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性”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严重舞弊现象》的新闻,使得个别地区"考风不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在采编这条新闻的过程中,再次深刻体会到要做到客观地报道"硬监督"类的"事件性"新闻,就必须运用"纪实"的理念与手法,用"事实"说话。
  
  事实的"获取"
  
  在考试前两个月,有知情者向记者反映近两年来湖北鄂州地区自考舞弊现象严重,笔者于考试前一周赶到鄂州开始进行暗访。在考试前一天,笔者来到了当地重点考场鄂州市第一中学,在考务办公室记者了解到,每个考场都安排有两名监考教师,考场外有多名流动巡查人员,同时,记者还在现场发现每个考场内都安装有电子监视器,如此严密的监考设施,明目张胆的舞弊似乎根本不可能发生。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意外",记者和摄像在距离考点大约50米远的高层建筑上搭设了"掩体",在这里通过使用变焦镜头后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多个考场的情况。
  1月11日是考试第一天,当记者在清晨7点钟左右来到鄂州第一中学时,发现校门口的两家书店已经开始营业了,许多考生争相购买印有重点习题答案的纸条,一些考生使用剪刀当场裁剪。此时,记者意识到这种考试前的舞弊准备已属于一种群体行为,应迅速做好拍摄可能出现舞弊行为的准备,而"夹带、入场、抄袭"这条证据链必须是完整的,缺一不可,于是记者跟随一名考生,用隐性拍摄设备记录下了其折叠纸条,携带入场的全过程,事后这组镜头成为支撑全片的重要"证据"之一。在考试开始大约半个小时后,记者通过摄像机隐约看到在一些考场内出现了骚动,但由于当天早晨有雾,能见度降低,无法清晰拍摄,而此类题材的电视新闻,"画面"毫无疑问是第一要素,因为表现"舞弊"的惟一手法就是纪实,只有记者"看到"是不够的,此时必须让摄像机充当观众的眼睛。由于事先准备较为充分,隐性拍摄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近距离拍摄到的画面共有20多分钟,在成片中使用了30多秒,并且是全片最为关键的"细节证据"。这再次证明了隐性采访在调查类新闻报道中的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没有这几秒钟的关键"画面",这起严重的自考舞弊事件就无法被媒体曝光从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查处。
  在前期调查采访中,记者看到鄂州第一中学的校门上挂有"信得过考场"的牌匾,由于使用隐性拍摄设备无法拍全,为保证暗访的隐蔽性,这个画面在拍摄计划中被放在了最后。在第一天考试散场后,摄像记者站在马路对面用最快的速度肩扛摄像机拍下了这个"特别"的画面,这记"远摄"也成为整个采访的最后一个镜头。
  
  事实的"表现"
  
  由于自学考试属于国家高等教育根本性考试制度之一,考试舞弊对于考生意味着成绩作废。因此,对素材的选择与使用必须慎重。记者在完成了当天的拍摄后,连夜乘火车赶回北京,由摄像记者继续观察第二天的考试以及其他考点的情况。12日上午10点半钟记者回到电视台,在第一时间将拍摄情况向主管领导进行了汇报。按播出要求,写稿与编辑工作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如何在短时间内对现场纪实的声画进行合理地选择与组接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新闻的真实感。由于电视画面是稍瞬即逝的,要让观众在几秒中的时间内看清并理解,对重要细节"点化"处理是较为有效的。记者在编辑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画面进行了慢动、定格与标注,以强化这些镜头的冲击力。由于负面报道播出后往往会给被暗访的对象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片中大量使用了当事人背影画面或无具体指向的画面,但由于新闻真实性的需要,一些关键性画面中的人物活动细节被强化,并且没有使用"马赛克"。稿件内容经过了主管台长与主任的仔细推敲,一些带有主观评论色彩的文字被删改,直白的表述使"摄像机"成为目击事件的"第三只眼",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在审片过程中,笔者与前方的摄像通过电话联系得知,当地其他两个考场也存在类似舞弊现象,证实了这种舞弊并不是偶然突发,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在考试结束两个小时后,片子在当天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对时效性的强调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真实感。
  在素材的选择与整理过程中,一些属于"口证"的内容被笔者放弃了。如暗访中多名考生向笔者讲述了为何敢于在考场上肆无忌惮地抄袭的原因,但"口证有凭"是调查类报道基本原则之一,由于缺乏"旁证"或"物证"的支持,这些超越了"画面"的"内幕"记者没有在片中使用。
  
  事实的"验证"
  
  一篇结构完整的调查类新闻应该给被调查对象"说话"的机会,让各方当事人都有机会"说话",才能体现出事件报道的客观性。对考场内各种舞弊细节的展现只是用纪实的手法对新闻事件的描摹,而整个舞弊事件的报道在结构上还需要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当事方对舞弊事件的判断与认定,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认定。记者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返回湖北,开始对鄂州自考舞弊事件展开后续报道。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节目播出的当晚,湖北省教育厅与教育考试院相关人员召集了所有监考人员对考试情况进行了调查,有关部门在当天就做出了处理决定,在文件中认定了鄂州自考舞弊现象严重,与中央电视台报道内容基本相符。记者迅速完成了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在1月13日《新闻联播》节目中又播出了湖北省有关部门对舞弊事件展开严厉查处以及教育部关于严肃考风考纪的两条后续报道。及时的反馈增强了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可以说事件性新闻的后续报道是整个新闻事件的延伸,对新闻事实是一种有力验证。
其他文献
从浙江省广播电视报社原总编辑王建人贪污罪和受贿罪案,到中国有色金属报原副社长兼总编辑胡京京挪用巨额公款炒股案,再到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原总裁、总编辑傅贵余受贿、贪污一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高层集体贪污案以及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赵安,再加上未经官方证实的北京某著名报社下属公司偷逃关税案等等?熏媒体人士的犯罪行为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和深思了。    利用大众传媒的特殊赋权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大众传媒--这里
期刊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
期刊
任何记者和媒体要发布和传播新闻,都必须获取一定的新闻资源。获取新闻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一是靠他人提供。其中靠他人提供通常来说是一条主要途径。因为记者只是“专业的信息传播者”,他不可能事事都能够亲身经历;即使是记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有些背景情况和还不明白的地方,仍然需要向他人了解。  综观那些失实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根源于新闻源的虚假。新闻源虚假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概括
期刊
写批评报道容易惹上官司,这谁都知道。可谁能想到,写正面典型,却也当了被告,而且告状的人恰恰就是那个被宣传的典型呢?  光明日报记者叶辉就遇上了这么一件尴尬事。  那是1988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楼落成之日,主管基建的副院长却自动辞职了。得到这个线索,叶辉断定,这里面绝对有新闻!他第一次去采访,接待他的人断然否认此事。医院内部提供线索的那个同志陪同他直接找到了辞职的副院长,原来,副院长正是第
期刊
广播是人类信息传播进入电子时代的标志,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发明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下,中国的广播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铸造了近10年的辉煌历史。然而,随着其他媒体尤其是电视的发展普及,广播在媒体市场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另外,中国成功加入WTO,传媒市场将进一步向外国开放,以默多克、美国时代华纳和维亚康姆为代表的外国传媒集团,将携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以种种方式对
期刊
我们全家在国庆节里来到了可以与天堂媲美的杭州西湖。  坐在红木小船上,我置身于这四面环山、四周为水的、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我的心情无比舒畅,淘气的弟弟用手撩起清澈的湖水,吓得湖里的鱼儿们四处逃窜,弟弟也开心地"咯咯"直乐。  半个小时后船靠岸了,我们来到了有趣的"西湖洞",看到了贪吃的"猪八戒",他正在给高老庄的姑娘写情书,那副憨憨的样子真令人忍俊不禁;在他旁边,还有"老鼠偷油"、"龟兔赛跑"等一些
期刊
近日读重庆商报6月5日《七旬"怪老头"医媒都怕他》一文,颇有感触。记者在这篇短小精练的报道中,通过记者巧遇并发现其新闻,将一个七旬"怪老头"为民服务的热心肠和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的精神刻画得生动逼真,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我以为,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倡导。  其一,记者善于于平凡处发现新闻,可见作者具有较敏锐的新闻眼光。挖掘日常生活之中的"陌生",寻找藏于平凡之后的更深层的真实,既是时代赋予记者的
期刊
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厂宣传科干事李文峰,从1999年底正式涉足新闻写作,至今已在这条路上行走了3年多。虽然时间不长,却使李文峰完成了对新闻写作从无知到熟悉、从陌生到热爱的转变。李文峰从事新闻写作之前,喜欢写些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自视文字功底还不错的他,开始并没有把新闻写作放在眼里。可是他连什么是导语、什么是新闻由头都不知道,分不清消息和通讯有什么区别,刚开始的成绩可想而知。他连着给《河南石油报》
期刊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第二张都市报--《城市早报》于1999年春出版发行,就像一声春雷,平地掀起了中原报战又一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由《大河报》带头掀起并捷足先登"霸主"之位的,而第二个浪潮却使《城市早报》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荣获"亚主"的称号,从而壮大了报业集团的实力。此后由于报纸竞争的现实需要,《城市早报》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鏖战,与老大哥《大河报》合二为一,但该报当年奋勇迎战,历经系列严峻竞争考验威武雄
期刊
媒体应建立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    一、由非典时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说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非典"肆虐期间,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4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认为,尽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是完全必要的,并提出了建立应急机制的一系列原则。5月12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