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场所,对学生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与综合发展力。因此,施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而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激励理论拥有积极作用,合理运用激励理论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
【关键词】激励理论 ; 高校 ;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31-01
一、前言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与储备的重要场所,其学生管理质量不仅关系着学校的综合发展力,更与我国现代化事业攸关。管理成效见人心,人心所向明人性,古语有云:“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日是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高校要想在现行社会环境下良性发展下去,管理者必须认清自我,运用合理的制度来规范他人与自我。利用合理的奖惩制度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报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习及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以利于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激励过程。
二、激励理论概述
“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内心状态”,这是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与斯坦尼尔就激励理论的定义。对较早期的激励理论枚举包括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麦克利兰)成就需要论等,它们均阐述有激励的实践方法,而后诸如(弗洛姆)期望理论等认为激励在于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目标使人们产生需求,使人受激发而行动起来。总之,人总有梦,在内心深处总有自己的渴求,唯有出于某种动机才会行动起来。所以,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点在于如何利用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来激活学生内心,使其具有目标并行动起来,使其行为得以激发、驱动,愿自我强化实现自我目标及价值。期望理论中强调:人们满怀期待对自己我行动的预期结果,便会产生做某件事的行动力,弗洛姆提出“期望值×效价=激励值”。由此不难看出,效价与期望值在人们行动过程中,决定着激励的最终成效。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激励是使人对某种事物报以肯定的积极态度的手段,对此,本文就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与心理学的定义而言,强调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合理使用激励理论能有效培养学生自我行动力,促进个人与团体朝着积极的目标而奋斗。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价值
高校学生管理的本质是高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实现学校目标校方负责人落实与执行的各类活动,与普通管理类似都是面向以人为对象,涉及财物的活动,特点在于公平性、引导性以及激发性,而激励理论恰好与之适应。因此,以疏导为根本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完善高校管理体系,还能拓展管理模式,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总之,在高校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于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能使学生克制自身偏激行为,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预见性、时效性进行针对性调控提供保障。但在激励理论执行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标准:
首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共生标准,在管理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激励的绝对值,而忽视激励的相对值。诚然,世界是物质的,但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的物质奖励便是认可学生的基本能力,能充分發挥激励作用。但若过度重视物质奖励,或认为奖励不够充分,那必然适得其反使学生自以为是,因此,物质奖励象征荣誉,合理的范围内能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正激励与负激励协调标准,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奖惩分明,这种协调方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由此营造良性氛围感染周边同学。树立正面标榜与反面教材,能使学校形成优良的风气氛围,比条条框框的管理制度更为形象,有益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气氛。
再者,内激励与外激励协同标准,内激励强调对学生精神满意度的鼓励,外激励强调满足对个体外部生活环境的需求。高校管理者要走进学生活动中,协同内激励与外激励,以身作则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认知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运用不同的问题与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同,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助力。
最后,聚焦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标准,个体构成群体,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供应共生的,在群体中的个体要遵从群体目标使自我行为规范,进而促进群体的整体积极性,利于实现群体目标。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竞赛表彰法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校方要根据实情合理开展竞赛活动,以达到竞争激励的目标,在竞赛过程中能最大化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潜力,尽可能地运用自身所学,从而达到最优激励成效。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能明白竞争的残酷性,优胜劣汰,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与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自尊心、求胜意志以及毅力等都能得到锻炼,积极心态决定行动效率。
(二)自我激励法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要树立自我形象,摆正待人处事立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明白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还能适当的成为管理者。校方管理者在特定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管理的价值,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决策与管理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历练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度,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强化,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三)目标管理法
心理动机产生行为动力,没有动机便丧失了行为的价值,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中要为学生明确合理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酸甜苦辣以及目标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奋发图强更上一层楼。但是,这个目标要是可行的、满足实际能完成的,所以,高校管理者要指导并帮助学生拟定学习目标,避免好高骛远从而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激发,实现自我价值。
五、总结
总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方式多样化,既可以正面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也能从反面进行劝导达到激励的目的。所以,高校管理者要明确激励理论的内在涵义,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既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增强学校管理水平实现学校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奇轩. 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 江西社会科学,2012,03:246-249.
[2]李伟. 试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7:87-88.
[3]周训菊. 管理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文教资料,2011,33:208-209.
[4]张成恕. 和谐校园视角下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52-54.
[5]王尧,刘芳,王钰博. 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 才智,2014,29:184.
【关键词】激励理论 ; 高校 ;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31-01
一、前言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与储备的重要场所,其学生管理质量不仅关系着学校的综合发展力,更与我国现代化事业攸关。管理成效见人心,人心所向明人性,古语有云:“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日是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高校要想在现行社会环境下良性发展下去,管理者必须认清自我,运用合理的制度来规范他人与自我。利用合理的奖惩制度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报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习及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以利于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激励过程。
二、激励理论概述
“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内心状态”,这是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与斯坦尼尔就激励理论的定义。对较早期的激励理论枚举包括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麦克利兰)成就需要论等,它们均阐述有激励的实践方法,而后诸如(弗洛姆)期望理论等认为激励在于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目标使人们产生需求,使人受激发而行动起来。总之,人总有梦,在内心深处总有自己的渴求,唯有出于某种动机才会行动起来。所以,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点在于如何利用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来激活学生内心,使其具有目标并行动起来,使其行为得以激发、驱动,愿自我强化实现自我目标及价值。期望理论中强调:人们满怀期待对自己我行动的预期结果,便会产生做某件事的行动力,弗洛姆提出“期望值×效价=激励值”。由此不难看出,效价与期望值在人们行动过程中,决定着激励的最终成效。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激励是使人对某种事物报以肯定的积极态度的手段,对此,本文就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与心理学的定义而言,强调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合理使用激励理论能有效培养学生自我行动力,促进个人与团体朝着积极的目标而奋斗。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价值
高校学生管理的本质是高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实现学校目标校方负责人落实与执行的各类活动,与普通管理类似都是面向以人为对象,涉及财物的活动,特点在于公平性、引导性以及激发性,而激励理论恰好与之适应。因此,以疏导为根本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完善高校管理体系,还能拓展管理模式,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总之,在高校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于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能使学生克制自身偏激行为,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预见性、时效性进行针对性调控提供保障。但在激励理论执行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标准:
首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共生标准,在管理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激励的绝对值,而忽视激励的相对值。诚然,世界是物质的,但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的物质奖励便是认可学生的基本能力,能充分發挥激励作用。但若过度重视物质奖励,或认为奖励不够充分,那必然适得其反使学生自以为是,因此,物质奖励象征荣誉,合理的范围内能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正激励与负激励协调标准,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奖惩分明,这种协调方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由此营造良性氛围感染周边同学。树立正面标榜与反面教材,能使学校形成优良的风气氛围,比条条框框的管理制度更为形象,有益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气氛。
再者,内激励与外激励协同标准,内激励强调对学生精神满意度的鼓励,外激励强调满足对个体外部生活环境的需求。高校管理者要走进学生活动中,协同内激励与外激励,以身作则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认知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运用不同的问题与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同,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助力。
最后,聚焦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标准,个体构成群体,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供应共生的,在群体中的个体要遵从群体目标使自我行为规范,进而促进群体的整体积极性,利于实现群体目标。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竞赛表彰法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校方要根据实情合理开展竞赛活动,以达到竞争激励的目标,在竞赛过程中能最大化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潜力,尽可能地运用自身所学,从而达到最优激励成效。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能明白竞争的残酷性,优胜劣汰,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与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自尊心、求胜意志以及毅力等都能得到锻炼,积极心态决定行动效率。
(二)自我激励法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要树立自我形象,摆正待人处事立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明白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还能适当的成为管理者。校方管理者在特定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管理的价值,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决策与管理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历练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度,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强化,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三)目标管理法
心理动机产生行为动力,没有动机便丧失了行为的价值,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中要为学生明确合理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酸甜苦辣以及目标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奋发图强更上一层楼。但是,这个目标要是可行的、满足实际能完成的,所以,高校管理者要指导并帮助学生拟定学习目标,避免好高骛远从而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激发,实现自我价值。
五、总结
总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方式多样化,既可以正面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也能从反面进行劝导达到激励的目的。所以,高校管理者要明确激励理论的内在涵义,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既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增强学校管理水平实现学校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奇轩. 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 江西社会科学,2012,03:246-249.
[2]李伟. 试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7:87-88.
[3]周训菊. 管理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文教资料,2011,33:208-209.
[4]张成恕. 和谐校园视角下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52-54.
[5]王尧,刘芳,王钰博. 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 才智,2014,2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