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在新一轮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较突出的问题正是在校企合作方面。究其原因,是校企之间缺少深度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校企合作的认识高度不一致
校企双方对合作中各自的利益,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多数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
2.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
国家已经出台了鼓励校企合作,特别是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具体政策,但企业方的政策反馈仍然是没有得到兑现。参与企业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同时,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也有较高的期望,而现实情况存在明显差距。
3.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亟待提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任何一方的实力太弱,就使双方的平等地位失衡,合作也就难以为继。实际中表现为,好的学校合作企业门庭若市,好的企业合作学校也是趋之若鹜,反之就会门可罗雀。仅靠关系,没有办学基本实力,再好的政策也引不来合作伙伴。
4.落实校企合作缺乏有力措施,形不成有效机制
落实国务院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以形成促进发展、保障发展并逐步制度化的机制。根据现有调查结果看,离此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两个方面。在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在管理层面,一些地方有重复国务院精神的原则要求,却没有衔接操作层的具体措施制度,缺乏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学校的支持政策,政策效果不明显。
二、深化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机制
企业与职业学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取决于合作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效益。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依赖于职业学校的主动性,而企业对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则是他们能否从合作中受益。一般而言,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合作迟早会被企业拒绝。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2.建立资源共享的参与机制
建立参与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成立由职业学校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专家委员会,由專家委员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兼职。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训指导教师支付一定的报酬,通过有关的企业员工调人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四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
3.建立规范有序的约束机制
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
4.建立心系企业的情感机制
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双方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学院领导、系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交朋友,及时掌握企业用人需求。二要重视与合作单位的交往。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校企合作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校企合作中企业相关人员的劳动,关心其疾苦,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一旦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容易落到了实处。
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1.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企业深度对接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要以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和职业岗位对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培养职业能力、就业能力为主线,加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实施任务和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要渗透现代产业体系中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和核心技能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具备一定的前沿性,以符合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要求。
2.教学过程与企业深度对接
“做中学、做中教”,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几个阶段,要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训练才得以形成: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技能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进行培养
3.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深度对接
只有高技能人才,才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为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职业学校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每年选送一批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4.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建设与企业深度对接
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行为。根据学生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建设实训基地,学校能从现代产业体系角度出发,关注行业企业培训及典型工程应用,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交流,积极地将各行业企业培训考核方式、方法引入到职业学校实训教学中,有利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技能型人才培训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得到高水平的实训,从而缩短上岗培训时间,切实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显泽.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2]马永祥.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文史资料,2007,(8).
[3]于长东,韩晓伟,孙舟.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4]夏洁露,金小平.关于保障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5]李芸.职教集团构想刍议[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一、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校企合作的认识高度不一致
校企双方对合作中各自的利益,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多数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
2.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
国家已经出台了鼓励校企合作,特别是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具体政策,但企业方的政策反馈仍然是没有得到兑现。参与企业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同时,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也有较高的期望,而现实情况存在明显差距。
3.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亟待提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任何一方的实力太弱,就使双方的平等地位失衡,合作也就难以为继。实际中表现为,好的学校合作企业门庭若市,好的企业合作学校也是趋之若鹜,反之就会门可罗雀。仅靠关系,没有办学基本实力,再好的政策也引不来合作伙伴。
4.落实校企合作缺乏有力措施,形不成有效机制
落实国务院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以形成促进发展、保障发展并逐步制度化的机制。根据现有调查结果看,离此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两个方面。在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在管理层面,一些地方有重复国务院精神的原则要求,却没有衔接操作层的具体措施制度,缺乏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学校的支持政策,政策效果不明显。
二、深化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机制
企业与职业学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取决于合作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效益。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依赖于职业学校的主动性,而企业对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则是他们能否从合作中受益。一般而言,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合作迟早会被企业拒绝。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2.建立资源共享的参与机制
建立参与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成立由职业学校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专家委员会,由專家委员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兼职。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训指导教师支付一定的报酬,通过有关的企业员工调人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四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
3.建立规范有序的约束机制
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
4.建立心系企业的情感机制
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双方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学院领导、系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交朋友,及时掌握企业用人需求。二要重视与合作单位的交往。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校企合作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校企合作中企业相关人员的劳动,关心其疾苦,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一旦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容易落到了实处。
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1.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企业深度对接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要以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和职业岗位对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培养职业能力、就业能力为主线,加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实施任务和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要渗透现代产业体系中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和核心技能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具备一定的前沿性,以符合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要求。
2.教学过程与企业深度对接
“做中学、做中教”,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几个阶段,要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训练才得以形成: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技能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进行培养
3.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深度对接
只有高技能人才,才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为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职业学校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每年选送一批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4.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建设与企业深度对接
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行为。根据学生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建设实训基地,学校能从现代产业体系角度出发,关注行业企业培训及典型工程应用,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交流,积极地将各行业企业培训考核方式、方法引入到职业学校实训教学中,有利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技能型人才培训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得到高水平的实训,从而缩短上岗培训时间,切实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显泽.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2]马永祥.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文史资料,2007,(8).
[3]于长东,韩晓伟,孙舟.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4]夏洁露,金小平.关于保障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5]李芸.职教集团构想刍议[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