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无数创作的环,连成传统的链。中国画人物创作要回归生活这个创造之源,人和尊严荣誉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人文主义的思想是艺术家创作的主线。
关键词:创新;传统;现实主义;中国画
一、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中国人物画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继承和突破的矛盾?许多同志都在苦苦思索。这问题比较复杂,观点不同,甚至针锋相对。谁也无法提出一个统一的模式。从现状看,大凡年轻的画家比较激进,倾向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老画家比较稳健,更担心革新潮忽视了传统的继承,会导致民族风格丧失。以笔者看来,分歧不在要不要传统、要不要民族风格。即使最激进的人,提出“反传统、反笔墨”,其本意也是为了创造新的民族风格,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民族风格的含义。有人把有没有传统笔墨,是否诗、书、画、印合作为衡量标准,有人认为民族风格的核心就是民族的气质,乡土之情。笔者倾向于后者广义的理解,这样创新的路子可以更宽一些。对创新问题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现象,修养不同,经历不同,没有必要统一认识,可以各显神通。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在笔者看来,没有创作就没有传统,无数创作的环,连成传统的链。我们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而今天的创造又是将来的传统。传统的代表是一群伟大的革新者,而不是因循守旧者。伟大的传统值得自豪,可以赞美,可以欣赏,可以子孙永葆,但不能代替创造。创造是艺术家义不容辞本职工作。“不创造”有负于艺术家的称号,没有创造性的画家只能算是画匠。创造,离不开传统。创造不能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只有傻瓜才能拒绝向传统学习。学习就是继承,但不能说学习是为了继承。继承本身不是目的。学习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造。
二、创新中如何看待西方艺术
创新中如何看待西方艺术,这也是当前国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并不反驳潘天寿老先生提出的“中西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但是笔者不同意中西分家,河水不犯井水的狭义观点,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很难设想,在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文化交流频繁的现代中国,在艺术上可以“封闭自守”。创新的关键是思想的突破,老一套的思路,只能画出老一套的作品。传统古老中国画,需要新的营养、新的血脉来促进新陈代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创作中喜欢中西结合,努力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西方艺术大量交流中使中国画现代化,创造新的民族风格。
我们必须承认,由于长时期与西方隔绝,除了民族传统,眼中只有苏式艺术典范,视野的狭隘导致思路的闭塞,无形中形成了许多框框。一些老画家,过去画过了一些好作品,基本功也不错,现在想突破自己很难,显然缺的不是笔墨技巧造型能力,多半是受思路的限制。如今各国现代艺术的介绍、展出,开阔了我们的艺术视野、推动了中国画的革新思潮,这是有利于中国画发展的好事。中西绘画虽然面目各异、工具不同,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西方现代艺术,也曾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有些艺术主张于中国画的写意非常相似。德国的现实主义,显然浸润了中国大写意的营养。中西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硬说“中西艺术,本质上无法熔于一炉”而拒绝借鉴,这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试看当代凡有突破成就、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家: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关良、叶浅予等老前辈,有几人未受艺术熏陶,未得益于西方艺术的营养?相反,那些单一、唯传统是重的画家,虽然功力很深,并没有多大建树。“杂交优势”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样也是体现在中外艺术发展史中。
三、中国写实人物画的发展
唐宋时期中国人物画,画家描绘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出了如《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等大批表现当时现实生活的壮丽画卷。宋之后人物画脱离了生活,一路衰败,至清代只剩得屈指可数的几幅反映生活的人物画。而西方绘画则经历了自中世纪以宗教题材的人物画为主到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以世俗化及反映现实生活等为主题的美术发展过程。一百年前西方绘画开始影响中国,输入“写实主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努力奋斗,道路坎坷。
一些画家不大喜欢“现实主义”这个说法,现实主义是在写实主义基础上又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或人文主义的思想。现实主义是在当今众多艺术手法、艺术流派中,艺术家全面素质要求最高,是那些极端个人的艺术家或任性发展的艺术家所无法企及的。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美术发展现阶段的学术意义及技术高难度,还在于现实主义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最广泛的认同与共鸣,因而最具有现实的主义。从事高等教育的美术院校,特别要提倡与引导现实主义学术方向。
在中国大艺术勃发生机的今天,写实人物中国画亦孕含着进一步大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它正以自身不断变换的崭新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着它新时代的绚丽多姿和美好的远大发展前景,它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价值:通俗性、公众性、可视性、再现和叙事性。近十多年来对绘画语言的自律性研究导致对写实人物中国画的文学性、主题性的冷落,使不少写实画家专注于小品,放弃了对社会和时代的图像展示,疏离了当代生活。再现和叙事,大型的历史画、军事画、多人物的场面画在当代写实人物中国画中应该占重要一席。问题是怎样超越直白的政治宣传和虚假的浪漫主义,进入到真实的当代人的生活中,象战争、核扩散、艾滋病、环境污染,这些都不是文学创作的专利。比较抽象画家来说,当代写实画家更有条件展示人类的生存处境和历史性的思考,抽象画家表达个人内心的东西更多一些,而对于社会和历史,抽象绘画表达起来比较困难,它表达个人的情绪,当下瞬问的感受,而写实绘画表达历史性,社会思考,这是不一样的。所以笔者认为,就这一点看,写实绘画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得到发扬光大。
四、中国人物画创作应回归生活
中国的文人以前是受皇权、地主及强权政治的压迫与强制,现在又受着职称及官位的扭曲,金钱与市场的诱惑。等我们“竭尽全力”去做好自己的专业尚且难以确保一定卓越有成效时,我们一心二用或多用,把专业当成了“尽力而为”的职业,那么滥画一通浮躁浅薄的作品充斥市场甚至于专业日渐荒疏则是必然结果。在当代要强调在中国画人物创作时回归生活这个创造之源,必须十分重视写生,重视创造资料从生活收集与利用。当代各种艺术观念纷杂扰人,金钱与市场扭曲艺术立场,浮躁之风盛行,臆造代替了创造,概念的笔墨代替了视觉的功能.名利的贪婪战胜了真诚的感受,滥画盛行。而观察生活,专业精神及竭尽全力通过技术表现真诚的生活感受在当今已变得十分珍贵。当代要从事本质上的美术创作,画家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深远的眼光及思想是必要的前提,我们要特别重视三个要点:人文、文化和美术史。
随着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避世消极不重视绘画的视觉性研究的传统文人画及脱离国情的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中国而造成的大量临摹式的翻新作品,越来越难以与当今正在巨变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时代需要高尚的精品,需要展示时代精神的触及我们心灵的艺术作品。
中国画创作在当代必须进入科学的分析与理性发展阶段,传统的经验式的理论与师徒相传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与需要。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从绘画视觉性研究与实践人手,重视写生,重视从生活中寻找感动,重视生活对代艺术创作的品质提升、技术探讨以及形式创造等重要作用,理性地看待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又鱼龙混杂的传统,传承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以真诚的美术专业精神与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动民族艺术创作在当代的进步与发展。
结语
以国籍冠之于画种的做法,恐怕只有中国和日本两家。画种的名称是历史形成的,有变化,有发展,有生有灭,是正常的现象。“中国画,在表示一个封闭、保守、自成体系的传统是可行的,在突破工具限制突破画种界限已成为事实的今天,大可不必守住这块旧牌子。一个新产品,叫不叫中国国画无所谓,关键是有没有新的创造。在创造时,务必顾及画种的限制(不等于不要发挥工具性),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笔者倾向于用工具来划分画种,连工具也无法界定时,可称之为“绘画”或“作品”,也未尝不可。
事物的任何一次革命行的突破,都不是具体方法技术的积累和改变,而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改变。艺术创造,首先是审美观念上的更新和开拓,而不是形式方法上的改变。不要局限在“中国画”的立场,站在现代的基础上,从整个人类艺术发展的高度来看,画种的界限、民族的界限、地区的界限,都可以打破,唯一必须的是情感、个性、创造。
关键词:创新;传统;现实主义;中国画
一、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中国人物画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继承和突破的矛盾?许多同志都在苦苦思索。这问题比较复杂,观点不同,甚至针锋相对。谁也无法提出一个统一的模式。从现状看,大凡年轻的画家比较激进,倾向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老画家比较稳健,更担心革新潮忽视了传统的继承,会导致民族风格丧失。以笔者看来,分歧不在要不要传统、要不要民族风格。即使最激进的人,提出“反传统、反笔墨”,其本意也是为了创造新的民族风格,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民族风格的含义。有人把有没有传统笔墨,是否诗、书、画、印合作为衡量标准,有人认为民族风格的核心就是民族的气质,乡土之情。笔者倾向于后者广义的理解,这样创新的路子可以更宽一些。对创新问题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现象,修养不同,经历不同,没有必要统一认识,可以各显神通。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在笔者看来,没有创作就没有传统,无数创作的环,连成传统的链。我们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而今天的创造又是将来的传统。传统的代表是一群伟大的革新者,而不是因循守旧者。伟大的传统值得自豪,可以赞美,可以欣赏,可以子孙永葆,但不能代替创造。创造是艺术家义不容辞本职工作。“不创造”有负于艺术家的称号,没有创造性的画家只能算是画匠。创造,离不开传统。创造不能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只有傻瓜才能拒绝向传统学习。学习就是继承,但不能说学习是为了继承。继承本身不是目的。学习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造。
二、创新中如何看待西方艺术
创新中如何看待西方艺术,这也是当前国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并不反驳潘天寿老先生提出的“中西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但是笔者不同意中西分家,河水不犯井水的狭义观点,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很难设想,在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文化交流频繁的现代中国,在艺术上可以“封闭自守”。创新的关键是思想的突破,老一套的思路,只能画出老一套的作品。传统古老中国画,需要新的营养、新的血脉来促进新陈代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创作中喜欢中西结合,努力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西方艺术大量交流中使中国画现代化,创造新的民族风格。
我们必须承认,由于长时期与西方隔绝,除了民族传统,眼中只有苏式艺术典范,视野的狭隘导致思路的闭塞,无形中形成了许多框框。一些老画家,过去画过了一些好作品,基本功也不错,现在想突破自己很难,显然缺的不是笔墨技巧造型能力,多半是受思路的限制。如今各国现代艺术的介绍、展出,开阔了我们的艺术视野、推动了中国画的革新思潮,这是有利于中国画发展的好事。中西绘画虽然面目各异、工具不同,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西方现代艺术,也曾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有些艺术主张于中国画的写意非常相似。德国的现实主义,显然浸润了中国大写意的营养。中西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硬说“中西艺术,本质上无法熔于一炉”而拒绝借鉴,这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试看当代凡有突破成就、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家: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关良、叶浅予等老前辈,有几人未受艺术熏陶,未得益于西方艺术的营养?相反,那些单一、唯传统是重的画家,虽然功力很深,并没有多大建树。“杂交优势”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样也是体现在中外艺术发展史中。
三、中国写实人物画的发展
唐宋时期中国人物画,画家描绘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出了如《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等大批表现当时现实生活的壮丽画卷。宋之后人物画脱离了生活,一路衰败,至清代只剩得屈指可数的几幅反映生活的人物画。而西方绘画则经历了自中世纪以宗教题材的人物画为主到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以世俗化及反映现实生活等为主题的美术发展过程。一百年前西方绘画开始影响中国,输入“写实主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努力奋斗,道路坎坷。
一些画家不大喜欢“现实主义”这个说法,现实主义是在写实主义基础上又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或人文主义的思想。现实主义是在当今众多艺术手法、艺术流派中,艺术家全面素质要求最高,是那些极端个人的艺术家或任性发展的艺术家所无法企及的。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美术发展现阶段的学术意义及技术高难度,还在于现实主义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最广泛的认同与共鸣,因而最具有现实的主义。从事高等教育的美术院校,特别要提倡与引导现实主义学术方向。
在中国大艺术勃发生机的今天,写实人物中国画亦孕含着进一步大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它正以自身不断变换的崭新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着它新时代的绚丽多姿和美好的远大发展前景,它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价值:通俗性、公众性、可视性、再现和叙事性。近十多年来对绘画语言的自律性研究导致对写实人物中国画的文学性、主题性的冷落,使不少写实画家专注于小品,放弃了对社会和时代的图像展示,疏离了当代生活。再现和叙事,大型的历史画、军事画、多人物的场面画在当代写实人物中国画中应该占重要一席。问题是怎样超越直白的政治宣传和虚假的浪漫主义,进入到真实的当代人的生活中,象战争、核扩散、艾滋病、环境污染,这些都不是文学创作的专利。比较抽象画家来说,当代写实画家更有条件展示人类的生存处境和历史性的思考,抽象画家表达个人内心的东西更多一些,而对于社会和历史,抽象绘画表达起来比较困难,它表达个人的情绪,当下瞬问的感受,而写实绘画表达历史性,社会思考,这是不一样的。所以笔者认为,就这一点看,写实绘画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得到发扬光大。
四、中国人物画创作应回归生活
中国的文人以前是受皇权、地主及强权政治的压迫与强制,现在又受着职称及官位的扭曲,金钱与市场的诱惑。等我们“竭尽全力”去做好自己的专业尚且难以确保一定卓越有成效时,我们一心二用或多用,把专业当成了“尽力而为”的职业,那么滥画一通浮躁浅薄的作品充斥市场甚至于专业日渐荒疏则是必然结果。在当代要强调在中国画人物创作时回归生活这个创造之源,必须十分重视写生,重视创造资料从生活收集与利用。当代各种艺术观念纷杂扰人,金钱与市场扭曲艺术立场,浮躁之风盛行,臆造代替了创造,概念的笔墨代替了视觉的功能.名利的贪婪战胜了真诚的感受,滥画盛行。而观察生活,专业精神及竭尽全力通过技术表现真诚的生活感受在当今已变得十分珍贵。当代要从事本质上的美术创作,画家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深远的眼光及思想是必要的前提,我们要特别重视三个要点:人文、文化和美术史。
随着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避世消极不重视绘画的视觉性研究的传统文人画及脱离国情的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中国而造成的大量临摹式的翻新作品,越来越难以与当今正在巨变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时代需要高尚的精品,需要展示时代精神的触及我们心灵的艺术作品。
中国画创作在当代必须进入科学的分析与理性发展阶段,传统的经验式的理论与师徒相传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与需要。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从绘画视觉性研究与实践人手,重视写生,重视从生活中寻找感动,重视生活对代艺术创作的品质提升、技术探讨以及形式创造等重要作用,理性地看待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又鱼龙混杂的传统,传承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以真诚的美术专业精神与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动民族艺术创作在当代的进步与发展。
结语
以国籍冠之于画种的做法,恐怕只有中国和日本两家。画种的名称是历史形成的,有变化,有发展,有生有灭,是正常的现象。“中国画,在表示一个封闭、保守、自成体系的传统是可行的,在突破工具限制突破画种界限已成为事实的今天,大可不必守住这块旧牌子。一个新产品,叫不叫中国国画无所谓,关键是有没有新的创造。在创造时,务必顾及画种的限制(不等于不要发挥工具性),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笔者倾向于用工具来划分画种,连工具也无法界定时,可称之为“绘画”或“作品”,也未尝不可。
事物的任何一次革命行的突破,都不是具体方法技术的积累和改变,而首先是观念和意识的改变。艺术创造,首先是审美观念上的更新和开拓,而不是形式方法上的改变。不要局限在“中国画”的立场,站在现代的基础上,从整个人类艺术发展的高度来看,画种的界限、民族的界限、地区的界限,都可以打破,唯一必须的是情感、个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