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验阶段,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是考查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因此小学数学课程评价应当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评价模式与方法。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教学评价改革,从而尽快形成一套教学相适应的学科,使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
一、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二、确立符合改革需要的评价标准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一个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树立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从考查课堂教学活动入手,对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老师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探讨。一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大数目的认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这样一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4.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与方式
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形成性与建设性的,不仅要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而且要为课堂教学的增值建言献策。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值得检讨与反思的是,为什么乐此不疲的多为教学的管理者或教研员,而大多数教师态度冷漠,甚至无奈?这是因为过分强化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外在管理功能,甚至把它作为对教师进行鉴别分等的工具。没有给予教师应有的安全感与自尊感的教学评价,是不可能实现改进教学过程、帮助教师提高的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一旦脱离了这一根本目的,而获得其它功利性的社会价值,只会造成种种教学上形式主义的实现。转换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首先要确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建立以自律、自贞、自得原则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为本位的自评制度。与课前必须认真备课一样,课后反思也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这种实践反思是开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的源泉,也是教师责任感与进取心的本质表现。有教育学者断言:写一辈子教案未必有成就感,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后记就能成就一位老师。事实也是如此。所以,与其疲于检查教师的教案,不如用心建立与健全重在实践反思的自评制度,营造教学研究与交流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欲望与要求。
以上对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几点想法,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需要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考。这些想法还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改进。评价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希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提出更多更好的理念和想法。
一、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二、确立符合改革需要的评价标准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一个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树立什么样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从考查课堂教学活动入手,对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老师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探讨。一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大数目的认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这样一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4.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与方式
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形成性与建设性的,不仅要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而且要为课堂教学的增值建言献策。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值得检讨与反思的是,为什么乐此不疲的多为教学的管理者或教研员,而大多数教师态度冷漠,甚至无奈?这是因为过分强化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外在管理功能,甚至把它作为对教师进行鉴别分等的工具。没有给予教师应有的安全感与自尊感的教学评价,是不可能实现改进教学过程、帮助教师提高的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一旦脱离了这一根本目的,而获得其它功利性的社会价值,只会造成种种教学上形式主义的实现。转换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首先要确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建立以自律、自贞、自得原则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为本位的自评制度。与课前必须认真备课一样,课后反思也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这种实践反思是开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的源泉,也是教师责任感与进取心的本质表现。有教育学者断言:写一辈子教案未必有成就感,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后记就能成就一位老师。事实也是如此。所以,与其疲于检查教师的教案,不如用心建立与健全重在实践反思的自评制度,营造教学研究与交流的良好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欲望与要求。
以上对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几点想法,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需要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考。这些想法还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改进。评价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希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提出更多更好的理念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