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讨和实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改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及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师生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的是轻松、自由,而不是压抑、紧张和自卑,顺理成章学生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1、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对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学生去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2、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调控,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合作精神,多鼓励,少批评。以便每一位学生保持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组内既要分工,更要合作与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自我展现和评价。
3、教师做合作下的点拨者。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时,注意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确实需要讲解的,简明扼要,只是点拨,而不是面面俱到,滔滔不绝。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 “教给”的现成结论,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则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但要注意:
1、要做自主、合作、探究氛围的营造者。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最为明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声呼喊、不自觉的站立。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嘴巴,呵斥这些所谓过激的行为。其实这些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恰到好处的提问,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并敢于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要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通过分析、思考、观察。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自提问开始的。不过,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教师决不可以包办代替,简单回答了事。此时,教师对提出设想的几位学生以及提出问题的同学要加以表扬,使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羡慕有加,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
4、注意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评价教学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应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教学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交流式的互评中,评价同学之间的朗读、回答和表演,指出其优点,提出其建议。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及灵动的创见等信息不迷茫。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去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方面组成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如果单方面强调自主,有可能变成各行其是,所以自主宜与合作互补;而提倡自主和合作,是为了更好有效进行探究活动。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师生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的是轻松、自由,而不是压抑、紧张和自卑,顺理成章学生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1、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对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学生去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2、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调控,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合作精神,多鼓励,少批评。以便每一位学生保持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组内既要分工,更要合作与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自我展现和评价。
3、教师做合作下的点拨者。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时,注意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确实需要讲解的,简明扼要,只是点拨,而不是面面俱到,滔滔不绝。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 “教给”的现成结论,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则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但要注意:
1、要做自主、合作、探究氛围的营造者。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最为明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声呼喊、不自觉的站立。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嘴巴,呵斥这些所谓过激的行为。其实这些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恰到好处的提问,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并敢于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要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通过分析、思考、观察。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自提问开始的。不过,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教师决不可以包办代替,简单回答了事。此时,教师对提出设想的几位学生以及提出问题的同学要加以表扬,使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羡慕有加,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
4、注意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评价教学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应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教学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交流式的互评中,评价同学之间的朗读、回答和表演,指出其优点,提出其建议。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及灵动的创见等信息不迷茫。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去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方面组成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如果单方面强调自主,有可能变成各行其是,所以自主宜与合作互补;而提倡自主和合作,是为了更好有效进行探究活动。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