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环境影响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这块温良的土壤上茁壮成长。它们互为盟友,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顾盼,熠熠生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音乐教育;湘西少数民族歌谣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44-03
  近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上日程,各地方文化部门争先恐后办实体、组织专场非遗演出以及申请非遗传承人,忙得不亦乐乎,却忽略了一处最重要的传承环节:高校音乐课堂教育。
  一、高校音乐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高校音乐教育泛指在高校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音乐教育课堂历来属于象牙塔中自围篱笆的一树奇花,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已不可避免且势不可挡地成为象牙塔中的待露奇葩,渴望接受到来自校外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雨露滋养。
  纵观近年的高校音乐教育,大都是一成不变地沿用几十年前的旧教材、旧观念、旧方法。对于90后、00后这些视更新换代为家常便饭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有些像陈芝麻烂谷子一般,该舍弃得舍弃,该更新就得更新。
  当高校学生从课本中看到湘西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或苗族飞歌时,只能从课本里获悉一个知识点:湘西遍地都是这样美妙的民歌。于是,他们会在心中疑惑:为什么学校就地处于大湘西,大家但却只能从录音或只是文字中了解湘西民歌?
  于是,他们会想方设法去询问老师,但只接受过学院派音乐教育的老师们答案往往也是遗憾万分的:只有少量音响资料,老师自己既不会苗语土家语,更不会唱苗歌、土家歌。
  二、湖南省高校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抢救民族民间文艺遗产,发掘民族民间优秀文艺资源,传承与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并服务于教学科研,大批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应运而生。
  2012年,在怀化学院设立了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015年11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成立了民族民間艺术研究所,学院的音乐学院还承办了“湘音·乡韵”湖南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演唱会;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也紧随其后,不仅举办了桑植民歌演唱会,还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向湘西民族民间艺术投去了久违的橄榄枝。湘西本地高校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也成立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让湘西民族民间艺术有了正当而又最佳的传播场所。
  综观所有这些高校举措,无不在提醒着世人,高校里不仅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数据、精妙的典范文章,更需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外来艺术种类和本民族的民间艺术奇葩共同绽放,才能使校园里的花朵吸取更多的养分,开得更美更香。
  三、湘西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笔者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从事音乐教育多年,经过一些观察研究和调查了解,发现目前湘西高校音乐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仍偏重西化音乐,轻民族民间音乐。
  2.所开课程中重演奏技能轻人文理解。
  3.学科课程建设不完备,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4.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良莠不齐,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有些人简单地认为音乐教育就是弹弹钢琴、吹吹号,音乐教师能把一件乐器教学生吹响、弹响、拉响,就是音乐教育。殊不知正是由于对音乐教育存在着如此狭隘的偏见,才导致高校音乐教育止步不前或陷于迷茫瘫痪。
  有的学校开设了公共音乐课程,却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老师和教材。是以,大部分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专业喜好来给音乐课程定位。音乐课程内容五花八门,令人目眩。钢琴教师把音乐课开设成钢琴课,让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去练习《车尔尼599》,弄得学生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到了期末考试,造成全班大部分学生音乐不及格的尴尬局面。也有教师把音乐课当成了唱歌课,整节课让学生扯着嗓子大声练唱,直唱得面红耳赤、精疲力竭,嗓子得不到休息,甚至造成严重哑嗓、倒嗓。更多的教师则将音乐课当成了乐理课,整节课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讲解乐理题目,让学生埋头苦做乐理习题,似乎唯有掌握了乐理知识,学生才能走进音乐殿堂,才能听懂音乐课堂上的专业术语。
  四、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核心
  纵观艺术发展史,音乐艺术与生活艺术息息相关,音乐教育在承载音乐艺术载体上,一定不能脱离开“以审美为核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成长的手段中,音乐有其重要地位。普通高校音乐设定“以审美为核心”目标,正是基于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为高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试想,当学生掌握了大量音乐技法技能,却无从运用技巧技能去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空留一身技法技能又有何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表现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以及在优美旋律中所传达出来的丰富情感。正是由于音乐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叩击人的心灵,唤起人的共鸣,使人产生情感的升华和高雅的情趣,才令孔子说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的经典话语。
  五、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综合性人文教育
  审美的同时,还要关注音乐作品中所透露的人文等信息。比如在学习欣赏歌曲《请到我们湘西来》时,跟学生聊起家乡的事情,如当地特产、风味小吃、风土人情等,当学生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己家乡的事情,才有可能打开心扉,在进入歌曲赏析学习时,他们才会有情感投入并产生情感共鸣,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描绘的意境当中去,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而在讲述吊脚楼、绣花衣、银首饰、桐叶粑等生活场景的同时,也会将土家及苗族的建筑美、服饰美等生活美展示在众人面前,让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流传更广。
  在对比欣赏歌曲《苗疆是个好地方》和《红河谷》时,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找到新视点。学生发现,《苗疆是个好地方》描绘的那一幅美妙动人的画卷就是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湘西,歌词里所唱的那些水车、老牛、秀峰、瀑布、吊脚楼、赛歌场等场景,都是他们平日随处可见的风景。看到如此贴近自己生活的场景出现在歌曲里,他们自然会饶有兴致地去聆听,甚至迅速学会。而在聆听《红河谷》后发现,这虽是一首爱国忧民的歌曲,却从中暴露出最早的环保命题:野牛群在人类大量涌入的同时,被迫放弃广袤的草原,仓皇逃离。学生们讨论:原来,为了建造一座城市,必然会产生乱砍滥伐的行为。   人类不管不顾开垦荒地,建造高楼大厦,却毁掉多少野生动植物的乐园和生存地!所以,现在人们一定要合理开发,做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有余地,同时做到人与
  在对比学习欣赏《湘西美》和《故乡的亲人》时,引出了一系列有趣又沉重的话题。当老师说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大家都发出会心的笑意,但是当说到“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时,有学生眼神中闪烁出一抹愤懑和质疑神情。于是,就这个话题,说到清华北大学子出国读研后果断删掉父母微信,从此再不联系的网络事件,甚至还有最近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受尽原生家庭的各种各样离奇遭遇,大多数对只顾忙活生计却丝毫不照顾孩子更不懂教育的父母怨声载道,甚至生出恨意。要怎样才能安抚并平复他们久已荒凉的心灵?先从生命的诞生说起,每个人的出生不能选择,但是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个奇迹。然后阐明父母生活的艰辛,特别是在农村,要想养活自己和全家老小,必须不停地奔波劳累,玩命打拼,等大家寒暑假去餐馆打工体味一下父母的疲惫艰辛就会明白。最后劝大家放宽胸怀,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包容不下,又怎么能包容全世界?这个世界谁都不容易,多点宽容仁心,少点狭隘猜忌,这世界才能更开阔美丽。
  六、高校音乐教育的渗透影响与展望
  除了平时多介绍一些本地方少数民族音乐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民族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传授技艺,如近年来活跃在中国少数民族声歌舞台的龙仙娥、吴廷翠等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定期做一些音乐讲座及综艺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湘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如湘西苗家歌谣、土家打溜子、三棒鼓、苗鼓舞等。一般少数民族的歌与舞是分不开的,如三棒鼓、傩堂戏等,表演者一般都是载歌载舞,既唱又跳还演,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湘西少数民族的独特风味和魅力。
  作为高校学生,未来都有担负国家重任的职责,如果不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极有可能会在某些领域遇上不可逾越的屏障,而音乐教育却能使他们尽早绕开或是愉快解决这些难题。历史上与音乐结缘的科学家不胜枚举,如爱因斯坦、李四光等,他们都因为从小便亲近音乐而获得内心柔软、个性刚强的性格,可以在美妙音乐的陪伴之下,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飞奔驰骋,大展宏图,同时也会因一生都有音乐的相随而让生活及事业都变如虎添翼、得心应手。
  在教育部最新印发的《高校美育意見》中,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各改进美育教育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就不可能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1]
  然而,真正要做到让每一位高校学生精神脱贫,让真善美永驻他们日渐荒芜的心灵,高校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
  注释: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11.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  《扬州慢》是一首著名的宋代词调歌曲,是宋代著名词人姜夔早期创作的自度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是其代表作之一。音乐曲调高雅,古韵新声,既有传统文人士大夫音乐的内涵和情怀,又有自己的创造和革新。本文从体裁、调式调性、曲式、旋法、节奏节拍等方面进行音乐分析。  [关键词]姜夔;自度曲;扬州慢;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19)09-0001-03  说起李玉刚,很多人都有种万语千言道不尽的感觉。  有人说,他一曲霓裳,一笑一颦,抖落了历史的风尘;还有人说,他凤冠霞衣,百年风韵,回首便是沧海一瞬。他的表演方式融合了民歌、舞蹈、戏剧,用心将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流行音乐编织在一起;他的唱腔高亢嘹亮、甜美悠扬,以独特的男人视角演绎幻化出具有
期刊
[摘要]“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实现与时代和社会需求接轨,构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拟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从实施的方案、解决的问题、取得的成效三方面,探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范式,为民族地区高
期刊
摘要  通识音乐教育是现今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通识音乐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着眼于我国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以河北师范大学通识音乐课程——“叩响音乐之门”校园系列音乐鉴赏会的建设与实施为例,进一步探索通识音乐
期刊
[摘要]在本科院校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通过课例展示与科学人文素养拓展课程相融合,对提高本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质量而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课例展示与科学人文素养拓展课程相融合的教学设计,具有生动形象,突出趣味性、探索性、创造性的特点。同时,汲取了说课、讲课、评课之精华,以节奏、旋律练习,基本形体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歌曲改编与再创作越来越多,海南黎族民歌改编为合唱音乐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本文通过以合唱《久久不见久久见》为例进行分析,旨在将海南歌曲的改编与再创作的特点及内在技巧进行梳理。  [关键词]海南歌曲;改编与再创作;合唱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34-03  《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经典且成功的改编歌曲,改编
期刊
[摘要]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上不仅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中国一贯主张推动和促进音乐课堂教学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结合,加强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建设,提高现代中学生音乐文化的深度和激励促进国家文化意识。本文就黎族合唱作品片段如何融入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班级合唱;黎族民歌;黎族合唱作品片段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以器乐艺术指导的西洋乐艺术指导为主要研究对象,建设性地对于高校钢琴伴奏课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西洋乐队编制,不同乐器特色及钢琴伴奏形式、准备工作与实践几方面来阐述高校教学下的器乐艺术指导的践行。  [关键词]西洋乐;艺术指导;钢琴伴奏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73-02  钢琴伴奏这一课程早在20世
期刊
[摘要]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和声课的教学一直处在相对尴尬的位置。过多的四部和声连接,过多针对和弦级数标记的分析,似乎与表演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作为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而开设的理论课程,并未给予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指导他们表演实践的分析能力。因而,如何更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教学谱例;又如何在选取的教学谱例中,充分结合和声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引导教学对象联系表演实践来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19年度“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的实施背景及特点;项目的价值及意义;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及良好的社会反响。阐释以项目为平台,运用现代艺术形式进行黎族合唱传承、传播黎族音乐的重要意谛。  [关键词]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黎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21-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