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的卡罗·金兹堡在文化史和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值得深入探讨。卡罗·金兹堡的“微观史”实践具有强烈的史学理论指向。从当时西方史学的整体发展趋势看,金兹堡的微观史学以被遗忘的小人物历史为中心,其研究以大众文化的多样性为重点,因此也是对“心态史”观点的直接批判。他反对在大众文化史研究中使用计量方法,并以微观研究方法来探究大众文化。
关键词:卡罗·金兹堡 史学理论 微观研究 理论指向
一、引言
“微观史学”并不是由金兹堡系统提出的史学范式。虽然现在的微观研究基本都面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不同的微观史学研究者在立场和目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观史学以社会底层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意大利历史学家金兹堡在该领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针对小人物心智的细致考察拓展了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视野,发现小人物也有大智慧。金兹堡强调关于小人物的意识研究应深入到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阐释,反对只关注意识共性的心态史取径,然而他将个别小人物的心智特性比附为大众群体共有的文化属性的策略有以偏概全之嫌。金兹堡批评计量方法的局限,认为基于口述材料的阐释性叙事在呈现大众文化史方面更为有效。他的论说揭示了叙事在交代细节和还原情境方面的特殊作用,明确了计量和叙事在长、短时段研究中的各自优势。
二、突出大众文化的复杂性
法国“年鉴”学派所提倡的意识史研究模式是“心态史”,但它的界定比较宽泛模糊。雅克·勒·高夫强调“心态史没有考虑到各个社会群体意识的阶级差异”。米歇尔·伏维尔指出:“心态史所研究的是非常长的时段中一系列隐秘的演进,这些演进是无意识的,因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演进”。金兹堡指出,从“心态”范畴对大众文化的特性进行考察是错误的,并持反对态度。金兹堡认为,心态史没有以社会意识存在的阶级性差异为重点。他认为在考察大众的意识活动时,有必要以文化史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考察。他认为,微观考察的考察范围虽然很小,但与心态分析相比来说,它能更有力的揭露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他说:“从材料的分析中得以看出,整天与人或事接触时,大量不同的个人态度和行为可能会变的琐碎,但我宁愿冒险也不愿每一步都运用集体心态等模糊性质的词语。”
金兹堡认为,心态史研究以人类的意识共性为主,同时没有看到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与总结一个时代心态共性相比,找到那些人们未曾发现的社会底层差异性更加切合历史需求。金兹堡在《本南丹蒂》中写道:“弗留利人的证词揭示了历经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私下的、个人的和普遍存在的无意识的行为之间相互交织的复杂趋势。从弗留利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肯定,制造历史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它们,集体心态的历史只不过是一系列抽象的趋势和动力”。金兹堡认为,文化与心态史相比,文化更适合概括人类心智活动的特性。因为金兹堡认为心态史只关注人类共有的表面习性,因而只着重概括人类共有的潜在意识和非理性反应方面,这样也就不能展现其理性思考和文化认知的另一面。金兹堡在《奶酪与蛆虫》中以意大利人梅诺乔为例子证明了他从文化角度考察大众意识史的研究方法。他指出:“梅诺乔的言论所表现的是‘文化’,而不是‘心态’”。他认为,从文化角度入手诠释个体人物的言行比心态史的群体式研究更能揭示人类意识活动的复杂性。他说:“差异的分析性为重新展现梅诺乔所属的模糊面貌文化和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的社会环境是很重要的。金兹堡通过个案研究发现人类心智复杂性的方式得到了新一代心态史研究者的积极支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个案和具体形式的研究方法得到包括乔治·杜比和勒高夫等心态史专家的偏爱。杜比认为:“社会特有的细节是历史必须关注的,注入群体、社团、家族和邻里、宗派、商社等组织、以及联接这些组织的网络的性质和力量、个人在这些关系网和复杂阶层中的地位、这些个人只见权力的分配”。勒高夫也提倡由基础结构的抽象研究应面向精神文化层面的考究。他说:“历史科学在以后更好地避免历史的哲学化倾向,不再妄自尊大,是我们最大的期望。从而更好地从人类自身经历过的历史的视角来定义历史学”。
三、提倡“自下而上”的历史考察
精英主义史观显见于19世纪意大利的学者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论述,他声称:“在历史上,除了偶然的中断外,精英一直统治着各民族。……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朝气蓬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不论好人和坏人。但是,根据一条重要的生理学定律,精英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类的历史其实质是某些精英不断变换的历史……”。金兹堡对长期根植于史学见解中的精英主义概念进行了强烈的指责。在克时代,精英主义的史学观点同以政治为主题的历史研究互为铺垫,二者构成了历史学的基本预设,即假定仅在政治上拥有权力和拥有杰出才能的人才会与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关联,因此,记载那些精英人物策划和发动的重大活动就是历史学的任务。精英人物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是精英主义史观的基础,并且在实际上拥有高于大众的精神和财富,赞同精英人物就是历史进步的开拓者。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的道理,但同时也从侧面制造出“平民庸俗论”的错误见解。这也就造成了在夸大精英人物的历史影响力的同时,可能过分低估群体的进步性,使其处于从属地位。
金兹堡的微观考察使小人物也可以自发地形成影响力得到证明。他在《奶酪与蛆虫》中通过对梅诺乔世界观的探究,发现这个小人物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思考,产生了让人意外的见解。梅诺乔用社会底层人物特有的方式怀疑圣母和耶稣的神性,他说:“她生下他却仍是一个处女,这不可能……”并质疑“如果耶稣真是不朽的上帝,他就不可能允许自己被抓起来并被钉上十字架……”。金兹堡通过梅诺乔事件突出小人物意识中也有比较深刻的观察,进而将过于简單的历史评断——精英主义史观作为批判的矛头。金兹堡指出,真实地反映那些被遗忘的小人物历史是很有必要的。他认为,小人物历史在今天格外有意义正是由于他们的历史长期被史学界所不待见形成的。
众多史学研究者赞扬了金兹堡以着重强调小人物历史的研究方式。彼得·伯克说道:“《奶酪与蛆虫》是一本自下向上的历史著作,因为它重点讨论了被安东尼奥·葛兰西称为‘下等阶级’中一个成员的世界观。”伊格尔斯指出,“历史学家开始重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情形是从金兹堡的微观史研究开始的”。
参考文献:
[1]李根:《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2]李根:《卡罗·金兹堡微观史学研究的理论指向》,古代文明,2015年.
[3]习剑平:《代议制下精英民主理论之再述》,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
[4]李力东:《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演变——熊彼特及其先导思想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
[5]王伟:《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6]王磊:《学衡派的精英主义思想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7]张铭伟:《沉沦与捩变——论晚明吴门画派后期与松江派绘画之争》,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8]雅克·勒高夫:《心态:一种模糊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9]米歇尔·伏维尔:《历史学和长时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10]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贺向培(1988.10—)男。民族:汉。河南宝丰人。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犹太-中东。
关键词:卡罗·金兹堡 史学理论 微观研究 理论指向
一、引言
“微观史学”并不是由金兹堡系统提出的史学范式。虽然现在的微观研究基本都面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不同的微观史学研究者在立场和目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观史学以社会底层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意大利历史学家金兹堡在该领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针对小人物心智的细致考察拓展了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视野,发现小人物也有大智慧。金兹堡强调关于小人物的意识研究应深入到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阐释,反对只关注意识共性的心态史取径,然而他将个别小人物的心智特性比附为大众群体共有的文化属性的策略有以偏概全之嫌。金兹堡批评计量方法的局限,认为基于口述材料的阐释性叙事在呈现大众文化史方面更为有效。他的论说揭示了叙事在交代细节和还原情境方面的特殊作用,明确了计量和叙事在长、短时段研究中的各自优势。
二、突出大众文化的复杂性
法国“年鉴”学派所提倡的意识史研究模式是“心态史”,但它的界定比较宽泛模糊。雅克·勒·高夫强调“心态史没有考虑到各个社会群体意识的阶级差异”。米歇尔·伏维尔指出:“心态史所研究的是非常长的时段中一系列隐秘的演进,这些演进是无意识的,因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演进”。金兹堡指出,从“心态”范畴对大众文化的特性进行考察是错误的,并持反对态度。金兹堡认为,心态史没有以社会意识存在的阶级性差异为重点。他认为在考察大众的意识活动时,有必要以文化史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考察。他认为,微观考察的考察范围虽然很小,但与心态分析相比来说,它能更有力的揭露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他说:“从材料的分析中得以看出,整天与人或事接触时,大量不同的个人态度和行为可能会变的琐碎,但我宁愿冒险也不愿每一步都运用集体心态等模糊性质的词语。”
金兹堡认为,心态史研究以人类的意识共性为主,同时没有看到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与总结一个时代心态共性相比,找到那些人们未曾发现的社会底层差异性更加切合历史需求。金兹堡在《本南丹蒂》中写道:“弗留利人的证词揭示了历经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私下的、个人的和普遍存在的无意识的行为之间相互交织的复杂趋势。从弗留利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肯定,制造历史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它们,集体心态的历史只不过是一系列抽象的趋势和动力”。金兹堡认为,文化与心态史相比,文化更适合概括人类心智活动的特性。因为金兹堡认为心态史只关注人类共有的表面习性,因而只着重概括人类共有的潜在意识和非理性反应方面,这样也就不能展现其理性思考和文化认知的另一面。金兹堡在《奶酪与蛆虫》中以意大利人梅诺乔为例子证明了他从文化角度考察大众意识史的研究方法。他指出:“梅诺乔的言论所表现的是‘文化’,而不是‘心态’”。他认为,从文化角度入手诠释个体人物的言行比心态史的群体式研究更能揭示人类意识活动的复杂性。他说:“差异的分析性为重新展现梅诺乔所属的模糊面貌文化和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的社会环境是很重要的。金兹堡通过个案研究发现人类心智复杂性的方式得到了新一代心态史研究者的积极支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个案和具体形式的研究方法得到包括乔治·杜比和勒高夫等心态史专家的偏爱。杜比认为:“社会特有的细节是历史必须关注的,注入群体、社团、家族和邻里、宗派、商社等组织、以及联接这些组织的网络的性质和力量、个人在这些关系网和复杂阶层中的地位、这些个人只见权力的分配”。勒高夫也提倡由基础结构的抽象研究应面向精神文化层面的考究。他说:“历史科学在以后更好地避免历史的哲学化倾向,不再妄自尊大,是我们最大的期望。从而更好地从人类自身经历过的历史的视角来定义历史学”。
三、提倡“自下而上”的历史考察
精英主义史观显见于19世纪意大利的学者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论述,他声称:“在历史上,除了偶然的中断外,精英一直统治着各民族。……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朝气蓬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不论好人和坏人。但是,根据一条重要的生理学定律,精英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类的历史其实质是某些精英不断变换的历史……”。金兹堡对长期根植于史学见解中的精英主义概念进行了强烈的指责。在克时代,精英主义的史学观点同以政治为主题的历史研究互为铺垫,二者构成了历史学的基本预设,即假定仅在政治上拥有权力和拥有杰出才能的人才会与历史的发展走向产生关联,因此,记载那些精英人物策划和发动的重大活动就是历史学的任务。精英人物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是精英主义史观的基础,并且在实际上拥有高于大众的精神和财富,赞同精英人物就是历史进步的开拓者。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的道理,但同时也从侧面制造出“平民庸俗论”的错误见解。这也就造成了在夸大精英人物的历史影响力的同时,可能过分低估群体的进步性,使其处于从属地位。
金兹堡的微观考察使小人物也可以自发地形成影响力得到证明。他在《奶酪与蛆虫》中通过对梅诺乔世界观的探究,发现这个小人物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思考,产生了让人意外的见解。梅诺乔用社会底层人物特有的方式怀疑圣母和耶稣的神性,他说:“她生下他却仍是一个处女,这不可能……”并质疑“如果耶稣真是不朽的上帝,他就不可能允许自己被抓起来并被钉上十字架……”。金兹堡通过梅诺乔事件突出小人物意识中也有比较深刻的观察,进而将过于简單的历史评断——精英主义史观作为批判的矛头。金兹堡指出,真实地反映那些被遗忘的小人物历史是很有必要的。他认为,小人物历史在今天格外有意义正是由于他们的历史长期被史学界所不待见形成的。
众多史学研究者赞扬了金兹堡以着重强调小人物历史的研究方式。彼得·伯克说道:“《奶酪与蛆虫》是一本自下向上的历史著作,因为它重点讨论了被安东尼奥·葛兰西称为‘下等阶级’中一个成员的世界观。”伊格尔斯指出,“历史学家开始重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情形是从金兹堡的微观史研究开始的”。
参考文献:
[1]李根:《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2]李根:《卡罗·金兹堡微观史学研究的理论指向》,古代文明,2015年.
[3]习剑平:《代议制下精英民主理论之再述》,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
[4]李力东:《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演变——熊彼特及其先导思想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
[5]王伟:《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6]王磊:《学衡派的精英主义思想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7]张铭伟:《沉沦与捩变——论晚明吴门画派后期与松江派绘画之争》,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8]雅克·勒高夫:《心态:一种模糊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9]米歇尔·伏维尔:《历史学和长时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10]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贺向培(1988.10—)男。民族:汉。河南宝丰人。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犹太-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