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2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其直接监管的企业为196家,国有资产总量为6.9万亿元。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对外透露,到2002年底,196家中央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国15.9万家国有企业利润的64%。
作为新一代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资委的建制工作已经初步完成。伴随着国有资产的陆续明晰划分,国资委的工作重心开始从自身建设,向管下的企业发生着转移。
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话来说:国资委成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组建国资委和制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二是在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董事会。
国资委在精心安排自身组织管理架构的同时,也在为处于改革新阶段的国企布局。可资佐证的一个迹象是:国资委主要领导陆续到位后,即纷纷造访各中央企业开展调研,并且在不同的场合,为公众描述了一个渐趋明晰的国企的未来。
196家中央企业何去何从
7月10日,196家中央企业领导人奉召进京,参加国资委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中央大企业工作会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向在座的中央企业领导人提出了要求:“必须在两年时间内,使中央企业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达不到的趁早找对象,否则肯定要调整——不是你调就是我调。”
此前的7月8日,李荣融还对外宣称,国资委将不会对其监管的196家中央企业进行私有化,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股权多样化,进一步增强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李荣融解释说,国企改革艰难的几年已经过去了,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三年内使大部分亏损企业扭亏为盈的目标在2000年已经实现,2001年和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为确定这样的改革目标创造了条件。
这一系列言论明确宣示了一个态度——把国有资产“做大、做强”仍是国企改革最终的目标,只是在产业布局上将更具针对性而已——李荣融曾表示,国资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集团”,而对于后者的数量期望,李荣融提出的目标是30~50家,时间预期是五年以内。
但李荣融还表示,中国鼓励企业通过在国内外上市、向国内外资本转让股权等方式实现股权多样化。此外,地方国资委的建立也会促进股权多样化,地方企业和中央企业可以互相持股。
财政部经济研究所国有室主任周放声近来一直倾力于国资布局的研究,他认为,将来国资委所管辖的会有三类企业:一类是完全由中央投资建成的独资独股的企业,国务院国资委拥有这类企业的所有股权;一类是独资多股企业,这类企业资本金的性质是国有的,但它却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持股;第三类是多资多股的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股份里含有非国有的成份。
周放声判断,今后独资多股企业将成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真正的独资独股的模式会越来越少。7月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国有法人控股企业应尽量减少控股比重,一般不得超过75%。
大企业集团目标初定
为了实现“排头兵”的目标,一些中央企业集团在国资委工作启动的同时,拉开了“布局调整”的序幕。
7月14日,在国资委的花名册上,原来的196家中央企业已变成191家。被减去的5家中央企业已被并入其他中央企业: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煤建设集团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并入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中国华轻实业公司并入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
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解释称,这五起合并是国资委在组建之前就已经初步确定的,当时一同确定的包括目前196家中央企业中的14家。因而这5家企业的合并只不过是国资委成立后继续推进既定实施而已。
其实建立大企业集团的方针在我国早已有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形成了组建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思路,但由于所有者处于虚置状态,企业集团试点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伴随着新一轮国资改革的深入,李荣融明确表示,196家中央企业的全面整合将从2004年正式开始,将参照“两大集中”的原则:一是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二是向优势企业集中。
7月9日,与中煤建设集团合并结束的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经天亮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合并是自愿的,是企业自主的行为。一般企业的合并双方或是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或是同一个行业下面有不同分工,这对于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同业恶性竞争,对企业做大做强有利。”
综观这五起已经进行合并的中央企业,可以发现,合并几乎都发生在行业、产业性质相似的一些集团公司。特别是中国药材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二者的前身为计划经济时期负责药品生产、供应和储备的五大公司,同属国家医药局管理。1998年机构改革后,又先后归入中央大企业工委进行管理。当时,除药材公司外的四大公司共同设立了中国医药集团,而药材公司是因其在中药种植、生产等方面的特殊性才保持了“独身”。由于两大集团行业本就相近,存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可能。
据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秦祖辉介绍,两家合并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并由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主动提出来。2002年8月,两家就已向当时的中央企业工委提交过要求合并的报告。在两集团确定为国资委监管后,于今年4月28日得到了国资委批准合并的回复。
据原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副所长李保民透露,现在各行业都在拿方案。196家中央企业中有19家是科技企业,其中如有色金属总院(总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和长沙的矿冶研究院,现正谋划整合成一到两家科技控股公司。整合走得最快的是电信和汽车行业。而从宏观层面来看,改制的思路是“掐垄断行业”。去年的重点是电信、电力、民航,今年的重点将是邮政和铁路,目前正在讨论改革方案。
而对于在整合中被淘汰出局的不良资产,就目前情况来看,将主要是通过依法破产和政策性破产两种方式来解决。李荣融强调,企业依法破产后剩余财产归还债权人,政策性破产后财产首先用于安置职工。同时,李荣融还拿出时间表,要加大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力度,力争再用五年左右时间,使长期积累的需要关闭破产的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退出市场,基本消化历史遗留问题。
减少中央企业层次
围绕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的目标,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提出的思路就是:先做强,再做大。
做“强”就要把主业做上去。国资委给出的具体建议就是,主业不要超过三个,过大的要逐步收缩,并指出,这是当务之急。而在考核上,今后对中央企业的考核重点也将放在主业上,并在考核目标体系中加强主业的权重,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应的问题是减少企业的层次。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说,企业级次太多是目前中央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他提出国有企业集团的母公司结构一般应控制在三个层次以内。
截至2002年的统计,目前的196家中央企业所属三级以上企业就有11598户,其中中小企业占78%。级次过多,链条太长,导致管理效率下降,甚至导致资产归属模糊,管理失控。近年来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监守自盗等许多问题大都出在三级以下企业。
李荣融认为,中央企业设立子公司原则上不超过三级,母公司投资设立的重要子公司在投资担保重要事项上必须上报国资委。
在这样的要求下,一些国企已经开始走上剥离辅业、使之民营化的道路。7月1日,隶属于首钢建设集团的北京建业宏达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宣布改制为民营企业。这是首钢集团第一家国有资产完全退出而实现民营化的企业。
立规约束企业领导人
7月9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分组讨论时明确提出,鉴于目前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96家中央所属企业没有经营目标要求的现状,国资委明年将全面启动目标管理。
而要保障“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其关键是严格考核。考核是考企业,更是考人,考企业的管理者。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说,财政部和原国家经贸委在几年前就已制定了企业效绩考核办法,国资委将在这个基础上核实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呆坏账以及实现利润等各项技术指标,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手段和考核指标,使之真正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管理水平。
而考核的结果又须与前期预算管理参照、配合。李毅中表示,国资委将逐步建立国有资本预算体系。国有资本预算是指国有企业经营者在任期内所制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利润率等预期指标,对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而言,建立国有资本预算还是第一次。
基于这样的预算、评估、考核手段,国资委制定的《暂行条例》对于企业老总们也提出了更为严厉的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负责人,如果对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负有责任受到撤职以上纪律处分的,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负责人;造成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者被判处刑罚的,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负责人。
李荣融同时还表示,国资委在使用“人”权方面将不同于过去。他解释说,过去中央企业没有合理的经营者薪酬制度,企业老总挣多少钱自己说了算;企业的人事任免与党政干部相似。国资委将采取措施改变这些状况。
“‘管人’是国资委职责中最难也最重要的事。选好国企管理人才是国资委工作的难点,也是工作的重点。”李荣融说。他还透露,将来企业负责人的选择要用合同制代替以前的任命制,这有利于及时撤换工作不力的管理者。
作为新一代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资委的建制工作已经初步完成。伴随着国有资产的陆续明晰划分,国资委的工作重心开始从自身建设,向管下的企业发生着转移。
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话来说:国资委成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组建国资委和制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二是在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董事会。
国资委在精心安排自身组织管理架构的同时,也在为处于改革新阶段的国企布局。可资佐证的一个迹象是:国资委主要领导陆续到位后,即纷纷造访各中央企业开展调研,并且在不同的场合,为公众描述了一个渐趋明晰的国企的未来。
196家中央企业何去何从
7月10日,196家中央企业领导人奉召进京,参加国资委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中央大企业工作会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向在座的中央企业领导人提出了要求:“必须在两年时间内,使中央企业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达不到的趁早找对象,否则肯定要调整——不是你调就是我调。”
此前的7月8日,李荣融还对外宣称,国资委将不会对其监管的196家中央企业进行私有化,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股权多样化,进一步增强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李荣融解释说,国企改革艰难的几年已经过去了,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三年内使大部分亏损企业扭亏为盈的目标在2000年已经实现,2001年和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为确定这样的改革目标创造了条件。
这一系列言论明确宣示了一个态度——把国有资产“做大、做强”仍是国企改革最终的目标,只是在产业布局上将更具针对性而已——李荣融曾表示,国资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集团”,而对于后者的数量期望,李荣融提出的目标是30~50家,时间预期是五年以内。
但李荣融还表示,中国鼓励企业通过在国内外上市、向国内外资本转让股权等方式实现股权多样化。此外,地方国资委的建立也会促进股权多样化,地方企业和中央企业可以互相持股。
财政部经济研究所国有室主任周放声近来一直倾力于国资布局的研究,他认为,将来国资委所管辖的会有三类企业:一类是完全由中央投资建成的独资独股的企业,国务院国资委拥有这类企业的所有股权;一类是独资多股企业,这类企业资本金的性质是国有的,但它却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持股;第三类是多资多股的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股份里含有非国有的成份。
周放声判断,今后独资多股企业将成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真正的独资独股的模式会越来越少。7月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国有法人控股企业应尽量减少控股比重,一般不得超过75%。
大企业集团目标初定
为了实现“排头兵”的目标,一些中央企业集团在国资委工作启动的同时,拉开了“布局调整”的序幕。
7月14日,在国资委的花名册上,原来的196家中央企业已变成191家。被减去的5家中央企业已被并入其他中央企业: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煤建设集团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并入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中国华轻实业公司并入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
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解释称,这五起合并是国资委在组建之前就已经初步确定的,当时一同确定的包括目前196家中央企业中的14家。因而这5家企业的合并只不过是国资委成立后继续推进既定实施而已。
其实建立大企业集团的方针在我国早已有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形成了组建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思路,但由于所有者处于虚置状态,企业集团试点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伴随着新一轮国资改革的深入,李荣融明确表示,196家中央企业的全面整合将从2004年正式开始,将参照“两大集中”的原则:一是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二是向优势企业集中。
7月9日,与中煤建设集团合并结束的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经天亮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合并是自愿的,是企业自主的行为。一般企业的合并双方或是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或是同一个行业下面有不同分工,这对于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同业恶性竞争,对企业做大做强有利。”
综观这五起已经进行合并的中央企业,可以发现,合并几乎都发生在行业、产业性质相似的一些集团公司。特别是中国药材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二者的前身为计划经济时期负责药品生产、供应和储备的五大公司,同属国家医药局管理。1998年机构改革后,又先后归入中央大企业工委进行管理。当时,除药材公司外的四大公司共同设立了中国医药集团,而药材公司是因其在中药种植、生产等方面的特殊性才保持了“独身”。由于两大集团行业本就相近,存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可能。
据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秦祖辉介绍,两家合并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并由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主动提出来。2002年8月,两家就已向当时的中央企业工委提交过要求合并的报告。在两集团确定为国资委监管后,于今年4月28日得到了国资委批准合并的回复。
据原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副所长李保民透露,现在各行业都在拿方案。196家中央企业中有19家是科技企业,其中如有色金属总院(总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和长沙的矿冶研究院,现正谋划整合成一到两家科技控股公司。整合走得最快的是电信和汽车行业。而从宏观层面来看,改制的思路是“掐垄断行业”。去年的重点是电信、电力、民航,今年的重点将是邮政和铁路,目前正在讨论改革方案。
而对于在整合中被淘汰出局的不良资产,就目前情况来看,将主要是通过依法破产和政策性破产两种方式来解决。李荣融强调,企业依法破产后剩余财产归还债权人,政策性破产后财产首先用于安置职工。同时,李荣融还拿出时间表,要加大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力度,力争再用五年左右时间,使长期积累的需要关闭破产的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退出市场,基本消化历史遗留问题。
减少中央企业层次
围绕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的目标,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提出的思路就是:先做强,再做大。
做“强”就要把主业做上去。国资委给出的具体建议就是,主业不要超过三个,过大的要逐步收缩,并指出,这是当务之急。而在考核上,今后对中央企业的考核重点也将放在主业上,并在考核目标体系中加强主业的权重,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应的问题是减少企业的层次。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说,企业级次太多是目前中央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他提出国有企业集团的母公司结构一般应控制在三个层次以内。
截至2002年的统计,目前的196家中央企业所属三级以上企业就有11598户,其中中小企业占78%。级次过多,链条太长,导致管理效率下降,甚至导致资产归属模糊,管理失控。近年来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监守自盗等许多问题大都出在三级以下企业。
李荣融认为,中央企业设立子公司原则上不超过三级,母公司投资设立的重要子公司在投资担保重要事项上必须上报国资委。
在这样的要求下,一些国企已经开始走上剥离辅业、使之民营化的道路。7月1日,隶属于首钢建设集团的北京建业宏达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宣布改制为民营企业。这是首钢集团第一家国有资产完全退出而实现民营化的企业。
立规约束企业领导人
7月9日,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分组讨论时明确提出,鉴于目前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96家中央所属企业没有经营目标要求的现状,国资委明年将全面启动目标管理。
而要保障“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其关键是严格考核。考核是考企业,更是考人,考企业的管理者。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说,财政部和原国家经贸委在几年前就已制定了企业效绩考核办法,国资委将在这个基础上核实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呆坏账以及实现利润等各项技术指标,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手段和考核指标,使之真正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管理水平。
而考核的结果又须与前期预算管理参照、配合。李毅中表示,国资委将逐步建立国有资本预算体系。国有资本预算是指国有企业经营者在任期内所制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利润率等预期指标,对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而言,建立国有资本预算还是第一次。
基于这样的预算、评估、考核手段,国资委制定的《暂行条例》对于企业老总们也提出了更为严厉的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负责人,如果对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负有责任受到撤职以上纪律处分的,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负责人;造成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者被判处刑罚的,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负责人。
李荣融同时还表示,国资委在使用“人”权方面将不同于过去。他解释说,过去中央企业没有合理的经营者薪酬制度,企业老总挣多少钱自己说了算;企业的人事任免与党政干部相似。国资委将采取措施改变这些状况。
“‘管人’是国资委职责中最难也最重要的事。选好国企管理人才是国资委工作的难点,也是工作的重点。”李荣融说。他还透露,将来企业负责人的选择要用合同制代替以前的任命制,这有利于及时撤换工作不力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