杯盘菜肴,小窗镂空,可开可阖。舟上八人,异趣纷呈,为苏东坡泛舟夜游赤壁故事。舟底镌刻着细字《后赤壁赋》全文,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制”款。清代陈祖章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了“东坡夜游赤壁”,在技艺、内涵上都有所发展。
  清嘉庆皇帝(图七)还写了《桃核舟》诗~首,刊登在《清仁宗(嘉庆)味馀书室全集定本》卷二四中,其御制诗云:绥山结实种常留,刻琢天成赤壁舟。酒载青田根叶远,缆牵雪藕色香浮。济川岂仗雕虫技,问渡应殊避世游。仙子啖馀休浪掷,乘槎自有小儿偷。
  明清两代核雕艺人较为著名的还有邢献之、金老、沈君玉、陈子云、王百户、袁友竹、杜士元、朱龙川、胡用中、方古材、殷根福等。这些艺匠大多集聚于雕刻工艺较为发达的苏州、广州两地。
  有一点必须指出,果核微型雕刻工艺的产生和兴起,与明末清初科技进步,即西方传教士的陆续东来,带来了许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术,不无关系。因为从制作者而言,他可以运用意念而不借助仪器来创作;而从收藏者欣赏雕刻艺术品而言,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是必不可少的用具。如显微镜至少在清初已传入中国,王士祯《池北偶谈》、屈大均《广东新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珍藏的康熙朝宫中陈设帐目档案中也得到了反映,诸如西洋人苏林(档案记注为“昂里哑国”人)进献、骁骑校尉保住进贡,以及清官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等。
  清乾隆皇帝在《清高宗(乾隆)御制诗集二集》卷六五《咏显微镜》诗中谈到了显微镜的特点,只不过是他“置而弗用之”而已,其诗云:玻璃制为镜,视远已堪奇。何来僾逮器,其名日显微。能照小为大,物莫遁毫厘。远已莫可隐,细有鲜或遗。我思水清喻,置而弗用之。
  《清仁宗(嘉庆)味馀书室全集定本》卷二0《显微镜》诗云:西洋多巧思,制镜显纤微。贯蝨车轮巨,雕猴棘刺肥。邻虚清眼界,纳芥妙天机。心鑑悬丹陛,无形烛九围。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欧北集》卷四三,在《静观二十四首》之十七首显微镜诗中描写了显微镜的绝妙用处:人视众蚁群,同行无分别。蚁在其群内,又各自辩识。不知蚁视人,可能认一一。大凡眼有光,各随身大小。大视小则蒙,小视大则瞭。虽有离娄明,不知焦螟皎。何况小视大,一览自了了。所以显微镜,西洋制最巧。能拓小为大,遂不遗忽杪。
  故宫博物院至今仍珍藏着清康熙一御制的显微镜,一般与望远镜的备件和绘图仪器放在一起。显微镜是一种放大镜,可获得微小物体或物体微细部份的放大像,既能配望远镜之目镜用,又可利用它来看书学习,当然帝王后妃也会用它来细致欣赏放大数倍的微型雕刻工艺品。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官揉手核桃包括核桃微型雕刻艺术品,为清代中晚期制品。它既是工艺欣赏品,又可作为保健强身的器具,适合于后妃及年纪较大的宫眷们(包括老太监及老宫女等)使用。因为它们的材料质地属柔和形,不重不冷,无论春、夏、秋、冬都适宜,而其他类似的材料,如玉、石、铁、钢、铜、珐琅等健身球,握于掌中则冰凉如水,更不用说在掌指问做手部运动了。那些在清官大内无所事事、消闲度日、苟且一生的宫眷们,当她们百无聊赖地戏耍揉手核桃做手部运动时,无论在掌指肚间怎样玩弄,均会用意念相配合,冥想手部活动处或相关的内部器官及吉祥如意的美好往事,然后逐渐放松,双目微合,呼吸调匀,舌抵上腭、除必要手部运动外全身放松,动作缓和均匀,渐渐进入杂念尽除、神清气定、空冥安闲的境界之中……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4月9日在北京揭晓。十个人选项目分别是:河南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内蒙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这些入选项目时间跨度大,从几十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期直至明末;类型丰富,除
期刊
十数年前,偶得一本孙过庭《书谱》,版本似所未见,求教于方家,知此版颇不易得,乃安氏木刻本。甚喜。后以赠好友,仅拍照片数枚留念。后虽过眼《书谱》不胜枚举,但无缘再遇,其罕见可知矣。前日闲谈,念及此本,遂翻寻旧照。闲来无事,多方查阅,遂成此文,聊记此墨缘。  孙氏《书谱》的版本  中国书法,从殷墟的甲骨文,商周的铜器铭文,秦汉的金石文字,魏晋六朝直至唐代的标准楷书,如沧海水何澹澹,若银河星汉灿烂。有无
期刊
金银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金片,金箔、金叶,还有北京、山西等地发现的金笄、金耳环,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金银器的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出现了鎏金、金银错和包金等工艺,并在铜器装饰上开始使用。之后又历经各个朝代逐渐发展,捶揲、累丝、焊接、镶嵌、錾花等金属工艺相继出现,并日趋成熟。金银器尢论从数量到种类日益增多,
期刊
乾隆帝弘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君,亦是少数热心艺术的帝王之一。他在万机之暇,直接参与艺术品形制、纹饰、构图乃至包装的设计以及笔墨、工艺的鉴评,对清代宫廷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毋庸置疑,康熙、雍正二帝亦曾直接推动当朝艺术的走向和面貌,譬如其对玻璃及画珐琅技术的引进和推动。由于造办处活计档的缺失,康熙皇帝对宫中艺术品生产的介入程度尚不清晰。雍正帝倾力r帝国政务,造办处基本仰仗十三王子怡亲王打理。乾隆
期刊
1912年8月,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到青岛拟与袁世凯谈判,来烟台做过短暂停留。在烟期间他参观了烟台张裕公司,品尝了酿造的葡萄酒,挥笔题下“品重醴泉”四个大字。目前,这件珍贵的一级文物收藏在烟台博物馆,见证了孙中山先生倡导实业兴国的理念和烟台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图一)  1903年前后,烟台青年纷纷赴日留学。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烟台的留日学生有60多人参加,同盟会在国内
期刊
2012年12月12至16日,延期月余的“2012中国国际珠宝展”终于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那几天,正逢风雪交加。台湾来的皮小姐近50岁,从来没见过雪,这是她人生所见的第一场雪。在她看来,北京的冬天好浪漫啊!当然,北京有几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这算是展会延期对参展人的一点心理补偿吧!  雪景好看,却不中用。本就糟糕的交通雪上加霜,出行之难非北京人所能想象。然而,这风雪之路却丝毫挡不住人们去
期刊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属唐五代别集类,是一部唐韩愈撰的作品总集,唐李汉编,宋洪兴祖撰年谱辩证,宋樊汝霖著公志及年谱注,宋孙汝听全解,宋韩醇全解,宋祝充全解,宋朱熹考异,宋王伯大音释,宋景文公撰“传”一卷。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著作责任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贞元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
期刊
山东博物馆藏清人丁以诚《抚倪瓒山水》轴,纸本,花绫裱,纵109.5厘米,横38厘米,墨笔平远构图。近坡一隅,杂树交柯,茅屋虚寂,掩于树后;中为平湖汀渚,远则岫壑微茫,结构笔法,皆带云林画意。上录云林题识云:  知君近住西湖曲,湖水沦涟似辋川。窗下青松高百尺。时时落雪满琴弦。  山色微茫好放船,秋蕖野水夕阳边。西风更洒菰蒲雨,羡尔沙鸥自在眠。  秋水清空似泛槎,此身寂寂似无涯。萧闲堂上收书坐,八月芙
期刊
安徽省博物院藏有一副珍贵的楹联,联文为:“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图一)行书,纸质。上、下联文字均呈双排不对称排列,上联结尾处署“石如老长兄属”,下文落款为:“桐城姚鼐书”,联首钤有椭圆形朱文“梦谷”印,落款处钤有一枚“姬传”朱文方印和一枚“臣鼐私印”白文方印。整副楹联布局精当,疏朗有致,用墨浓润饱满,给人以厚重感,线条流畅,
期刊
东京中央拍卖元月三日至六日于台湾预展,喜得各界驾临,幽室中品茗茶芬芳,且于展卷抚瓷赏玉中,获种种交流经验,增长阅历不少,实乐不胜收。  观书,当澄心定虑  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  董其昌,曾经因字之拙,而令参考功名被降下一格,正是因此事,他发奋每日练书无数,最终成为一代书家。正如我们眼前此作,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