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尝试依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写作文时常常会遇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用的情况,但在现实教学中,又不能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这样,向课本要素材,可以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语文课本的编排突出了模块化的特点,每一个模块的选文都指向共同的重点。例如在必修一第二单元学了《荆轲刺秦王》,了解了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第三单元学习了《记念刘和珍君》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两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从而掌握了一些写人记事的方法以及如何让语句更有表现力等。必修一的指向很明确——写人记事,于是在学完《荆轲刺秦王》后,我进行了这次尝试。
写作要求及目的
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改写成一个文段或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注意在特定环境中刻画人物;
2、注意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
目的:1、学习环境描写并体会它的作用;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3、锤炼语句;
4、锤炼词语。
精彩文段赏析
1、斜阳如火,白骥嘶鸣,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不归的路程,背负着人们的期盼,背负着丹的恩情,背负着义与责任,化作了最后一抹残红。【教师点评:此文段将情、景、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写得意蕴深长。运用排比加强语势】
2、变徵的声音如孤雁的哀鸣一般响彻云霄。【教师点评:选用具有中国古典意味的意象孤雁做喻体,非常贴切,有意味。】
3、落叶如疲倦的蝴蝶,在空中完成生命的最后的回旋。【教师点评:比喻生動形象】
4、一阵晚来风急,彻骨的寒意凄凉了他的心。【教师点评:使动用法,使情与景有机融合,使文句独具特色,极有表现力。】
5、秋还是来了,在第一片树叶落地的时候,枯黄的悲哀便从叶脉溢开。【教师点评:运用移就的手法,使叶的枯黄与心的悲哀相得益彰。“便从叶脉溢开”,一个“溢”字仿佛让人感觉到枯黄的悲哀一点一点地流溢,散满枝叶,散满世界,散满人的心房,极具动态美,让人心为之一震!】
6、他(荆轲)走着,走在挚友投来的尊敬与鼓励的目光中;他走着,唱着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他走着,携着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他走着,怀揣一颗永不言弃的决心。【教师点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荆轲的义无反顾,强烈地表达了对荆轲的敬佩。】
7、秋风吹散了黄叶,吹落一地的忧伤。【教师点评:运用移就的修辞手法,将景与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8、是谁,挺立在清冷的易水河畔,身姿傲然;是谁,凝视着悠悠易水东流,目光深邃;又是谁,回望着雄伟的燕国都城,满脸眷恋。是你啊,荆轲!面对着这样萧索的深秋景象,你眉头紧锁,感慨万千。【教师点评:以形成排比的三个疑问句,突出了荆轲易水诀别时的情态与心情,饱含作者对荆轲的赞叹。】
优秀习作展示
易水诀别
逝者如斯,你匆匆一现,如同昙花一般,虽然灿烂,却也短暂。
秋还是来了,在第一片树叶落地的时候,枯黄的悲哀便从叶脉溢开。易水河旁,风也萧萧,人也萧萧。唯有你,望着苍茫的河水,若有所思,任秋风撩乱了鬓发,打乱了思维。我们读不懂,你的思想。
你在想,有去无回又怎样,不过命一条,然而肩负的是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君主的江山大业。你不得不想,这一个国家的男女老少都在盼着你,一个个家庭是否会支离破碎都掌握在你手上。你这一去,也是为太子讨一份尊严。你满目茫然,哪里是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而是不敢去想,这一次如果不成功,国家破碎,太子又将何去何从,如何面对。河水,冰凉得让人心寒。你回过头,透过层层送行的人群,看不到希望。夕阳无限,不过是沾血的剑;繁华的盛宴,终会成堆积的碎屑。
于是,听着悲壮的歌声,你义无反顾的消失在云雾朦胧的前方,留下的只是坚定悲壮的回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诀别
“请辞决矣”轲曰。
他迈着沉稳的脚步,从夕阳的那头缓缓走来,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眼神里写尽了无奈与痛心。一滴泪悄无声息地滑落,重重地砸在了他的心上。他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祝福自己的挚友,拿起了筑,击出一声声变徵的旋律,绵延而悠长,为这霜白色的寒秋又添了一丝悲凉。
寥落的深秋,冷风阵阵,不时地扑面而来,轲凌乱的头发在风中飘摇。易水之上,萧条的秋风劲吹,枯叶似蝶般四散开来,悲凉的变徵之声在空气中弥漫。他的目光里写满了坚毅与不悔,看着身着白衣的宾客们掩面叹息,垂泪或泣涕,目睹易水长流,汩汩东逝,耳闻渐离变徵愈演愈悲,轲已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但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着什么,也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刺秦,报恩,大义。
轲去意已决,坚毅的目光指向渐离,二人四目相对,彼此沉默着。渐离知道了轲的心意,为了义,他选择了牺牲,选择了放弃私利。腰负七寸匕首入强秦,结果不得而知。
斜阳如火,白骥嘶鸣,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不归的征程,背负着人们的期盼,背负着丹的恩情,背负着义与责任,化作了最后一抹残红。
教学反思
这次写作尝试比较成功:
1、在课业较紧的情况下,节省了学生积累材料的时间,加强了学生有效利用课本材料的意识。
2、通过这次练习,不但积累了作文素材,而且联系课文中已讲解的作文技巧,提高了学生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主动锤炼词句的意识。
3、进一步发掘了文言文的潜在价值,增强了学生借鉴文言文写作技巧的意识。
当然,这次尝试中也有些疏漏之处。如有一同学基础较差,形成像样的文字有些难度。为此,我在这次写作之后的讲评课上,加入了一个赏析并摘抄同学的优秀作品的环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写作文时常常会遇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用的情况,但在现实教学中,又不能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这样,向课本要素材,可以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语文课本的编排突出了模块化的特点,每一个模块的选文都指向共同的重点。例如在必修一第二单元学了《荆轲刺秦王》,了解了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第三单元学习了《记念刘和珍君》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两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从而掌握了一些写人记事的方法以及如何让语句更有表现力等。必修一的指向很明确——写人记事,于是在学完《荆轲刺秦王》后,我进行了这次尝试。
写作要求及目的
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改写成一个文段或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注意在特定环境中刻画人物;
2、注意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
目的:1、学习环境描写并体会它的作用;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3、锤炼语句;
4、锤炼词语。
精彩文段赏析
1、斜阳如火,白骥嘶鸣,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不归的路程,背负着人们的期盼,背负着丹的恩情,背负着义与责任,化作了最后一抹残红。【教师点评:此文段将情、景、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写得意蕴深长。运用排比加强语势】
2、变徵的声音如孤雁的哀鸣一般响彻云霄。【教师点评:选用具有中国古典意味的意象孤雁做喻体,非常贴切,有意味。】
3、落叶如疲倦的蝴蝶,在空中完成生命的最后的回旋。【教师点评:比喻生動形象】
4、一阵晚来风急,彻骨的寒意凄凉了他的心。【教师点评:使动用法,使情与景有机融合,使文句独具特色,极有表现力。】
5、秋还是来了,在第一片树叶落地的时候,枯黄的悲哀便从叶脉溢开。【教师点评:运用移就的手法,使叶的枯黄与心的悲哀相得益彰。“便从叶脉溢开”,一个“溢”字仿佛让人感觉到枯黄的悲哀一点一点地流溢,散满枝叶,散满世界,散满人的心房,极具动态美,让人心为之一震!】
6、他(荆轲)走着,走在挚友投来的尊敬与鼓励的目光中;他走着,唱着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他走着,携着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他走着,怀揣一颗永不言弃的决心。【教师点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荆轲的义无反顾,强烈地表达了对荆轲的敬佩。】
7、秋风吹散了黄叶,吹落一地的忧伤。【教师点评:运用移就的修辞手法,将景与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8、是谁,挺立在清冷的易水河畔,身姿傲然;是谁,凝视着悠悠易水东流,目光深邃;又是谁,回望着雄伟的燕国都城,满脸眷恋。是你啊,荆轲!面对着这样萧索的深秋景象,你眉头紧锁,感慨万千。【教师点评:以形成排比的三个疑问句,突出了荆轲易水诀别时的情态与心情,饱含作者对荆轲的赞叹。】
优秀习作展示
易水诀别
逝者如斯,你匆匆一现,如同昙花一般,虽然灿烂,却也短暂。
秋还是来了,在第一片树叶落地的时候,枯黄的悲哀便从叶脉溢开。易水河旁,风也萧萧,人也萧萧。唯有你,望着苍茫的河水,若有所思,任秋风撩乱了鬓发,打乱了思维。我们读不懂,你的思想。
你在想,有去无回又怎样,不过命一条,然而肩负的是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君主的江山大业。你不得不想,这一个国家的男女老少都在盼着你,一个个家庭是否会支离破碎都掌握在你手上。你这一去,也是为太子讨一份尊严。你满目茫然,哪里是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而是不敢去想,这一次如果不成功,国家破碎,太子又将何去何从,如何面对。河水,冰凉得让人心寒。你回过头,透过层层送行的人群,看不到希望。夕阳无限,不过是沾血的剑;繁华的盛宴,终会成堆积的碎屑。
于是,听着悲壮的歌声,你义无反顾的消失在云雾朦胧的前方,留下的只是坚定悲壮的回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诀别
“请辞决矣”轲曰。
他迈着沉稳的脚步,从夕阳的那头缓缓走来,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眼神里写尽了无奈与痛心。一滴泪悄无声息地滑落,重重地砸在了他的心上。他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祝福自己的挚友,拿起了筑,击出一声声变徵的旋律,绵延而悠长,为这霜白色的寒秋又添了一丝悲凉。
寥落的深秋,冷风阵阵,不时地扑面而来,轲凌乱的头发在风中飘摇。易水之上,萧条的秋风劲吹,枯叶似蝶般四散开来,悲凉的变徵之声在空气中弥漫。他的目光里写满了坚毅与不悔,看着身着白衣的宾客们掩面叹息,垂泪或泣涕,目睹易水长流,汩汩东逝,耳闻渐离变徵愈演愈悲,轲已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但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着什么,也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刺秦,报恩,大义。
轲去意已决,坚毅的目光指向渐离,二人四目相对,彼此沉默着。渐离知道了轲的心意,为了义,他选择了牺牲,选择了放弃私利。腰负七寸匕首入强秦,结果不得而知。
斜阳如火,白骥嘶鸣,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不归的征程,背负着人们的期盼,背负着丹的恩情,背负着义与责任,化作了最后一抹残红。
教学反思
这次写作尝试比较成功:
1、在课业较紧的情况下,节省了学生积累材料的时间,加强了学生有效利用课本材料的意识。
2、通过这次练习,不但积累了作文素材,而且联系课文中已讲解的作文技巧,提高了学生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主动锤炼词句的意识。
3、进一步发掘了文言文的潜在价值,增强了学生借鉴文言文写作技巧的意识。
当然,这次尝试中也有些疏漏之处。如有一同学基础较差,形成像样的文字有些难度。为此,我在这次写作之后的讲评课上,加入了一个赏析并摘抄同学的优秀作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