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鲁迅早期的译文和创作来看,他的文学工作主要是从翻译事业开始的,也是至翻译工作结束的。翻译的作品是他文学生涯的重点与核心,翻译作品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原创作品,甚至可以说他的创作作品只是翻译工作的调味品。此文,对鲁迅早期的科技文本及科学小说的翻译本进行了整理,并探究了其翻译本的风格和思想,分析了鲁迅的个人译作特点,个人愚见,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鲁迅;翻译考量;科技文本
鲁迅先生曾经翻译过大量的外国文献,他翻译的领域十分广阔,包含了文学、哲学、生物、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据相关部门统计,鲁迅先生共翻译了310余万字的作品,此数量比其发表的原创小说散文的字数还要多。许多专业人士认为,鲁迅先生的创作不过是业务偶得,他真正的重心是在译作上,现在许多认识都将鲁迅的文学活动的重心相颠倒,将其创作看做为本,翻译作品看做为末。此文,将重点关注鲁迅先生从事译介活动到留日时进行的翻译,重新审视阅读,让鲁迅更清晰的展现在大众视野中。
鲁迅先生早期的文本翻译不管是翻译方式还是文本的选择都具有明显的晚清特色,从翻译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翻译的文本与当时科技翻译潮流是相匹配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科技思想,打开人民智慧,让更多人看到更多的世界意义,便是最大的幸福。因此,他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核心指标就是对当时的社会有借鉴意义,对读者有好处。在保持作品原型的基础上,他增添了个人意愿。将科学小说看做是科普的有效方式,很显然他是想用文学对中国进行改造,很明显他高估了文学的作用[1]。
一、解读鲁迅译作选择
从鲁迅的知识结构来看,如果他没有医学,地质学以及生物等知识,就無法进行知识整合,是无法拥有后续的发展。他曾经入学南京陆师学堂,又转入了矿路学堂学习了矿产,入学日本时,还关注学习了地质学。他还曾关注了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表明了他对于物质发现的重视,对于科学技术的关注以及唯物思想。后来他入学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医学。鲁迅先生早年的译本也反应了青年时期鲁迅的一个侧面。一个受到了洋务思想影响的,想要救国救民的有志青年。对于科学小说的翻译就是想要从科学技术层面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二、鲁迅早期翻译的特点
鲁迅先生早期的科技文本和科学小说翻译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出了某些“鲁迅特色”,这些特色与鲁迅个人文学思维有关,也与当时的时代有关。
在翻译上采用编译结合的方法,逐渐偏向于直译。鲁迅翻译早期的科技文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科普作品、教科书和科技动态。这三类书一般不是大块头的著作,而是采用报刊杂志等方法向民众传递信息。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翻译不能是亦步亦趋的直译,为了激发读者的兴趣,必须采用编译的方式,便于让读者接受。这种编译结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译本的原意,产生误会。鲁迅说过,刚开始翻译时候,并不是看的很懂,又着急翻译,因此造成了某些可疑的内容。鲁迅先生对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添加评论、注释等。他的情感抒发关乎的是国家命运,早已经超出了译本的范围。后期,在鲁迅的翻译实践中发现,他出现了直译的倾向。例如《造人术》中,除了一处添加了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名以外,其余的完全与原著相同,甚至标点符号都一致,这是其后期出现的直译倾向。
文风和理念受严复影响,采用简洁文言文。鲁迅先生早期的编译另一个特点便是受严复的影响比较大,多采用文言文。这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外,更多的是受到了严复的影响。鲁迅先生在留日前期那段时间是特别崇敬严复老师的,可以从他对《天演论》的态度中得知。鲁迅对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十分的熟悉,以至于有些章节达到了背诵的程度。在仙台学习期间,也时不时对《天演论》进行研读。因此,从文风只理念上,他都受到了严复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个别词语的翻译上,它连续的体现在鲁迅早期的科技文本的翻译中。鲁迅的翻译文风呈现出雅洁的文言文特点,符合《天演论》的特点。在理念上,鲁迅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也就是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晚清时期是翻译史形成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鲁迅采用了更容易流传的简洁文言文体,推动了翻译界的发展。
标点、短句使用,文字激越,不断超越自我。鲁迅在翻译中多使用新式的标点,特别是感叹号的使用,与原有的感叹词的配合使整个译文的语调特征是激越的。短句和对仗句的使用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在鲁迅看来,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下,只有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文章才能激起人们的情感,才能称之为好文章。关于自我超越前文也有所提及,鲁迅的翻译手法从意译转为了直译,从俗语为主转变为了简洁文言文。鲁迅从进入翻译界开始就不断的探索尝试,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超越。
三、如何更好的研读鲁迅作品
高中阶段我们接触到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大多数学生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抗拒。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关注鲁迅先生的生活时代,把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时代特征对应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关注作品的思维内涵,深入感知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思想内涵。另外,关注近一个世纪对鲁迅先生的评论,通过后人对鲁迅先生的评论让学生对鲁迅这个文坛巨人有更加立体的认识。
四、结束语
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文化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传播。无论从翻译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他都是文化革新运动时期杰出的翻译家。他促进了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解救深渊里的国人,就是为了唤醒国人[2]。此文,我介绍了鲁迅早年的作品并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其特点,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将鲁迅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魏韶华.中国现代文学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
关键词:鲁迅;翻译考量;科技文本
鲁迅先生曾经翻译过大量的外国文献,他翻译的领域十分广阔,包含了文学、哲学、生物、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据相关部门统计,鲁迅先生共翻译了310余万字的作品,此数量比其发表的原创小说散文的字数还要多。许多专业人士认为,鲁迅先生的创作不过是业务偶得,他真正的重心是在译作上,现在许多认识都将鲁迅的文学活动的重心相颠倒,将其创作看做为本,翻译作品看做为末。此文,将重点关注鲁迅先生从事译介活动到留日时进行的翻译,重新审视阅读,让鲁迅更清晰的展现在大众视野中。
鲁迅先生早期的文本翻译不管是翻译方式还是文本的选择都具有明显的晚清特色,从翻译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翻译的文本与当时科技翻译潮流是相匹配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科技思想,打开人民智慧,让更多人看到更多的世界意义,便是最大的幸福。因此,他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核心指标就是对当时的社会有借鉴意义,对读者有好处。在保持作品原型的基础上,他增添了个人意愿。将科学小说看做是科普的有效方式,很显然他是想用文学对中国进行改造,很明显他高估了文学的作用[1]。
一、解读鲁迅译作选择
从鲁迅的知识结构来看,如果他没有医学,地质学以及生物等知识,就無法进行知识整合,是无法拥有后续的发展。他曾经入学南京陆师学堂,又转入了矿路学堂学习了矿产,入学日本时,还关注学习了地质学。他还曾关注了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表明了他对于物质发现的重视,对于科学技术的关注以及唯物思想。后来他入学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医学。鲁迅先生早年的译本也反应了青年时期鲁迅的一个侧面。一个受到了洋务思想影响的,想要救国救民的有志青年。对于科学小说的翻译就是想要从科学技术层面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二、鲁迅早期翻译的特点
鲁迅先生早期的科技文本和科学小说翻译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出了某些“鲁迅特色”,这些特色与鲁迅个人文学思维有关,也与当时的时代有关。
在翻译上采用编译结合的方法,逐渐偏向于直译。鲁迅翻译早期的科技文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科普作品、教科书和科技动态。这三类书一般不是大块头的著作,而是采用报刊杂志等方法向民众传递信息。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翻译不能是亦步亦趋的直译,为了激发读者的兴趣,必须采用编译的方式,便于让读者接受。这种编译结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译本的原意,产生误会。鲁迅说过,刚开始翻译时候,并不是看的很懂,又着急翻译,因此造成了某些可疑的内容。鲁迅先生对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添加评论、注释等。他的情感抒发关乎的是国家命运,早已经超出了译本的范围。后期,在鲁迅的翻译实践中发现,他出现了直译的倾向。例如《造人术》中,除了一处添加了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名以外,其余的完全与原著相同,甚至标点符号都一致,这是其后期出现的直译倾向。
文风和理念受严复影响,采用简洁文言文。鲁迅先生早期的编译另一个特点便是受严复的影响比较大,多采用文言文。这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外,更多的是受到了严复的影响。鲁迅先生在留日前期那段时间是特别崇敬严复老师的,可以从他对《天演论》的态度中得知。鲁迅对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十分的熟悉,以至于有些章节达到了背诵的程度。在仙台学习期间,也时不时对《天演论》进行研读。因此,从文风只理念上,他都受到了严复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个别词语的翻译上,它连续的体现在鲁迅早期的科技文本的翻译中。鲁迅的翻译文风呈现出雅洁的文言文特点,符合《天演论》的特点。在理念上,鲁迅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也就是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晚清时期是翻译史形成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鲁迅采用了更容易流传的简洁文言文体,推动了翻译界的发展。
标点、短句使用,文字激越,不断超越自我。鲁迅在翻译中多使用新式的标点,特别是感叹号的使用,与原有的感叹词的配合使整个译文的语调特征是激越的。短句和对仗句的使用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在鲁迅看来,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下,只有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文章才能激起人们的情感,才能称之为好文章。关于自我超越前文也有所提及,鲁迅的翻译手法从意译转为了直译,从俗语为主转变为了简洁文言文。鲁迅从进入翻译界开始就不断的探索尝试,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超越。
三、如何更好的研读鲁迅作品
高中阶段我们接触到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大多数学生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抗拒。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关注鲁迅先生的生活时代,把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时代特征对应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关注作品的思维内涵,深入感知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思想内涵。另外,关注近一个世纪对鲁迅先生的评论,通过后人对鲁迅先生的评论让学生对鲁迅这个文坛巨人有更加立体的认识。
四、结束语
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文化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传播。无论从翻译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他都是文化革新运动时期杰出的翻译家。他促进了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解救深渊里的国人,就是为了唤醒国人[2]。此文,我介绍了鲁迅早年的作品并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其特点,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将鲁迅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魏韶华.中国现代文学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