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案例背景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常希望课堂按照自己最理想的进程完成预定的教案设计。尤其在公开课上,我们总期望學生别“节外生枝”,即便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有什么纰漏。回避这临时生成的珍贵的课堂资源,任由“精彩”白白错过,于是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成了机械地教案演练场。
课改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善于鼓励学生思考、发言,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语言动作必然生成许多教师没有预设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最珍贵、最具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对这些生成处理得当,一堂好课也就在这可遇而不可求中诞生了。
2.案例描述
本案例源自八年级上册《诚信是金》的一节公开课,本节课设计了“初识诚信”“反思诚信”“践行诚信”“诚信之星”四个板块,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在“初识诚信环节”老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诚信?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撒谎”、“负责”“实事求是”“承诺,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不欺骗”等等,学生答完后,老师展示了百度百科上关于诚信的含义,又展示了教材上诚信的含义。其实我们从学生回答可以判断出学生所讲的关于诚信的含义通俗易懂,也很全面,课堂的生成良好,老师应该随机应变,课件上所预设的要呈现给学生的含义不必再展示,显得累赘。在“反思诚信”这一环节,老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讲诚信的事例和缺乏诚信的事例。学生参与率高,回答积极。有狼来了的故事、考试作弊、买水果被骗……我们发现学生所讲基本上是关于不诚信的事例,老师应该在听到学生的这些回答后,转变问题角度“还有哪些有关讲诚信的事例?”引导学生全面回答,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引导。老师也可以自己列举讲诚信的典型事例,给学生榜样的力量,同时为下一环节践行诚信,做诚信的人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回答问题后,老师紧接着出示了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罗尔事件”,问同学们有什么看法?第一位同学说:“我一直关注这个事件,一次不讲诚信就很难让大家再相信你”还有同学说:“骗多了,人就缺乏了对人的关爱”还有同学联想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事件等等,学生对这一问题分析得很深入,没有流于表面,这一课堂生成是上课中难得的教育契机,可惜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做过多的评价和引导,缺乏及时总结。如果老师能把学生讲到的问题进行放大、归纳,把这一事件的后果归纳为不讲诚信对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在“践行诚信”环节,围绕“怎样让我们身边多一些诚信,少一点欺骗?”展开讨论。一学生回答:“要严厉打击欺骗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老师此时作出了及时点评归纳:法律的实施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诚信行为,指出了作为诚信的道德层面与法律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抓住了课堂生成的瞬间,拓宽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
3.案例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以下就通过案例的启示谈几点课堂生成的智慧:
3.1 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
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尤其是谈看法、说体会、答问题的声音;还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变化、言谈举止;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和独到之处或错误的倾向,不露声色地加以引导、归纳、升华,做到以学定教。
3.2 课堂教学有一些更易产生生成的关键点。把握这些关键点,课堂会更精彩。
我认为生成的关键点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第一,质疑点。一般在自主学习环节和一堂课的结尾。在自主学习环节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在一堂课结束时,提问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什么困惑。比如在《诚信是金》中,老师讲完本课题后就问道:“你们对诚信的理解还有什么困惑吗?”学生纷纷答道:“讲诚信一定不能说谎吗?”“讲诚信是不是一定要说出自己或别人的隐私,对朋友无所保留?”等等,这样的做法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也为下一课题诚信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第二,闪光点。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如独到见解、奇特思维等比如在本节课中学生对罗尔事件的看法。第三,失误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思维误区或认识上的极端化、片面性。比如谈到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一名同学直接说“社会太黑暗了,有太多的不诚信,不可能做到诚信的”。对于这样的生成,老师就要及时引导,纠正学生片面性的认识。
3.3 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为课堂生成创设条件。
教学过程中老师一个问题的抛出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心思考、或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4 板块化的设计有助于课堂的生成。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学生回答问题质量高、有深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板块化的设计思路,每一板块所提问题具有开放性,并且都是本节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辐射性、关键性问题,不拘泥于预设的答案,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做到了张弛有度。
每一节课都是无法复制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有意地促成生成,大胆地面对课堂生成并做到及时、机智的处理,才不会错过意外的精彩。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常希望课堂按照自己最理想的进程完成预定的教案设计。尤其在公开课上,我们总期望學生别“节外生枝”,即便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有什么纰漏。回避这临时生成的珍贵的课堂资源,任由“精彩”白白错过,于是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成了机械地教案演练场。
课改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善于鼓励学生思考、发言,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语言动作必然生成许多教师没有预设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最珍贵、最具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对这些生成处理得当,一堂好课也就在这可遇而不可求中诞生了。
2.案例描述
本案例源自八年级上册《诚信是金》的一节公开课,本节课设计了“初识诚信”“反思诚信”“践行诚信”“诚信之星”四个板块,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在“初识诚信环节”老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诚信?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撒谎”、“负责”“实事求是”“承诺,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不欺骗”等等,学生答完后,老师展示了百度百科上关于诚信的含义,又展示了教材上诚信的含义。其实我们从学生回答可以判断出学生所讲的关于诚信的含义通俗易懂,也很全面,课堂的生成良好,老师应该随机应变,课件上所预设的要呈现给学生的含义不必再展示,显得累赘。在“反思诚信”这一环节,老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讲诚信的事例和缺乏诚信的事例。学生参与率高,回答积极。有狼来了的故事、考试作弊、买水果被骗……我们发现学生所讲基本上是关于不诚信的事例,老师应该在听到学生的这些回答后,转变问题角度“还有哪些有关讲诚信的事例?”引导学生全面回答,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引导。老师也可以自己列举讲诚信的典型事例,给学生榜样的力量,同时为下一环节践行诚信,做诚信的人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回答问题后,老师紧接着出示了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罗尔事件”,问同学们有什么看法?第一位同学说:“我一直关注这个事件,一次不讲诚信就很难让大家再相信你”还有同学说:“骗多了,人就缺乏了对人的关爱”还有同学联想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事件等等,学生对这一问题分析得很深入,没有流于表面,这一课堂生成是上课中难得的教育契机,可惜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做过多的评价和引导,缺乏及时总结。如果老师能把学生讲到的问题进行放大、归纳,把这一事件的后果归纳为不讲诚信对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在“践行诚信”环节,围绕“怎样让我们身边多一些诚信,少一点欺骗?”展开讨论。一学生回答:“要严厉打击欺骗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老师此时作出了及时点评归纳:法律的实施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诚信行为,指出了作为诚信的道德层面与法律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抓住了课堂生成的瞬间,拓宽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
3.案例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以下就通过案例的启示谈几点课堂生成的智慧:
3.1 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
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尤其是谈看法、说体会、答问题的声音;还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变化、言谈举止;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和独到之处或错误的倾向,不露声色地加以引导、归纳、升华,做到以学定教。
3.2 课堂教学有一些更易产生生成的关键点。把握这些关键点,课堂会更精彩。
我认为生成的关键点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第一,质疑点。一般在自主学习环节和一堂课的结尾。在自主学习环节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在一堂课结束时,提问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什么困惑。比如在《诚信是金》中,老师讲完本课题后就问道:“你们对诚信的理解还有什么困惑吗?”学生纷纷答道:“讲诚信一定不能说谎吗?”“讲诚信是不是一定要说出自己或别人的隐私,对朋友无所保留?”等等,这样的做法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也为下一课题诚信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第二,闪光点。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如独到见解、奇特思维等比如在本节课中学生对罗尔事件的看法。第三,失误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思维误区或认识上的极端化、片面性。比如谈到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一名同学直接说“社会太黑暗了,有太多的不诚信,不可能做到诚信的”。对于这样的生成,老师就要及时引导,纠正学生片面性的认识。
3.3 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为课堂生成创设条件。
教学过程中老师一个问题的抛出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心思考、或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4 板块化的设计有助于课堂的生成。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学生回答问题质量高、有深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板块化的设计思路,每一板块所提问题具有开放性,并且都是本节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辐射性、关键性问题,不拘泥于预设的答案,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做到了张弛有度。
每一节课都是无法复制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有意地促成生成,大胆地面对课堂生成并做到及时、机智的处理,才不会错过意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