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文章在解读德、孝、礼、谦等文字中,展现孝悌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展现古代礼仪的美好和儒家贵和的思想,展现古人谦卑包容、诚信自省的美德,体现古人的道德追求,倡导在教育教学中,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地借助繁体字来解读文字的内涵,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寓于形象有趣的文字教学中,通过说文解字普及传统文化,构建深厚扎实的德育基础,把“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植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在生活中践行、弘扬。
关键词:汉字;德育;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它奠基了深厚纯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古代科学,尤其是儒家经典的敬天重德之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千年不衰的文明礼仪和社会道德秩序。汉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诠释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着中华传统美德,包含了很多的德育启示,是有灵魂的文化。它从人生的各个方面启迪着人们的善念良知。这里我们将从“德、孝、礼”等字来探析古人的道德追求。
“德”是古人精神境界的标高,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是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
“德”字由“十、目、一、心、彳”组成。“彳”是小步慢走的意思(chi斥),表示十方世界的眼睛都在一起看着一个人的心念和行为。从“德”造字法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道德的要求不仅看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更要看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一个人外表冠冕堂皇,而内心淫思邪念、龌龊丑陋,古德认为这是伪善,将倍受惩罚,正所谓显善福消损,隐恶罪孽深。只有精诚表里,善念善行,才是真正的好人。
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标准,以孝养德,慎独自省,精诚守信,谦恭礼让,以和为贵。并将这些道德追求隐喻在“孝、改、信、谦、礼、斗、和”等文字之中。
“孝”,象形字写作①,是子承父形,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小孩在侍奉一位老人。百善孝为先,古圣先贤以孝为安身立命之本,无论是孝感动天的虞舜,衣不解带的汉文帝,还是扇枕温衾的黄九龄,卧冰求鲤的王祥,二十四孝的故事感天动地,是世人学习的典范。
“孝”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古代帝王以孝治天下,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精神,讲究内孝外恭,推己及人。天子之孝就是仁爱天下百姓;士大夫之孝就是恪尽职守,忠顺君王;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孝道就是躬耕节用,赡养父母,同时还要修身养德,立名耀祖。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个孝字包含了多么博大的内涵。
“改”是手执木棍鞭打自己,也就是有了错误、矛盾要省察自己,反求诸己,以达到日三省乎己而智明行无过的境界。《事林广记》中说:“人间私语,天听如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古人以此来约束自己,慎独自省,修身自律,像这样克己内省,纯净心意、摒弃恶念的故事比比皆是。宋朝的赵康靖仿效佛家修心净意的做法,用往瓶里投放黑豆、白豆的方法来检视自己的善念恶念。他每天观心自省,若心起一善念,就往瓶里投入一白豆,若起一恶念,便投放一黑豆。起初瓶里的黑豆很多,他就思过反省,摈弃恶念。渐渐的白豆越来越多,心念越来越纯净。久而久之,他已达到了心无杂念,自然纯净的境界,便连瓶子和豆子都弃之不用了。
“礼”古字写作禮,从示,从豊。豊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用于事神。 示是会意字,上面的“二”是古“上”字,下面的“小”字本是三竖,代表日月星。从造字法来看,“禮”的内涵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引申到日常生活,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左传》说,“夫禮,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甲骨文中“人”字是仿照一会,让这个同学来解释赤道为个人拱手作揖的形象。意即作为一个人就应持节守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古人通过种种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传统习俗中,小自人们日常生活、个人的言谈举止,再到家庭祭祀先祖,大到国家的封禅祭祀,处处都要按礼行事。我们一直认为是繁文缛节、束缚人性的所谓封建礼教,其实有许多非常美好的内涵。如古代的拜祭先祖仪式就是对子孙后代很好的道德教育。一跪一拜中,包蕴着敬天祭神,约束自律;承传家风,弘扬祖德;惩戒子孙,以彰善德;光大祖业,激励后人等深刻的思想教育。另外还有启示人生角色责任的弱冠礼和及笄礼,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祝福的婚俗礼仪。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字深藏玄机,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贯穿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传承着道家的返璞归真、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佛家的慈悲情怀,传承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地借助繁体字来解读文字的内涵,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寓于形象有趣的文字教学中,通过说文解字普及传统文化,构建深厚扎实的德育基础,把“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植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在生活中践行、弘扬。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出版 2004-2-1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1988年;
[3]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12月第二版
[4]高明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黄德宽 《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01
[6]张通海 探索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 《安徽史学》 2012年06期
[7]胡沛喆 浅谈传统文字学对汉语教师的重要性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梁燕 喜瑞祥美:传统汉字装饰的审美取向 《设计艺术研究》 2011年02期
[9]张璇 秦瑞 浅论汉字的联想特性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10期
[10]王晓东 邓卫新 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教学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年06期
关键词:汉字;德育;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它奠基了深厚纯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古代科学,尤其是儒家经典的敬天重德之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千年不衰的文明礼仪和社会道德秩序。汉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诠释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着中华传统美德,包含了很多的德育启示,是有灵魂的文化。它从人生的各个方面启迪着人们的善念良知。这里我们将从“德、孝、礼”等字来探析古人的道德追求。
“德”是古人精神境界的标高,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是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
“德”字由“十、目、一、心、彳”组成。“彳”是小步慢走的意思(chi斥),表示十方世界的眼睛都在一起看着一个人的心念和行为。从“德”造字法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道德的要求不仅看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更要看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一个人外表冠冕堂皇,而内心淫思邪念、龌龊丑陋,古德认为这是伪善,将倍受惩罚,正所谓显善福消损,隐恶罪孽深。只有精诚表里,善念善行,才是真正的好人。
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标准,以孝养德,慎独自省,精诚守信,谦恭礼让,以和为贵。并将这些道德追求隐喻在“孝、改、信、谦、礼、斗、和”等文字之中。
“孝”,象形字写作①,是子承父形,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小孩在侍奉一位老人。百善孝为先,古圣先贤以孝为安身立命之本,无论是孝感动天的虞舜,衣不解带的汉文帝,还是扇枕温衾的黄九龄,卧冰求鲤的王祥,二十四孝的故事感天动地,是世人学习的典范。
“孝”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古代帝王以孝治天下,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精神,讲究内孝外恭,推己及人。天子之孝就是仁爱天下百姓;士大夫之孝就是恪尽职守,忠顺君王;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孝道就是躬耕节用,赡养父母,同时还要修身养德,立名耀祖。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个孝字包含了多么博大的内涵。
“改”是手执木棍鞭打自己,也就是有了错误、矛盾要省察自己,反求诸己,以达到日三省乎己而智明行无过的境界。《事林广记》中说:“人间私语,天听如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古人以此来约束自己,慎独自省,修身自律,像这样克己内省,纯净心意、摒弃恶念的故事比比皆是。宋朝的赵康靖仿效佛家修心净意的做法,用往瓶里投放黑豆、白豆的方法来检视自己的善念恶念。他每天观心自省,若心起一善念,就往瓶里投入一白豆,若起一恶念,便投放一黑豆。起初瓶里的黑豆很多,他就思过反省,摈弃恶念。渐渐的白豆越来越多,心念越来越纯净。久而久之,他已达到了心无杂念,自然纯净的境界,便连瓶子和豆子都弃之不用了。
“礼”古字写作禮,从示,从豊。豊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用于事神。 示是会意字,上面的“二”是古“上”字,下面的“小”字本是三竖,代表日月星。从造字法来看,“禮”的内涵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引申到日常生活,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左传》说,“夫禮,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甲骨文中“人”字是仿照一会,让这个同学来解释赤道为个人拱手作揖的形象。意即作为一个人就应持节守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古人通过种种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传统习俗中,小自人们日常生活、个人的言谈举止,再到家庭祭祀先祖,大到国家的封禅祭祀,处处都要按礼行事。我们一直认为是繁文缛节、束缚人性的所谓封建礼教,其实有许多非常美好的内涵。如古代的拜祭先祖仪式就是对子孙后代很好的道德教育。一跪一拜中,包蕴着敬天祭神,约束自律;承传家风,弘扬祖德;惩戒子孙,以彰善德;光大祖业,激励后人等深刻的思想教育。另外还有启示人生角色责任的弱冠礼和及笄礼,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祝福的婚俗礼仪。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字深藏玄机,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贯穿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传承着道家的返璞归真、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佛家的慈悲情怀,传承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地借助繁体字来解读文字的内涵,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寓于形象有趣的文字教学中,通过说文解字普及传统文化,构建深厚扎实的德育基础,把“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植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在生活中践行、弘扬。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出版 2004-2-1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1988年;
[3]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1980年12月第二版
[4]高明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黄德宽 《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01
[6]张通海 探索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 《安徽史学》 2012年06期
[7]胡沛喆 浅谈传统文字学对汉语教师的重要性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梁燕 喜瑞祥美:传统汉字装饰的审美取向 《设计艺术研究》 2011年02期
[9]张璇 秦瑞 浅论汉字的联想特性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10期
[10]王晓东 邓卫新 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教学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