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于大家,当是一本熟悉得不能再熟的书了,但曾有人认为。诸如儒学之类的老祖宗的东西可以扔到历史的垃圾桶里去了,只求曾经拥有即可。然而数往知来,对《论语》的习读仍然可以发掘出很多对今天的教育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陷入僵局或对思想教育结果感到迷茫时,细细习读《论语》,可以找到一些门径。我们的教育往往在认真之余缺少了一些对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的培养缺少了一些技巧,往往只注意了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却缺少了培养学生自省意识的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自我反省意识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人需要自省,只有通过自省才能对自己在道德上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自我。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主动的教育、积极的教育?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新思维、新观念通过种种渠道充斥着大众生活,学生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作为教育者,我们的努力与整个社会的影响相比太微弱了,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了一种被动的催促,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他们的“人”字呢?教育是一个不断从新的高度来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而人的发展是一个内在的、主动的、自发的过程,那么说到底。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包办学生的成长,只有唤醒了受教育者的自我反省能力,教育才算实现了价值。教育应当是一种反省性的活动,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思想,最终达到“见贤思齐”的教育目的。虽然思想教育离不开说教。但说教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心自省相结合,通过受教育者内省的原动力才能收到思想教育的真正效果。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我们,尤其应当注重促进学生反省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反省能力,使其自觉地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如果学生能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德育教育才算得到了效果。唯自得。方显有德。
二、增强师生尊重关爱意识
孔子一直强调“仁”字,所谓“仁者,爱人”,教师对待学生更应如此。师生之间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而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命令关系。为什么总有老师说学生不配合工作,总有学生说老师不理解自己?很可能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公冶长》)“爱人”的内在含义也正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无论是“立”还是“达”都建立在自己和他人双方的基础上。在孔子的眼中,爱人和爱已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都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做到不以自己不喜欢的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去尊重对方、关爱对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师生间的关系将会有很大改善。在工作陷入泥潭的时候,从单向命令向相互配合的转型也许就是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效果的绝佳契机。但同时,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有机统一的,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宪问》),以师者宽广博爱的胸怀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以正直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学生,才是正确的为师之道。
三、提高教师言传身教意识
当今大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独立人格,个性意识很强,师长们的谆谆教导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才能使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心服口服呢?《论语》给出的解答是“正身以俟”。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通过榜样作用去教育学生,也正是我们所熟知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比任何华丽的词藻都具有说服力。换个角度说。我们所追求的教师人格魅力不也正在于此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即使有再高的学术修养也是不够的,一定要具备高尚的人格,足以成为典范,才能让学生愿意跟随。
四、带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主动的学习是一种享受,被动的学习则是一种痛苦,对于思想教育而言尤其如此。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正是在向学生灌输一种对他而言并未认同的思想,这是一个改造与重建的过程。怎样才能使其顺利接受、乐于接受呢?如果一味由教师讲到底,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另一方面学生没有了思考、消化的时间。思想教育绝对不能成为填鸭式教育,而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就是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产生求知学习的欲望,边启发边诱导,将学习、接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思想工作必须真正通过思想、触动思想才能切实做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针对学生的反应互动地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得到有益的营养。
思想道德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但思想道德是教育的灵魂,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尤其应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不应只偏执地追求对学生的训导。而应重视教育环节中学生的主动的、内在的改造,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也许我们很难领会《论语》的深刻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从《论语》浅谈当代学生的自省意识培养
赵 蕾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些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能力低下,学习兴趣不浓,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数学课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学生数学成绩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职高生教学学习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来改善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状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高生;数学学习;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些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能力低下,学习兴趣不浓,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数学课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学生数学成绩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职高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来改善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状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职高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分析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职高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普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认为文化课可学可不学,对数学的学习更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基础普遍都较差
职高生的文化基础普遍都较差,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基础薄弱,能力低下。基本题型不会解。基本概念、性质不理解。学习无法进入角色。
3.学习自信心不足
职高生自卑心理普遍严重,总认为自己
一、培养学生自我反省意识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人需要自省,只有通过自省才能对自己在道德上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自我。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主动的教育、积极的教育?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新思维、新观念通过种种渠道充斥着大众生活,学生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作为教育者,我们的努力与整个社会的影响相比太微弱了,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了一种被动的催促,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他们的“人”字呢?教育是一个不断从新的高度来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而人的发展是一个内在的、主动的、自发的过程,那么说到底。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包办学生的成长,只有唤醒了受教育者的自我反省能力,教育才算实现了价值。教育应当是一种反省性的活动,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思想,最终达到“见贤思齐”的教育目的。虽然思想教育离不开说教。但说教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心自省相结合,通过受教育者内省的原动力才能收到思想教育的真正效果。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我们,尤其应当注重促进学生反省能力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反省能力,使其自觉地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如果学生能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德育教育才算得到了效果。唯自得。方显有德。
二、增强师生尊重关爱意识
孔子一直强调“仁”字,所谓“仁者,爱人”,教师对待学生更应如此。师生之间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而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命令关系。为什么总有老师说学生不配合工作,总有学生说老师不理解自己?很可能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公冶长》)“爱人”的内在含义也正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无论是“立”还是“达”都建立在自己和他人双方的基础上。在孔子的眼中,爱人和爱已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都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做到不以自己不喜欢的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去尊重对方、关爱对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师生间的关系将会有很大改善。在工作陷入泥潭的时候,从单向命令向相互配合的转型也许就是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效果的绝佳契机。但同时,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有机统一的,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宪问》),以师者宽广博爱的胸怀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以正直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学生,才是正确的为师之道。
三、提高教师言传身教意识
当今大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独立人格,个性意识很强,师长们的谆谆教导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才能使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心服口服呢?《论语》给出的解答是“正身以俟”。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通过榜样作用去教育学生,也正是我们所熟知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比任何华丽的词藻都具有说服力。换个角度说。我们所追求的教师人格魅力不也正在于此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即使有再高的学术修养也是不够的,一定要具备高尚的人格,足以成为典范,才能让学生愿意跟随。
四、带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主动的学习是一种享受,被动的学习则是一种痛苦,对于思想教育而言尤其如此。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正是在向学生灌输一种对他而言并未认同的思想,这是一个改造与重建的过程。怎样才能使其顺利接受、乐于接受呢?如果一味由教师讲到底,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另一方面学生没有了思考、消化的时间。思想教育绝对不能成为填鸭式教育,而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就是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产生求知学习的欲望,边启发边诱导,将学习、接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思想工作必须真正通过思想、触动思想才能切实做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针对学生的反应互动地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得到有益的营养。
思想道德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但思想道德是教育的灵魂,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尤其应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不应只偏执地追求对学生的训导。而应重视教育环节中学生的主动的、内在的改造,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也许我们很难领会《论语》的深刻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从《论语》浅谈当代学生的自省意识培养
赵 蕾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些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能力低下,学习兴趣不浓,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数学课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学生数学成绩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职高生教学学习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来改善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状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高生;数学学习;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些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能力低下,学习兴趣不浓,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数学课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学生数学成绩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职高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来改善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状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职高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分析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职高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普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认为文化课可学可不学,对数学的学习更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基础普遍都较差
职高生的文化基础普遍都较差,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基础薄弱,能力低下。基本题型不会解。基本概念、性质不理解。学习无法进入角色。
3.学习自信心不足
职高生自卑心理普遍严重,总认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