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振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乃至独立的风格。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习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要交给他们什么。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关于课堂宽松和谐气氛的营造有很多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可以借鉴,比如徐州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当有的学生直呼其名时,于老师一声“到”,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稚气未脱的孩童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后面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第二,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仅词语画出了20多个,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有些词语根本就是无关紧要,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也遗忘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习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1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也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练语感。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粗心,学生读错了字不纠正,写错了字没有发现等等。而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就是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较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很多时候,我们观摩语文课,不禁为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所折服,对此有人认为这是落伍的表现,但也有人执著地坚持: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魅力展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有的老师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老师偏偏没有从时代背景出发,而是从标题入手,重点体会景色描摹,通过反复朗读、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的。
第二,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我们怎么能够指责老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呢?
第三,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播,促进课堂教学的新的亮点的生成。我们当然不是说老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只有记笔记听讲的份。但是如果老师腹中空空,怎么奢望学生才华横溢?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功夫练习朗诵,范读课文酣畅淋漓,令人倾倒;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结束都留下一张精美的板书,令学生久久难以忘怀;有的教师对写作颇有心得,经常在报刊发表作品,讲解作文之道忘乎所以,这样的老师的学生怎么会视作文为畏途?当然,教师不能够以教代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代替或者包办学生的学习,不能因为自己读得好而舍不得给学生读的时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只要耐心把握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完成的尺度问题。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怎样上好属于自己的语文课?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思考的问题。让我们远离功利,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改之路吧!
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关于课堂宽松和谐气氛的营造有很多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可以借鉴,比如徐州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当有的学生直呼其名时,于老师一声“到”,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稚气未脱的孩童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后面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第二,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仅词语画出了20多个,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有些词语根本就是无关紧要,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也遗忘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习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1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也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练语感。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粗心,学生读错了字不纠正,写错了字没有发现等等。而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就是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较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很多时候,我们观摩语文课,不禁为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所折服,对此有人认为这是落伍的表现,但也有人执著地坚持: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魅力展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有的老师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老师偏偏没有从时代背景出发,而是从标题入手,重点体会景色描摹,通过反复朗读、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的。
第二,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我们怎么能够指责老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呢?
第三,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播,促进课堂教学的新的亮点的生成。我们当然不是说老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只有记笔记听讲的份。但是如果老师腹中空空,怎么奢望学生才华横溢?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功夫练习朗诵,范读课文酣畅淋漓,令人倾倒;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结束都留下一张精美的板书,令学生久久难以忘怀;有的教师对写作颇有心得,经常在报刊发表作品,讲解作文之道忘乎所以,这样的老师的学生怎么会视作文为畏途?当然,教师不能够以教代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代替或者包办学生的学习,不能因为自己读得好而舍不得给学生读的时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只要耐心把握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完成的尺度问题。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怎样上好属于自己的语文课?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思考的问题。让我们远离功利,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改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