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临床上对小儿疝气采用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的成效。方法以86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疝气治疗的小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并根据患儿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6例),前者采用的是传统手术治疗,后者采用的是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住院、自主活动和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其术中出血量。结果两组患儿在住院、自主活动和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其术中出血量上,对照组分别为(6.6±1.4)d、(25.73±2.35)d、(25.36±5.75)min、45%(18/40)、5%(2/40)(5.47±0.54)mL;治疗组分别为(1.2±0.2)d、(14.23±1.67)d、(15.36±4.65)min、8.70%(4/46)、0(0/40)(1.33±0.34)mL,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差异显著,且治疗组更占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创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手术和自主活动时间短、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等优势,故而临床上针对小儿疝气的治疗,应该以微创治疗为首选。
关键词:微创手术传统手术小儿疝气临床效果
前言
在普通外科治疗过程中,小儿疝气属于常见的临床疾病,并且可将其分为直疝和斜疝,治愈的可能性较低,并且在治疗手段上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1]。再加上受小儿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要求较高。下面我们将以86例疝气小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治疗手段成效,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以86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疝气治疗的小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并根据患儿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0例,患儿的年龄在6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3)岁,具体的疾病种类主要包括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40例患儿采用的是传统手术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患儿取仰卧位,并进行吸入性全麻,做消毒处理,平行于腹股沟韧带做斜切口,长度一般在3~4cm,将皮下组织、皮肤切开,并将腹股沟肌层组织分离,将精索显露,将疝囊找出并切开,将疝外被盖组织分离至疝囊颈部,再进行高位结扎和缝扎处理,将疝囊切除,止血完全之后,再将精索复位,对各层组织进行常规缝合[2]。
治疗组46例患儿采用的是微创手术治疗,同样是取仰卧位并进行吸入性全麻和消毒。随后用手指由耻骨结节触摸圆韧带或精索,或者是由阴囊触摸外环口,于腹股沟中点内上方1cm做一个沿腹股沟韧带走向或沿皮纹走向的切口,切口长度约1.0cm,将皮肤切开,并且对皮下组织采用蚊式钳钝性分离,直至外环口。对于女性患儿则是将疝囊直接提起,对于男性患儿则是将精索直接提起,并实施钝性分离,将疝囊找出,并解剖疝囊,位置位于皮下环处,将外环口处精索显露,分离疝囊,位置由精索到内环,在进行高位结扎及其缝扎,并将疝囊切除[3]。在操作过程中需结合锐性分离和钝性分离,保证动作的仔细、轻柔,避免对血管和精索造成严重的损伤。当患儿疝囊较大的情况下,则采取中部横断,以此来降低剥离过于广泛造成的出血;当疝囊口过大的情况下,则向上牵拉游离精索,对内环口适度缝合。直至止血彻底之后,再行睾丸和精索复位,在进行皮肤缝合。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自主活动和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其术中出血量。
4.统计学处理
对调查的两组患者的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两组患儿在住院、自主活动和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其术中出血量上,对照组分别为(6.6±1.4)d、(25.73±2.35)d、(25.36±5.75)min、45%(18/40)、5%(2/40)(5.47±0.54)mL;治疗组分别为(1.2±0.2)d、(14.23±1.67)d、(15.36±4.65)min、8.70%(4/46)、0(0/40)(1.33±0.34)mL,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差异显著,且治疗组更占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注:P<0.05)
三、结论
小儿的腹壁肌肉不坚强是导致疝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小儿用力排便、咳嗽或者是哭闹的情况下,也同样会导致腹腔内压力的增高,其中以腹股沟斜疝作为常见,并且有柔软可复性肿物可在患儿的腹股沟内侧触及。肿物还会随着小儿用力排便、咳嗽、哭闹和站立而增大或显现,当平卧之后则消失或减小。故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1岁以下的患儿,不提倡手术,可先进行保守治疗,也就是以绷带或棉线束带压迫处理,对疝块突出现象有效预防,对于1岁以上未治愈的患儿则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文锋. 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 医学信息( 上旬刊),2010,23(18):3334.
[2]骆小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7):1066.
[3]张立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6):1031.
关键词:微创手术传统手术小儿疝气临床效果
前言
在普通外科治疗过程中,小儿疝气属于常见的临床疾病,并且可将其分为直疝和斜疝,治愈的可能性较低,并且在治疗手段上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1]。再加上受小儿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要求较高。下面我们将以86例疝气小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治疗手段成效,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以86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疝气治疗的小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并根据患儿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0例,患儿的年龄在6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3)岁,具体的疾病种类主要包括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40例患儿采用的是传统手术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患儿取仰卧位,并进行吸入性全麻,做消毒处理,平行于腹股沟韧带做斜切口,长度一般在3~4cm,将皮下组织、皮肤切开,并将腹股沟肌层组织分离,将精索显露,将疝囊找出并切开,将疝外被盖组织分离至疝囊颈部,再进行高位结扎和缝扎处理,将疝囊切除,止血完全之后,再将精索复位,对各层组织进行常规缝合[2]。
治疗组46例患儿采用的是微创手术治疗,同样是取仰卧位并进行吸入性全麻和消毒。随后用手指由耻骨结节触摸圆韧带或精索,或者是由阴囊触摸外环口,于腹股沟中点内上方1cm做一个沿腹股沟韧带走向或沿皮纹走向的切口,切口长度约1.0cm,将皮肤切开,并且对皮下组织采用蚊式钳钝性分离,直至外环口。对于女性患儿则是将疝囊直接提起,对于男性患儿则是将精索直接提起,并实施钝性分离,将疝囊找出,并解剖疝囊,位置位于皮下环处,将外环口处精索显露,分离疝囊,位置由精索到内环,在进行高位结扎及其缝扎,并将疝囊切除[3]。在操作过程中需结合锐性分离和钝性分离,保证动作的仔细、轻柔,避免对血管和精索造成严重的损伤。当患儿疝囊较大的情况下,则采取中部横断,以此来降低剥离过于广泛造成的出血;当疝囊口过大的情况下,则向上牵拉游离精索,对内环口适度缝合。直至止血彻底之后,再行睾丸和精索复位,在进行皮肤缝合。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自主活动和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其术中出血量。
4.统计学处理
对调查的两组患者的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两组患儿在住院、自主活动和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其术中出血量上,对照组分别为(6.6±1.4)d、(25.73±2.35)d、(25.36±5.75)min、45%(18/40)、5%(2/40)(5.47±0.54)mL;治疗组分别为(1.2±0.2)d、(14.23±1.67)d、(15.36±4.65)min、8.70%(4/46)、0(0/40)(1.33±0.34)mL,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差异显著,且治疗组更占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注:P<0.05)
三、结论
小儿的腹壁肌肉不坚强是导致疝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小儿用力排便、咳嗽或者是哭闹的情况下,也同样会导致腹腔内压力的增高,其中以腹股沟斜疝作为常见,并且有柔软可复性肿物可在患儿的腹股沟内侧触及。肿物还会随着小儿用力排便、咳嗽、哭闹和站立而增大或显现,当平卧之后则消失或减小。故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1岁以下的患儿,不提倡手术,可先进行保守治疗,也就是以绷带或棉线束带压迫处理,对疝块突出现象有效预防,对于1岁以上未治愈的患儿则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文锋. 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 医学信息( 上旬刊),2010,23(18):3334.
[2]骆小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7):1066.
[3]张立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