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如果教师运用得法,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就能突出教学重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开拓思维,深化记忆,"产生"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的艺术效果。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教师幽默得体的谈吐、新颖独到的教学构思之外,课的结尾部分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结尾艺术 探索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那么,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不仅开头要新颖独特,正文引人入胜,而且收尾也要别具匠心,给人以余言未尽,回味无穷之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有一个轻松活泼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而这种学习氛围必须又是贯彻一堂课的始终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其思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教师幽默得体的谈吐、新颖独到的教学构思之外,课的结尾部分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总结归纳式
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一般的知识结构,解题规律和方法等。这种归纳可以是当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有联系的几堂课的内容。如讲完一篇课文后,归纳一下这篇课文应掌握的字、词、句等,归纳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关系。其具体方式可通过语言描述,也可用提纲、表格或图示等方式加以归纳概括,以使学生对整堂课或学过的有关联的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练习巩固式
有时也可以在课尾安排练习,以此结束课程。但这种练习并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本课情况的检查,又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课文的总结或与以前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悬念式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激发感情式结课
如果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画龙点睛式结尾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像,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课外延伸式结尾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学习了童话和寓言故事后,请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和寓言故事,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谈谈其中阐述了什么道理,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课外延伸,学生不仅扩大了阅读面和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愉悦的欣赏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升华和洗礼。
游戏表演式结课
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很疲劳,或者因为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课堂教学较为乏味,或者因为课文的年代久远,学生缺少兴趣,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此时应适当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如游戏表演等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尾呼应
有些课有采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课题。这样简捷明快,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如果问题总是悬而未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因此,课堂结尾时,应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引课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尾互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新知识的乐趣和心理满足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的结课有法,但无定法。结尾设计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该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结尾艺术 探索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那么,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不仅开头要新颖独特,正文引人入胜,而且收尾也要别具匠心,给人以余言未尽,回味无穷之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有一个轻松活泼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而这种学习氛围必须又是贯彻一堂课的始终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其思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教师幽默得体的谈吐、新颖独到的教学构思之外,课的结尾部分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总结归纳式
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一般的知识结构,解题规律和方法等。这种归纳可以是当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有联系的几堂课的内容。如讲完一篇课文后,归纳一下这篇课文应掌握的字、词、句等,归纳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关系。其具体方式可通过语言描述,也可用提纲、表格或图示等方式加以归纳概括,以使学生对整堂课或学过的有关联的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练习巩固式
有时也可以在课尾安排练习,以此结束课程。但这种练习并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本课情况的检查,又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课文的总结或与以前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悬念式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激发感情式结课
如果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画龙点睛式结尾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像,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课外延伸式结尾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学习了童话和寓言故事后,请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和寓言故事,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谈谈其中阐述了什么道理,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课外延伸,学生不仅扩大了阅读面和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愉悦的欣赏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升华和洗礼。
游戏表演式结课
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很疲劳,或者因为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课堂教学较为乏味,或者因为课文的年代久远,学生缺少兴趣,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此时应适当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如游戏表演等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尾呼应
有些课有采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课题。这样简捷明快,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如果问题总是悬而未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因此,课堂结尾时,应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引课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尾互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新知识的乐趣和心理满足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的结课有法,但无定法。结尾设计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该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