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患者临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300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率60岁以上低于女性患者,60岁以下高于女性患者,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率为低于单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低血压、头痛、眩晕及其他。结论:通过对抗血压药物使用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合理使用
个体化治疗是20世纪90年代治疗高血压的特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同时患有的疾病和接受的治疗等情况,使治疗个体化,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抗高血压治疗,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控制其他危险因子(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逆转靶器官的损伤,维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等。药物治疗时的剂量个体化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时期,所需药物剂量不同。如可乐定、普萘洛尔、肼屈嗪等药物的治疗量可相差数倍,所以也应根据“疗效最好、不良反应最少”的原则,选择每一患者的最佳剂量[1]。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均经临床评价后采取药物治疗,初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04例;平均年龄(58.7±6.3)岁,平均病程为(12.9±1.3)年。
1.2方法 对30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对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联合用药和单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在300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率60岁以上低于女性患者,60岁以下高于女性患者,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率为低于单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低血压、头痛、眩晕及其他。
3讨论
根据在血压调节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及作用部位,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六大类:交感神经抑制药、Ca2+通道阻断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利尿药、血管舒张剂、其他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重点学习可乐定为代表的中枢性降压药、硝苯地平为代表的Ca2+通道阻断药、卡托普利为代表的ACEI及氯沙坦为代表的AT1阻断药、氢氯噻嗪为代表利尿药、硝普钠为代表的直接舒张血管药以及米诺地尔为代表的钾通道开放剂等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临床实际应用时,要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选择适合的药物;常采用联合用药以及个体化治疗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抗高血压治疗应考虑确切降压、稳定血压和阻断RAS三大要素[2]。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在一天中的血压呈“两峰一谷”的波动,即上午9~11时及下午3~6时最高、次日凌晨2~3时最低。如果在两个血压峰值前的30min给予抗高血压药物,那么就可使药物吸收之后的血浓度高峰值与血压峰值相遇,从而在峰值期内控制血压,提高药物的疗效。对于轻度的高血压患者,晚上入睡前不宜服药;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入睡前也只能口服白天药量的1/3,因为晚间为生理性低血压,服用常规剂量的药物会使患者血压更低[3]。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有肾脏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作用于RAAS的抗高血压药物、钙拮抗药、利尿降压药四大类,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较少单独使用。高血压病是全球的高发性慢性疾病,从最初的无症状期到此后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由于发病人群基数高所以危害甚大[4]。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估计目前全国成人高血压病患者至少有1.8亿。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肾脏损害、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常见病因。高血压病的治疗应最大幅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不断开展,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治疗策略也随之改变。从早期认为血压升高并不需要治疗到如今认识到积极控制血压能尽早临床获益,这一观念的改变都是以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作为依据的。早年的研究都是活性降压药物与安慰剂进行对比,这种方法使人们认识到应当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如今的试验都是不同降压活性药物进行“头对头”对比,以期确定最佳降压药物种类、最佳降压药物组合,并获得高血压治疗的新理念[5]。约75%的脑溢血(出血性卒中)患者是在血压最高的时间内发病的,而脑血栓(缺血性卒中)常常发生在凌晨。因此临床上常把这“两峰一谷”时间称做高血压病人的危险期,即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凌晨。因此高血压的习惯给药方法“早中晚”三次服药应该改变,而应在上午9~11时及下午3~6时给药,一日一次的抗高血压控释制剂也应在早晨7时给药最好。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抗血压药物使用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潘俊龙.高血压常见药物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4,05:185-187.
[2]韩金枝.2013年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08:942-944.
[3]苏蕾.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分析及不良反应预防策略[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4:14-16.
[4]王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03:356-357.
[5]王兰.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意义[J].吉林医学,2014,18:3959.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合理使用
个体化治疗是20世纪90年代治疗高血压的特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同时患有的疾病和接受的治疗等情况,使治疗个体化,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抗高血压治疗,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控制其他危险因子(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逆转靶器官的损伤,维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等。药物治疗时的剂量个体化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时期,所需药物剂量不同。如可乐定、普萘洛尔、肼屈嗪等药物的治疗量可相差数倍,所以也应根据“疗效最好、不良反应最少”的原则,选择每一患者的最佳剂量[1]。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均经临床评价后采取药物治疗,初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04例;平均年龄(58.7±6.3)岁,平均病程为(12.9±1.3)年。
1.2方法 对30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对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联合用药和单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在300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率60岁以上低于女性患者,60岁以下高于女性患者,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率为低于单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低血压、头痛、眩晕及其他。
3讨论
根据在血压调节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及作用部位,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六大类:交感神经抑制药、Ca2+通道阻断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利尿药、血管舒张剂、其他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重点学习可乐定为代表的中枢性降压药、硝苯地平为代表的Ca2+通道阻断药、卡托普利为代表的ACEI及氯沙坦为代表的AT1阻断药、氢氯噻嗪为代表利尿药、硝普钠为代表的直接舒张血管药以及米诺地尔为代表的钾通道开放剂等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临床实际应用时,要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选择适合的药物;常采用联合用药以及个体化治疗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抗高血压治疗应考虑确切降压、稳定血压和阻断RAS三大要素[2]。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在一天中的血压呈“两峰一谷”的波动,即上午9~11时及下午3~6时最高、次日凌晨2~3时最低。如果在两个血压峰值前的30min给予抗高血压药物,那么就可使药物吸收之后的血浓度高峰值与血压峰值相遇,从而在峰值期内控制血压,提高药物的疗效。对于轻度的高血压患者,晚上入睡前不宜服药;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入睡前也只能口服白天药量的1/3,因为晚间为生理性低血压,服用常规剂量的药物会使患者血压更低[3]。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有肾脏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作用于RAAS的抗高血压药物、钙拮抗药、利尿降压药四大类,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较少单独使用。高血压病是全球的高发性慢性疾病,从最初的无症状期到此后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由于发病人群基数高所以危害甚大[4]。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估计目前全国成人高血压病患者至少有1.8亿。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肾脏损害、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常见病因。高血压病的治疗应最大幅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不断开展,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治疗策略也随之改变。从早期认为血压升高并不需要治疗到如今认识到积极控制血压能尽早临床获益,这一观念的改变都是以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作为依据的。早年的研究都是活性降压药物与安慰剂进行对比,这种方法使人们认识到应当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如今的试验都是不同降压活性药物进行“头对头”对比,以期确定最佳降压药物种类、最佳降压药物组合,并获得高血压治疗的新理念[5]。约75%的脑溢血(出血性卒中)患者是在血压最高的时间内发病的,而脑血栓(缺血性卒中)常常发生在凌晨。因此临床上常把这“两峰一谷”时间称做高血压病人的危险期,即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卒中多发生于凌晨。因此高血压的习惯给药方法“早中晚”三次服药应该改变,而应在上午9~11时及下午3~6时给药,一日一次的抗高血压控释制剂也应在早晨7时给药最好。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抗血压药物使用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潘俊龙.高血压常见药物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4,05:185-187.
[2]韩金枝.2013年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08:942-944.
[3]苏蕾.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分析及不良反应预防策略[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4:14-16.
[4]王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03:356-357.
[5]王兰.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意义[J].吉林医学,2014,18: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