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想象能力 促进创新思维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09553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能为全面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都起着积极的意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是根据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人正是依靠想象才能了解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有许多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去训练、去培养、去发展,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联系实际,增强想象储备
  想象力不会自然产生,它与人的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想象总是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的,人们可以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构成这些形象的感知材料归根结底总是来源于客观事实。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记忆表象——感知材料,“想象”将成为无米之炊。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通过观察、实验,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自然界的各种知识和观察到的自然想象,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表象,用以增加想象储备。
  二、创设情景,激发想象兴趣
  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材料的积累,只不过是给想象提供了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愿意利用这些原始素材去展开想象,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我们结合要研究的问题,应用生动形象的导语、恰如其分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引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意志的陶冶溶成一个整体,做到认知活动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材料辅助,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我们运用材料辅助教学,能加快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这里的材料辅助指的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探究材料的巧妙运用,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现在每堂科学课都能运用多媒体课件(PPT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执教《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为了解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特点的难题(书本上介绍的实验成功率很低),我制作了一个教具:在矿泉水瓶盖上钻个洞,用一根橡胶管把里面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导出,深入到有点燃蜡烛火焰的烧杯中,会看到蜡烛火焰慢慢的熄灭了,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火焰会慢慢熄灭?如果这种气体比空气轻的话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想象、分析,让学生理解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
  四、巧设问题,领略想象乐趣
  在科学课教学中,巧设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联想、猜测,以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所谓“巧”,就是问题要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1.要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拓思路。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时,“空
  气是无处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证实它占据空间呢?”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思考:“看水中的气泡”、“听气球漏气的声音”、“做纸压杯底,杯口朝下压入水中的实验”、“比较瘪的气球和鼓的气球的
  重量”等,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能抓住关键、深化认识。在《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中,让学生手握一根筷子,用力将它压弯、折断,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这根筷子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想象,使学生明白:地震的形成是地壳的变动造成的,深化了学生对地震的认识。
  3.能针对疑难,使学生尝到析疑的乐趣。科学课教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应当是教材中提到的,但又没有进行详细解释,学生能用储备的感知材料去回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不仅领略了成功的乐趣,也训练、发展了想象能力。
  4.可以以虚求实,多方想象。为了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丰富想象,
  有的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直接回答,但可以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有所想象、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如“如果物体之间没有摩擦力会是怎样的现象?”、“怎样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呢?”等。
  五、实践体验,拓展想象空间
  好奇好动是学生的天性,针对这一天性,我们采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动手试一试,这样经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为知识的感知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促进了他们想象力的发展。
  1.实验体验法。实验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观察机会,提供并积累用于想象的素材;反之,要解决(或验证)某个问题(或假设),就要动用记忆表象,凭借想象去设计实验,可见,实验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他们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手试一试,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触发灵感。
  另外,在实验中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创造性想象正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供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制作体验法。想象力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因此它与创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同样,创造也会促进想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特别喜欢动手,为他们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不仅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活跃
  和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发展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总而言之,想象能力也像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样,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我们应当遵循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培养、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一、理想境界:人的天性渴望与音乐交流  《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说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说明在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对音乐的教化力量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小学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审美情趣、道德修养、 高雅情操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同时,人在天性里对音乐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与渴望。从最早洪荒时代,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知道
在开展小学科学创新比赛活动中,不仅使学生获得比赛成绩,为个人和学校获得荣誉,也不仅是为学生获得一些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创新人格的培养,这是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最容易忽视的重要元素。本人在此项活动中非常注重对小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不仅要收获科学知识,更重要收获创新人格的素养。  小学科学创新比赛活动,是在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科学探究启蒙教育的重要活动,旨在激发
摘要: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在火电机组中电袋复合式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排放效果。同时实现电袋除尘器袋区滤袋的在线更换是保证机组运行经济性和除尘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某新建火电机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一种新型锅炉烟道除尘系统,实现了电袋除尘器在线更换滤袋的目标。  关键词:火电厂;电袋除尘器;锅炉烟道;滤袋;在线更换;环保  1.背景  目前,全国半数以上的发电厂仍是采用煤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触发学生思维,更可调节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功能。因此提问语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问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快到了,这是个人人昂首期盼,个个满怀希望的日子。在这个天天忙碌的时代,节日就像旅途中的驿站、生活中的港湾一样深受人们的欢迎。  “节”是什么?按古人的本意,节是指竹子的竹节,不但意含节节高升,更是一种有止有行,有聚有散,有快有慢的自然哲学。生活中,节日又是走亲访友,家庭团聚,休闲娱乐的好日子。一个“节”字,含意优雅而深远。  但今天,农耕时代已变成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红尘滚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与实践提出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它是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主要通过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设计出可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Do a survey”这一板块是教材中常见的活动板块。它的意图主
四十多岁的唐女士腹痛了几个月,先后看了几家医院,最后经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会诊,确诊为卵巢癌转移淋巴癌晚期!医生表情无奈地对她丈夫如实交代:即使做了切除手术,病人的时间也很有限了。这个消息对她的家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但我想到的是这个悲剧的另一幕。  据我所知,唐女士的丈夫事业有成,唐女士自己更是贤淑爱家,孩子已长大出国求学,唐女士便一心一意照顾老公的生活起居,而且到了体贴入微的境界。但她却从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