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言意,贵在共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一、揣摩音义,感悟情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揣摩文本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氤氲之美、形体之美和意蕴之美,体会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趣、意趣和理趣。比如,我在教学《孔子游春》时,先投影出示生字新词,再让学生读给同桌听,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在这些字词中,在字音字形等方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生1说:“‘凿’字‘业’的下面不是一个‘羊’字,而是‘羊’字去掉一横。”我说:“对,《说文解字》中说这叫‘缺横羊’。”生2接着说:“‘飘逸’的‘逸’上面是个‘兔’,不是‘免’。”我顺势说道:“你猜猜,为什么是‘兔’?”生3迫不及待地说:“可能是兔子跑得比较快,而且又是‘走之底’。”我说:“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见其形就能知其意。”从这个认生字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独特之美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
  二、理解语意,领悟情味
  关注文本的语意,领悟文本特有的情趣之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揣摩语用的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中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情味,探索和发现文本的规律和特点。如在教学《赶海》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赶海的情趣。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这篇课文之所以情趣盎然,是因为作者在行文时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如此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也让学生揣摩了课文文本的语言特点,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和揣摩文本形式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本的神奇魅力,文本语言的和谐之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泻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关注文质,释放张力
  一字一句总关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掂量文本轻重、触摸文本刚柔的过程中,体味文本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文本其实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现。比如,我在教学《珍珠鸟》时,先出示“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顺势问道:“这里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好’前置,而不放在句尾呢?这里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悟出其中的情韵和作者的匠心。”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琢磨和掂量,文本的语言张力就会在品味文本的过程中自然释放。
  四、思量布局,探索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还要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探索文本所潜在的魅力。比如《水》这篇课文,作者是以“有水之乐”反衬“缺水之苦”来谋篇布局的。其实,作者身处一个极端缺水之地,饱尝了“缺水之苦”,然而在文中,作者却不惜笔墨地描写了雨中洗澡之乐和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之乐,并两次写到母亲的“笑”。作者这样谋篇布局,是为了表达这样的写作意图:不仅教育人们要爱惜水资源,更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乐观、向上。可见,作者内心的这种情思,就是用这样的文本形式,用这样的谋篇布局,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文本的结构之美和作者的谋篇之智,就会在教学中自然地流淌。
  五、明确体裁,挖掘韵味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体裁样式,体裁样式不同,文本表达的形式就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问题的学习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如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本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课文,要了解故事的梗概,简单地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中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关注文本的体裁形式,就是要针对文本的特点,发掘其中的语文元素。
  总之,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使然。让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节课都是这个独特生命成长的摇篮。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既是时代和民族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位教师执著追求的教育理想。建设自主学习的健康课堂正是我们追求和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七颗钻石》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一个健康的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健康课堂是爱的课堂。在健康课堂里,学生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当中,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对话能引导学生勤于思索,善于提问,并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观点,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结合本校扬州市“十二五”语文课题——“对话互动的整体语境研究”, 笔者就语文课堂中对话互动教学谈谈几点思
在我国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考试、竞赛成绩较突出,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的能力不强。探其根源,在于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固定在书本的世界里,把课堂学习与人的生活世界割裂开来,造成了学生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应将语文课堂与自然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从以往的关注去情境的知识转变为重建知识产生的情境,从以识记知识为主任务到解决含有知识的语文问题为主任务,从学习者被动的、个体化的活动到学习者主动的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探究、创造,力求实现信息社会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型。关注语文学习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含有语文问题的真实情境为载体,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意义建构。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词语盘点”版块的教学应本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理念,根据词语个性、单元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教学时可运用一些小策略:点词入库——牢记住;化词入心——深理解;融词入境——巧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盘点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3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人教版
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自动获取知识,即以学定教;同时还需要言意兼得,即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双“丰收”。在课堂中,如何以学定教,实现言意兼得是每一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爱之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深情导入,营造学习氛围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通过细腻的语言、舒缓的语气,营造学习氛围,拉近师生、生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对
人教版语文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增设了“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项。对这种简约的教材编排,许多教师往往以机械化、简单化的眼光来处理。  【案例】(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师:我们一齐读读下面的词语,再抄写每一个词语。(生齐读,抄写词语)  2.读读记记  师:谁来读读?(生“开火车”读、记)  【思考】  在上
[摘 要]《望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及其教学演绎。在教学中,教师可在朗读文本,积累语言中感悟月亮神韵;在批阅“幻想之月”中抒写月亮情怀,对优美的语言文字,要少分析讲解,多诵读感悟,通过朗读感悟,真正领会语言文字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透彻内化之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程 文化传承 教学演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长期的熏陶。它不是像数学科那样训练,而是充满人文的情感、艺术的形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展开耐人寻味的词语教学、细腻深刻的语例学习、扎实灵动的说话训练。这样的含蓄训练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学的慢节奏、高效率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素养 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57  语文是实践性很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字词默写当做一种检查手段,却忽略字词默写的教学功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将字词默写作为教学过程来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字学习。那么,如何开展字词默写的教学呢?笔者在此从自己的教学入手,谈谈体会。  一、遵循规律,抓住时机  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盲目追求次数是无效的。根据心理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信息的输入和记忆遵循着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生字默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