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是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提出了五个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进而从专业课程构成和课程设置的主要逻辑两个方面论证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的设置,最后给出了专业课程的时间衔接答案。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业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
随着大众教育理念的持续推进,各种类型的院校相继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逐渐增加,一方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经贸人才,另一方面,批量化培养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大学就业蓝皮书》的报告,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就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时培养的人才的工作能力离社会要求 62%的水平尚有差距。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比较大的不协调,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1、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定位应用,专业定位应该围绕学校定位,基于学校发展底蕴,糅合学校其它特色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有计划、持续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三种发展方向:一种侧重理论研究方向;另一种侧重实务操作;第三种是侧重商务管理。三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师资、生源的要求不一样。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而言基于历史和现实,侧重实务操作方向来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基于进出口流程设置专业课程。进口、出口可以看成一个项目。要做好一个项目,需要全面掌握完成项目的知识与技能。如开设《外贸函电》、《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代与船务》、《国际结算》、《国际会展》、《国际招标与投标》。
3、基于专业素养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专业素养。一是专业基础理论素养。要求系统掌握基础类经济与贸易理论,并且能运用标准计量经济学方法、商务统计方法、会计方法对贸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专业知识素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及中文进行阅读、撰写外贸商务函电,熟悉进出口基本流程。2.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外贸行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销、报关、报检、单证、跟单等业务工作。
4、基于就业导向设置专业课程。市场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决定专业课程设置。行业需求变化,课程设置变化应能跟上市场的变化。
5、基于课程综合设置专业课程。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经贸的现实背景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面临国家人才培养通识课程的加强,专业课程课时的压缩的环境,因而需要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整合并融合最新知识。例如可以开设《国际商务环境》去替代《世界经济概论》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课程。
二、专业课程设置层次与内容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化积淀,一般而言可把专业课程分成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程。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构成。《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商品学》、《管理学》、《物流学》、《电子商务》、《风险管理与保险》。?课程设置的主要逻辑。首先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主要体现数学思维、计算机能力、商务英语水平。其次,体现风险、金融、财税、经济思想在贸易专业的综合性。第三,体现教育部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
2、专业必修课。
豍专业必修课构成。《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外贸英语函电》、《报关与报检》、《国际招标与投标》、《国际会展》、《货代与船务》。豎课程设置的主要逻辑。首先课程设置体现应用型院校应用型的学校定位目标。其次,是基于贸易流程知识体系的要求,第三,考虑就业的具体性。如《报关与报检》对应就业岗位报关员与报检员等。《国际招投标》主要体现政府国际采购的新发展。
3、专业选修课。
豍专业选修课构成。《国际结算》、《国际商务环境》、《财务管理》、《贸易经济学》、《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第二外国语》、《机械制图》、《国际会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专题》、《国际商务谈判》、《投资学》、《国际商务谈判》、《WTO规则》、《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机电产品学》、《纺织产品学》、《公共关系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创业学》、《国际经贸报刊杂志选读》。豎课程设置的主要逻辑。首先,课程设置体现国际经贸业务广泛性要求。虽然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掌握了英语足以应付日常经贸业务。但如果多掌握一门外国语,针对性贸易就更为容易,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机会。《第二外语》就是为此而开设。其次,体现就业的目标性。《机械制图》是以一门工程语言,掌握了它,有利于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并且可以使毕业生更快的融入机械行业。《机电产品学》、《纺织产品学》可以看做是毕业生进入机电行业、纺织行业的前期培训课,这三门课程的组合,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对接。第三,体现对能力的更高要求。《逻辑学》、《思维科学》课程论性质属人文课程,放在这里有点不协调。可实践证明这两门课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更理性的认知,在国际经贸业务中就更慎重,处理问题能力就更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衔接
专业课程开设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每一门课程开设的内容与时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湖南工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实践,结合创新性,提出课程设置衔接的一个总体安排。具体见表1。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和社会评价的高低。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动态地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用人企业双方合作,也需要雄厚的师资、优秀的教材和良好的教学平台。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创新与实践,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工程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2012)
作者简介:陈辉民,男,湖南新宁人,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金融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业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
随着大众教育理念的持续推进,各种类型的院校相继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逐渐增加,一方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经贸人才,另一方面,批量化培养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大学就业蓝皮书》的报告,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就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时培养的人才的工作能力离社会要求 62%的水平尚有差距。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比较大的不协调,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1、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定位应用,专业定位应该围绕学校定位,基于学校发展底蕴,糅合学校其它特色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有计划、持续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三种发展方向:一种侧重理论研究方向;另一种侧重实务操作;第三种是侧重商务管理。三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师资、生源的要求不一样。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而言基于历史和现实,侧重实务操作方向来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基于进出口流程设置专业课程。进口、出口可以看成一个项目。要做好一个项目,需要全面掌握完成项目的知识与技能。如开设《外贸函电》、《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代与船务》、《国际结算》、《国际会展》、《国际招标与投标》。
3、基于专业素养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专业素养。一是专业基础理论素养。要求系统掌握基础类经济与贸易理论,并且能运用标准计量经济学方法、商务统计方法、会计方法对贸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专业知识素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及中文进行阅读、撰写外贸商务函电,熟悉进出口基本流程。2.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外贸行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销、报关、报检、单证、跟单等业务工作。
4、基于就业导向设置专业课程。市场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决定专业课程设置。行业需求变化,课程设置变化应能跟上市场的变化。
5、基于课程综合设置专业课程。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经贸的现实背景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面临国家人才培养通识课程的加强,专业课程课时的压缩的环境,因而需要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整合并融合最新知识。例如可以开设《国际商务环境》去替代《世界经济概论》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课程。
二、专业课程设置层次与内容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化积淀,一般而言可把专业课程分成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程。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构成。《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商品学》、《管理学》、《物流学》、《电子商务》、《风险管理与保险》。?课程设置的主要逻辑。首先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主要体现数学思维、计算机能力、商务英语水平。其次,体现风险、金融、财税、经济思想在贸易专业的综合性。第三,体现教育部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
2、专业必修课。
豍专业必修课构成。《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外贸英语函电》、《报关与报检》、《国际招标与投标》、《国际会展》、《货代与船务》。豎课程设置的主要逻辑。首先课程设置体现应用型院校应用型的学校定位目标。其次,是基于贸易流程知识体系的要求,第三,考虑就业的具体性。如《报关与报检》对应就业岗位报关员与报检员等。《国际招投标》主要体现政府国际采购的新发展。
3、专业选修课。
豍专业选修课构成。《国际结算》、《国际商务环境》、《财务管理》、《贸易经济学》、《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第二外国语》、《机械制图》、《国际会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专题》、《国际商务谈判》、《投资学》、《国际商务谈判》、《WTO规则》、《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机电产品学》、《纺织产品学》、《公共关系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创业学》、《国际经贸报刊杂志选读》。豎课程设置的主要逻辑。首先,课程设置体现国际经贸业务广泛性要求。虽然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掌握了英语足以应付日常经贸业务。但如果多掌握一门外国语,针对性贸易就更为容易,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机会。《第二外语》就是为此而开设。其次,体现就业的目标性。《机械制图》是以一门工程语言,掌握了它,有利于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并且可以使毕业生更快的融入机械行业。《机电产品学》、《纺织产品学》可以看做是毕业生进入机电行业、纺织行业的前期培训课,这三门课程的组合,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对接。第三,体现对能力的更高要求。《逻辑学》、《思维科学》课程论性质属人文课程,放在这里有点不协调。可实践证明这两门课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更理性的认知,在国际经贸业务中就更慎重,处理问题能力就更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衔接
专业课程开设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每一门课程开设的内容与时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湖南工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实践,结合创新性,提出课程设置衔接的一个总体安排。具体见表1。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和社会评价的高低。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动态地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用人企业双方合作,也需要雄厚的师资、优秀的教材和良好的教学平台。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创新与实践,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工程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2012)
作者简介:陈辉民,男,湖南新宁人,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