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触发学生思维,更可调节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功能。因此提问语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问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问题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存疑处
数学课堂是充满疑问的课堂,每一节数学课,都必然与问题相伴。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存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才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在他们的问题解决之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精心设计问题,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掀起学习的高潮:(大屏幕展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不断闪烁,沿圆周一圈。)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生: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思考一下,圆的周长展开后,是怎样的?生:是一条线段。师:我们怎样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师:大家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认真思考一下,你怎样就能测量出圆的周长了?生:我让圆滚动来测量它的周长。师:好的,但是如果要我们测量的是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你还能让水池也滚动吗?(学生大笑起来,异口同声的说不能)师:那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生:我用用绳子绕这个圆一周,然后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能知道圆的周长了。师:很好,但是用这些方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教师演示:用两根长度不同的绳轻轻甩动,学生观察,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师: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关系吗?下面大家动手测量,得出结论。生:圆的周长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通过这样的提问,层层设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掀起高潮,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在这样的层层递进中,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唤起学生的回忆和联想,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二、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探究学生的兴趣。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启发功能
1、要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人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增强或减弱的效能。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激发起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从内容看,大多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2、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混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要能引发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等等。教师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4、要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开放性问题,其答案是多维的。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侧面、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所设计的理论是多方面的的,它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巧妙联系,并进行加工创造,灵活应用。这样的问题设计方可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语,只有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才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提问的时候,只有辅以教师的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这样,才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浦小学 江苏】
一、问题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存疑处
数学课堂是充满疑问的课堂,每一节数学课,都必然与问题相伴。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存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才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在他们的问题解决之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精心设计问题,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掀起学习的高潮:(大屏幕展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不断闪烁,沿圆周一圈。)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生: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思考一下,圆的周长展开后,是怎样的?生:是一条线段。师:我们怎样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师:大家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认真思考一下,你怎样就能测量出圆的周长了?生:我让圆滚动来测量它的周长。师:好的,但是如果要我们测量的是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你还能让水池也滚动吗?(学生大笑起来,异口同声的说不能)师:那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生:我用用绳子绕这个圆一周,然后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能知道圆的周长了。师:很好,但是用这些方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教师演示:用两根长度不同的绳轻轻甩动,学生观察,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师: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关系吗?下面大家动手测量,得出结论。生:圆的周长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通过这样的提问,层层设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掀起高潮,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在这样的层层递进中,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唤起学生的回忆和联想,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二、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探究学生的兴趣。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启发功能
1、要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人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增强或减弱的效能。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激发起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从内容看,大多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2、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混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要能引发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等等。教师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4、要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开放性问题,其答案是多维的。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侧面、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所设计的理论是多方面的的,它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巧妙联系,并进行加工创造,灵活应用。这样的问题设计方可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语,只有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才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提问的时候,只有辅以教师的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这样,才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浦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