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自闭心理、焦虑心理和依赖心理;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涉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在精神上对其鼓励引导,并且在校园中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高校贫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有利于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材,也有利于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校园环境的稳定。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中最为普遍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只能紧衣缩食,花钱精打细算,与那些衣食无忧、花钱大方的同学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贫困生多来自贫穷的农村,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导致这些学生在英语、计算机、舞蹈、钢琴、绘画甚至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比城市学生逊色。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让贫困生感觉自己事事、处处不如人,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从而产生自轻自贱的自卑心理。
(二)自闭心理
因害怕和逃避与人交往,造成贫困生的自闭心理。相对于自卑心理,贫困生往往又有着比普通学生更强的自尊心理,最忌讳别人的同情和看不起,也更加在意别人的评价,因此常担心自己的言谈举止让别人嘲笑,因此不愿意和同学、老师多接触。贫困生多来自穷乡僻壤,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因此多数较为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另外,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多涉及经济利益,大学生也不例外,与出手阔绰,人际交往广泛的同学相比,贫困生因囊中羞涩,害怕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不愿与人交往。
(三)焦虑心理
贫困生的焦虑心理来自多个方面:1.为学费、生活费发愁。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贫困生求学无保障,常常担心自己会因交不上学费而失学,,在生活上更是精打细算,对参加集体活动、同学聚会要花钱而忧心忡忡。2.学业压力大。贫困生身上承载着父辈更大的期望,想要通过求学来改变自身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因此他们学习刻苦,努力上进,但因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同学中又“人才济济”,很难达到出类拔萃,因此造成他们精神上的压力。3.就业前景迷茫。由于社会不公,与自己资质差不多的同学相比,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背景而难以就业,造成贫困生精神上的迷惘。
(四)依赖心理
部分贫困生当中对社会、学校资助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认为自己贫困就理所应当接受资助,而不是通过努力学习去获取奖学金,也不是通过勤工助学来减轻负担,甚至有的获取勤工助学岗位的同学也丝毫没有感恩之心,在工作上懒散懈怠,明显的缺乏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大多贫困家庭的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得当,较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童年已埋下心理隐患;贫困生承担着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沉重压力;在就业时,得不到来自家庭的任何支持。这些压力让贫困生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绝望。
(二)社会原因
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以金钱来衡量人的地位、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利益联结,导致贫困生加剧对金钱的渴望,内心纠结;昂贵的学费、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贫困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感到悲观。
(三)学校原因
在大学,不再以“分数”来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更看重人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而贫困生在知识面、技能特长、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压力较大;学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缺乏对贫困生心理的关注,造成扶困与育人工作的脱节。
(四)个人原因
个体的人格缺陷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没有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因此造成心理上的困扰。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经济上大力资助
要想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那就是经济上的困难。所以要在新生入校起,就建立贫困生档案,详细记录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对其进行定级,并且对贫困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对档案进行调整;创造一切条件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适当报酬,增强社会适应力,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除每年的国家级和校级助学金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筹措资金,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并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保障,确保助学金全额、及时发放到贫困生手中。
(二)精神上鼓励引导
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助其在经济和精神上同时脱困。首先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分析眼前的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要树立信心、希望;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劳动光荣的思想,让他们懂得通过勤工俭学获得报酬并不可耻,从根本上消除“等 靠 要”的思想;引导贫困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用自己的努力成材来回报社会。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三)优化校园环境,倡导艰苦朴素
当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刮进校园,大学生之间比穿戴、比手机、比消费等极大的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再加上个别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更加抬不起头来,从而丧失自信,感到没有尊严;有的贫困生则因怕别人看不起,以各种名义向父母要钱,盲目消费,盲目攀比,让人痛心。因而,应在大学校园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让同学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工作上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上,以成绩优异为荣,以实际工作能力强为荣,以自身综合素质高为荣;引导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让贫困生感到温暖,减轻心理压力。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对其进行正确分析,加强引导,并妥善解决,有助学学生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校园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吟梅.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思想扶贫”对策初探
[2]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38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高校贫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有利于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材,也有利于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校园环境的稳定。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中最为普遍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只能紧衣缩食,花钱精打细算,与那些衣食无忧、花钱大方的同学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贫困生多来自贫穷的农村,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导致这些学生在英语、计算机、舞蹈、钢琴、绘画甚至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比城市学生逊色。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让贫困生感觉自己事事、处处不如人,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从而产生自轻自贱的自卑心理。
(二)自闭心理
因害怕和逃避与人交往,造成贫困生的自闭心理。相对于自卑心理,贫困生往往又有着比普通学生更强的自尊心理,最忌讳别人的同情和看不起,也更加在意别人的评价,因此常担心自己的言谈举止让别人嘲笑,因此不愿意和同学、老师多接触。贫困生多来自穷乡僻壤,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因此多数较为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另外,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多涉及经济利益,大学生也不例外,与出手阔绰,人际交往广泛的同学相比,贫困生因囊中羞涩,害怕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不愿与人交往。
(三)焦虑心理
贫困生的焦虑心理来自多个方面:1.为学费、生活费发愁。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贫困生求学无保障,常常担心自己会因交不上学费而失学,,在生活上更是精打细算,对参加集体活动、同学聚会要花钱而忧心忡忡。2.学业压力大。贫困生身上承载着父辈更大的期望,想要通过求学来改变自身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因此他们学习刻苦,努力上进,但因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同学中又“人才济济”,很难达到出类拔萃,因此造成他们精神上的压力。3.就业前景迷茫。由于社会不公,与自己资质差不多的同学相比,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背景而难以就业,造成贫困生精神上的迷惘。
(四)依赖心理
部分贫困生当中对社会、学校资助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认为自己贫困就理所应当接受资助,而不是通过努力学习去获取奖学金,也不是通过勤工助学来减轻负担,甚至有的获取勤工助学岗位的同学也丝毫没有感恩之心,在工作上懒散懈怠,明显的缺乏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大多贫困家庭的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得当,较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童年已埋下心理隐患;贫困生承担着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沉重压力;在就业时,得不到来自家庭的任何支持。这些压力让贫困生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绝望。
(二)社会原因
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以金钱来衡量人的地位、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利益联结,导致贫困生加剧对金钱的渴望,内心纠结;昂贵的学费、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贫困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感到悲观。
(三)学校原因
在大学,不再以“分数”来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更看重人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而贫困生在知识面、技能特长、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压力较大;学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缺乏对贫困生心理的关注,造成扶困与育人工作的脱节。
(四)个人原因
个体的人格缺陷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没有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因此造成心理上的困扰。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经济上大力资助
要想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那就是经济上的困难。所以要在新生入校起,就建立贫困生档案,详细记录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对其进行定级,并且对贫困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对档案进行调整;创造一切条件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适当报酬,增强社会适应力,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除每年的国家级和校级助学金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筹措资金,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并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保障,确保助学金全额、及时发放到贫困生手中。
(二)精神上鼓励引导
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助其在经济和精神上同时脱困。首先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分析眼前的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要树立信心、希望;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劳动光荣的思想,让他们懂得通过勤工俭学获得报酬并不可耻,从根本上消除“等 靠 要”的思想;引导贫困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用自己的努力成材来回报社会。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三)优化校园环境,倡导艰苦朴素
当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刮进校园,大学生之间比穿戴、比手机、比消费等极大的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再加上个别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更加抬不起头来,从而丧失自信,感到没有尊严;有的贫困生则因怕别人看不起,以各种名义向父母要钱,盲目消费,盲目攀比,让人痛心。因而,应在大学校园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让同学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工作上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上,以成绩优异为荣,以实际工作能力强为荣,以自身综合素质高为荣;引导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让贫困生感到温暖,减轻心理压力。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对其进行正确分析,加强引导,并妥善解决,有助学学生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校园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吟梅.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思想扶贫”对策初探
[2]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