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更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逐渐被各校所认可。可见,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把利刃,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从教师到名师的蜕变,除了要求教师本身是教学的专家,还应该是科研的能手。
教研工作的重要性
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人才培养链,塑造着未来一代人的灵魂和知识能力。从社会的角度看,要求学校培养品学兼优、身心 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从学校角度看,怎样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呢?这就必须要求学校要了解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的今天,还要了解和预测社会的发展:在可见的未来,社会向何方向发展,行业的重组和走向,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根据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心理、思想素质的要求也必须做出可预测的了解。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校是人才培养链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校学习是整个培养过程的一个“学段”。学校把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要按“学段”的特点分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之中。
说到这,可能有部分人认为以上这些应该是教研机构所做的事,而不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学校和教师只要遵照上级指示“办”就行了。然而,笔者认为,执行者(即教育者)必须理解为什么做,在实施的时候才能更深层次体会做好的目的和意义,并按实际情况灵活机动操作达到培养目标。
教研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要构建优质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新课程实验中的教学工作。对于人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但最重要的学习区间仍是从小学到大学这16年,年龄段约是6到22周岁之间,这是学生从刚知事到成熟阶段的一段路程。此时的这个阶段是身体发育、成长最快的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很大;求知欲由无意求知向有意求知阶段变化;认知规律由感性存在性认知向理性分析性认知阶段变化;认知方向是由被动灌输式逐步发展为逻辑推理辩证式。
中学阶段年龄约在12到18周岁。这个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最快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学习阶段,其性格、心理素质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按照其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避其不利的一面,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在极其重要的这一“学段”,将其人生观、世界观引向积极方向,并形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又有克服各种困难的韧性。所有这一切,应看成是“系统工程”,得从一砖一瓦做起,得从各条脉络做起,形成网络式模块。这样,在学生的身上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成果,而之中的做法(或称操作)怎样进行?诸如素材选择,教法选择,运用器材和载体,都是教学研究中值得认真推敲、做好文章的大事。
以新课程实验为教研的指导方向
教育和教学,从我国教育历史发展来看,经过很多次发展变化,总是两种基本观念的互相依存和制约,即人的“社会性”和人的“自然性”,在社会发展某一特定阶段强调有倾向性的“社会性”一面,而在另一阶段又出现一种回归人的“自然性”的一面。
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教育思路是:教育教学中使两者和谐统一,“主观”和“客观”相互协调一致,“科学”和“人文”相互依存和发展。“灌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共进,使从小出生的“自然人”在学习中成长,成为融入社会,掌握和运用“自然”和“社会”和谐性知识的“社会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才”。
所有以上的这一切都有一个中心原则,即必须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要对其前途负责。教师要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当中要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思索教学形式,使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要有很强的正确导向性,不能因教育、教学失误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的教研工作,对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是人民教师的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文鼎中学)
教研工作的重要性
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人才培养链,塑造着未来一代人的灵魂和知识能力。从社会的角度看,要求学校培养品学兼优、身心 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从学校角度看,怎样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呢?这就必须要求学校要了解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的今天,还要了解和预测社会的发展:在可见的未来,社会向何方向发展,行业的重组和走向,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根据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心理、思想素质的要求也必须做出可预测的了解。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校是人才培养链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校学习是整个培养过程的一个“学段”。学校把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要按“学段”的特点分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之中。
说到这,可能有部分人认为以上这些应该是教研机构所做的事,而不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学校和教师只要遵照上级指示“办”就行了。然而,笔者认为,执行者(即教育者)必须理解为什么做,在实施的时候才能更深层次体会做好的目的和意义,并按实际情况灵活机动操作达到培养目标。
教研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要构建优质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新课程实验中的教学工作。对于人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但最重要的学习区间仍是从小学到大学这16年,年龄段约是6到22周岁之间,这是学生从刚知事到成熟阶段的一段路程。此时的这个阶段是身体发育、成长最快的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很大;求知欲由无意求知向有意求知阶段变化;认知规律由感性存在性认知向理性分析性认知阶段变化;认知方向是由被动灌输式逐步发展为逻辑推理辩证式。
中学阶段年龄约在12到18周岁。这个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最快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学习阶段,其性格、心理素质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按照其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避其不利的一面,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在极其重要的这一“学段”,将其人生观、世界观引向积极方向,并形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又有克服各种困难的韧性。所有这一切,应看成是“系统工程”,得从一砖一瓦做起,得从各条脉络做起,形成网络式模块。这样,在学生的身上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成果,而之中的做法(或称操作)怎样进行?诸如素材选择,教法选择,运用器材和载体,都是教学研究中值得认真推敲、做好文章的大事。
以新课程实验为教研的指导方向
教育和教学,从我国教育历史发展来看,经过很多次发展变化,总是两种基本观念的互相依存和制约,即人的“社会性”和人的“自然性”,在社会发展某一特定阶段强调有倾向性的“社会性”一面,而在另一阶段又出现一种回归人的“自然性”的一面。
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教育思路是:教育教学中使两者和谐统一,“主观”和“客观”相互协调一致,“科学”和“人文”相互依存和发展。“灌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共进,使从小出生的“自然人”在学习中成长,成为融入社会,掌握和运用“自然”和“社会”和谐性知识的“社会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才”。
所有以上的这一切都有一个中心原则,即必须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要对其前途负责。教师要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当中要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思索教学形式,使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要有很强的正确导向性,不能因教育、教学失误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的教研工作,对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是人民教师的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文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