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严重创伤骨折患者85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内固定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恢复时间、死亡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恢复时间均较短,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死亡率较低,组间差异经卡方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修复中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可降低内固定手术难度,促进各症状消失,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创伤骨科修复;应用效果
损伤控制性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理念,在严重损伤发生的早期进行控制性治疗,待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实施进一步治疗措施。严重骨折创伤患者多合并胸腹部外伤、脑外伤等复合伤,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等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反应,因此在早期迅速控制损伤十分重要,损伤控制性治疗目前在创伤骨科修复治疗过程中应用较广泛[1]。本文探讨了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严重创伤骨折患者85例纳入本研究,年龄20岁~69岁,平均年龄(42.54±10.68)岁;体重48kg~85kg,平均体重(62.43±11.24)kg;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2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交通事故伤50例、打架斗殴伤10例;其中骨盆骨折15例、股骨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8例,多发性骨折32例。
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经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发生骨折,入院时已发生休克16例、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12例、血气胸6例、颅脑损伤5例、肝脾破裂2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42例,实验组患者4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体重、性别、受伤原因、骨折部位、合并创伤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部位、切口长度,同时积极治疗合并创伤[2]。
实验组患者行一期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固定前彻底清创,闭合性骨折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初步复位。四肢骨折者采用单边或组合式外支架固定,骨盆骨折者采用半环形外支架固定。合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者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休克、呼吸骤停、心搏骤停者及时进行抗休克、心肺复苏。合并血气胸、胸腹腔脏器损伤者行胸腔闭式引流。严重颅脑外伤者行开颅减压术治疗。肝脾破裂者采取一期修补或切除术治疗[3]。一期急救完成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液体复苏、机械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和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4]。当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稳定时再进行二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恢复时间均较短,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恢复时间比较(`x±s)
组别
内固定手术时间(min)
骨折愈合时间(d)
乳酸清除时间(h)
凝血恢复时间(h)
对照组(n=42)
115.54±21.35
93.21±7.75
22.12±5.46
35.64±7.14
实验组(n=43)
80.26±12.62*
75.85±5.21*
11.65±3.15*
15.78±3.56*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
2.2死亡率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死亡率较低,组间差异经卡方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死亡率比较[例数(%)]
组别
死亡率
对照组(n=42)
5(11.90)
实验组(n=43)
0(0.00)*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严重骨折合并创伤后机体发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大量出血、液体复苏、体腔暴露等均可导致热量丢失,抑制凝血激活途径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持续低灌注状态下细胞产生乏氧代谢,导致体内乳酸大量堆积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对此类患者的救治应以提高生存率和远期疗效为基本原则。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的一期治疗应首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积极治疗致命性损伤,减少失血,确保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稳定,对骨折等非致命性创伤进行临时的简便、有效的固定处理。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再进行二期手术治疗骨折[5]。
进行外固定治疗前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严重、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法复杂、手术时间长、麻醉风险高,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治疗。此时选择损伤小、操作时间短的临时外固定,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效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皮肤坏死、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风险。外固定效果牢固,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软组织破坏少、一般不会影响早期骨痂形成[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伤骨科修复中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可降低内固定手术难度,促进各症状消失,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陈爱宝,龚琦,曾国庆.骨科损伤控制结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重症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4):388~389.
[2]叶志鹏,褚言琛.外固定架在损伤控制骨科策略中应用价值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0(4):373~376.
[3]鲁海江,镇万新.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6):4874~4877.
[4]蒋苏漳.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01~502.
[5]黄劲东,陈伟强,卜波,等.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11):1077~1079.
[6]沈燕国,方伟敏,倪明,等.外固定支架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损伤控制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0):881~884.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创伤骨科修复;应用效果
损伤控制性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理念,在严重损伤发生的早期进行控制性治疗,待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实施进一步治疗措施。严重骨折创伤患者多合并胸腹部外伤、脑外伤等复合伤,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等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反应,因此在早期迅速控制损伤十分重要,损伤控制性治疗目前在创伤骨科修复治疗过程中应用较广泛[1]。本文探讨了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严重创伤骨折患者85例纳入本研究,年龄20岁~69岁,平均年龄(42.54±10.68)岁;体重48kg~85kg,平均体重(62.43±11.24)kg;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2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交通事故伤50例、打架斗殴伤10例;其中骨盆骨折15例、股骨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8例,多发性骨折32例。
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经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发生骨折,入院时已发生休克16例、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12例、血气胸6例、颅脑损伤5例、肝脾破裂2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42例,实验组患者4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体重、性别、受伤原因、骨折部位、合并创伤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部位、切口长度,同时积极治疗合并创伤[2]。
实验组患者行一期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固定前彻底清创,闭合性骨折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初步复位。四肢骨折者采用单边或组合式外支架固定,骨盆骨折者采用半环形外支架固定。合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者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休克、呼吸骤停、心搏骤停者及时进行抗休克、心肺复苏。合并血气胸、胸腹腔脏器损伤者行胸腔闭式引流。严重颅脑外伤者行开颅减压术治疗。肝脾破裂者采取一期修补或切除术治疗[3]。一期急救完成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液体复苏、机械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和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4]。当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稳定时再进行二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患者内固定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恢复时间均较短,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恢复时间比较(`x±s)
组别
内固定手术时间(min)
骨折愈合时间(d)
乳酸清除时间(h)
凝血恢复时间(h)
对照组(n=42)
115.54±21.35
93.21±7.75
22.12±5.46
35.64±7.14
实验组(n=43)
80.26±12.62*
75.85±5.21*
11.65±3.15*
15.78±3.56*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
2.2死亡率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死亡率较低,组间差异经卡方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死亡率比较[例数(%)]
组别
死亡率
对照组(n=42)
5(11.90)
实验组(n=43)
0(0.00)*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严重骨折合并创伤后机体发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大量出血、液体复苏、体腔暴露等均可导致热量丢失,抑制凝血激活途径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持续低灌注状态下细胞产生乏氧代谢,导致体内乳酸大量堆积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对此类患者的救治应以提高生存率和远期疗效为基本原则。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的一期治疗应首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积极治疗致命性损伤,减少失血,确保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稳定,对骨折等非致命性创伤进行临时的简便、有效的固定处理。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再进行二期手术治疗骨折[5]。
进行外固定治疗前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严重、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法复杂、手术时间长、麻醉风险高,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治疗。此时选择损伤小、操作时间短的临时外固定,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效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皮肤坏死、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风险。外固定效果牢固,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软组织破坏少、一般不会影响早期骨痂形成[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伤骨科修复中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可降低内固定手术难度,促进各症状消失,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陈爱宝,龚琦,曾国庆.骨科损伤控制结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重症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4):388~389.
[2]叶志鹏,褚言琛.外固定架在损伤控制骨科策略中应用价值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0(4):373~376.
[3]鲁海江,镇万新.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6):4874~4877.
[4]蒋苏漳.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01~502.
[5]黄劲东,陈伟强,卜波,等.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11):1077~1079.
[6]沈燕国,方伟敏,倪明,等.外固定支架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损伤控制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0):88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