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青曲社是活跃于西安古城之内的一家民营相声社团。它成立于2007年3月,至今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十一年来,青曲社以作品立身,推出以苗阜、王声为代表的优秀相声人才,在市场化运营中,积极开拓,奋发进取,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西安青曲社初名为陕西青年曲艺社,2009年改为现名。现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陕西省青年曲艺家委员会、陕西快书委员会曲艺活动实践基地。2016年被陕西省曲协评为2015年曲艺工作先进单位。苗阜任青曲社主席、师戈任副主席、王声任秘书长。现有演员27人驻场演出。主要演员有相声名家郑小山、张常泰、张常锁以及相声新秀吕纳超、张再驰、纪鸣亮等。每周正常演出21场次,其中相声大会14场,评书专场7场,演出时间为周一至周日晚上20:00―22:30。评书专场的演出地点是柏树林茶楼,时间为每晚19:00―20:00。
一、创新经营理念,以优质的作品接受市场的打磨与检验
曲艺小剧场尤其是相声小剧场的经营核心就是用优质的作品、优良的服务留住观众,培养打造出适应市场的优秀演出团队。这也正是西安青曲社的经营理念精髓。
1.作品立身,服务为本。西安青曲社自成立之初就将具有正能量、社会价值深刻的优秀曲艺作品作为立身之本,将没有优秀作品没有经典节目和观众喜爱的相声,就无法立足于曲艺小剧场之林的发展理念贯彻始终。该社甫一成立,就建立了以郑小山、张常锁、张常泰、郑宏伟、苗阜、王声、师戈等为核心的艺术委员会,专职负责作品的审查、演员的指导、演出的组织等工作。虽然在草创阶段时也刮过一阵“三俗”风,但随着中国曲协的有力引导,青曲社迅速在抵制“三俗”方面形成共识。而在苗阜成为中国文联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王声成为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之后,青曲社对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每周召开两次作品研讨会,针对相声作品中存在的“脏口”进行有的放矢的纠正和改革,继承优秀传统相声节目在内涵、技法、包袱结构等方面的有益之处,摒弃其中的糟粕,使许多传统相声段子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2015年中国曲协制定《全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之后,西安青曲社率先落实,严格把关,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同时持续加大对新作品研讨修改的力度,在过了严格的“质检”关后才将作品投放到市场请观众品评。出现了《满腹经纶》《我爱陕西话》《学富五车》《新巧对影联》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2.扎根剧场、锻炼队伍。西安青曲社始终把相声小剧场作为传播文化、弘扬价值的基础,作为整个团队的发展之基。他们每天在柏树林茶楼和尚勤路茶楼进行相声大会演出,使青年演员在舞台上得到锻炼,使作品得到观众的评判,进而为新作品的创作与演出积累经验。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基础上,青曲社还积极参加文化惠民活动和公益演出,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统一管理,分工明确,创新出适应市场的运营模式,促进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西安青曲社在日常的团队管理中,积极探索,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民主集中的新的管理模式,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1.创新团队管理新模式。西安青曲社是一支具有独特市场属性、产销一体的传统文化传播团队。这一特点使青曲社在管理方面既要学习已有的企业管理经验,还要避免旧日相声班社的某些陋习。因此,青曲社极力摒弃“打骂成风”“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旧俗,积极探索西安青曲社新的管理路子—— 树立品牌、推出新人、统一制度、规范管理。西安青曲社目前共有驻场演员27人,60岁以上3人,“九〇”后演员18人,“八〇”后演员4人,“七〇”后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2人。兼职管理人员3人。青曲社在全国相声小剧场中率先建立党支部和团支部,建立日常演出场次统一编排制度,保障演员的整体收益。每晚演出将“说学逗唱”四门功课都进行展示,将演员的优势充分发挥,并搭建良好的演出平台。
2.创新运营管理新模式。西安青曲社在运营中借鉴外国先进企业的组织运营模式并加以创新、改进,结合相声行业的特殊性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一是与演出公司合作,积极通过演出公司的平台,对接协调具体演出场次,组织演员阵容和落实演员收益,并签订保障性合同,由师戈审核确定。二是加强节目质量的把控。每周召开2-3次节目研讨会,对新节目进行审核,对老节目推陈出新。并建立奖励机制,对在舞台上立得住、留得下的新节目、新作品创作者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演员创作的积极性。不断将新作品放在舞台上打磨锤炼,演出后结合现场效果进行二次修改,不断提升作品质量,直到作品能够真正立在台上,成为符合市场需求、观众喜爱的正能量节目。三是对于演员团队进行规范性保障管理,对核心成员建立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工龄工资的工资保障体系,根据演员演出质量确定工资标准和档次,通过每周2次的业务评定和品质考核实施奖惩,推动演员自我革新,确保演出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不合格的演员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四是广泛吸纳新生演员力量。西安青曲社建立起艺术委员会,负责面向全国招收优秀演员,广泛吸收个人品质好、综合素质高、能够接受舞台检验的优秀青年相声演员。从社团成立的那天起,約每两年招收一批优秀学员,目前已经招收了“海”“纳”“百”“川”四科学员,同时在社会各界广泛招生,经过层层选拔,每科初选10人左右,留下其中较为突出的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并留用。“海”字科现有张艺博、韩嘉亮、沈海旺、卢鑫、张玉浩等人,“纳”字科现有木头、吕纳超等人,“百”字科现有王伟、寇琦、闫子晨等人,他们都逐渐成为青曲社演出的主干力量。五是深入开展“相声进校园”活动,培养观众,发现人才,带动校园相声发展。西安青曲社自成立起就每年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10余场,每场开展公益演出2个小时。积极推动成立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9所高校的12家相声社团参与其中的陕西大学生相声联盟。青曲社组织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组织大学生社团成员到舞台上进行展示,由专业演员指导提升。安排优秀演员进入大学生相声社团指导培养。值得一提的是,青曲社与西京大学文化艺术中心合作,设立了相声选修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扩大了社团影响力,锻炼了队伍,挖掘了新人,培养了观众。通过一系列举措,扩大了相声这门艺术在陕西的受众面,夯实了相声在陕西的持续、蓬勃、健康发展的基础。 3.创新市场运营新模式。西安青曲社作为一家民营演出团队,没有各级财政的专项拨款。青曲社围绕苗阜、王声在全国的走红,抢抓机遇,争取多方支持,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陕西省曲协大力扶持,促进整个团队蓬勃发展。从2015年起,青曲社积极参加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办的“陕西相声神州行”,每年得到上级扶持补贴2万元。同时,积极拓展商业演出渠道,2013年起与华商卓越集团合作,在省内每年固定演出10场。用微信平台推送演出信息和票务信息,通过网络购票和电话、微信预约购票等形式促进票务销售。
4.建立青曲社会员制度,向充值会员发送福利,开展促销活动。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赠票、团购等方式推广陕西相声。每天每场演出票定为5个档次,从50元到90元不等,随市场价格进行调整,迎合市场规律,把握演出市场要求,确保票价稳定在合理区间。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FM101.1,102.4,AM74.7等平台进行合作,推出公益性团购票。
三、运营经验
1.收入分析。西安青曲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小剧场日常演出、商业演出和企业包场。在演出前由师戈带领的运营团队与各方协商,全国巡演的收入方式不是分配收入,而是根据地域不同、演出规模不同,收取不等的演出费,保障演员权益和团队利益,簽订专业的演出合同。企业包场式演出每周都有,由演员人数和演出要求合理定价,确保团队利益及个人的演出收益。
2.成本分析。西安青曲社在社团运营中主要的成本集中于场地租赁费用和演员工资支出。尚勤路茶楼和柏树林茶楼因场地容量不同,场租、水电、物业等方面支出略有不同。前期两个茶楼装修、布置,结构规划共支出120余万元,每年场租约为60万元。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青曲社还能保证将每年演出的90%用于演员工资,以保障整个团队的良性运营。
3.消费者(观众)群体分析。据不完全统计,青曲社相声小剧场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的观众约占总观众人数的70%,这部分观众与剧场主要演员年龄相仿,双方容易形成良性交流。商业演出的观众由各地承接方组织,大多数为35岁以下青年观众。企业多为中等私营企业为主,国企较少。公益惠民演出的观众多以社区居民、在校大学生、清洁工等普通劳动者为主,各种年龄层次的均有。
4.主要经验。
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是节目铺路与品牌打造。相声小剧场要发展,就要立足演出市场实际,敏锐把握市场的机遇。在目前曲艺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的情况下,只有有了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才会推动小剧场的发展。西安青曲社深入挖掘优秀曲艺作品和传统节目的优势和特色,强化节目的打造和推出,为小剧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在节目铺路的基础上,推新人,创品牌,抓机遇,青曲社打造出了苗阜、王声这一对全国闻名的相声“明星”,吕纳超、张再驰,纪鸣亮、马凯强,张翌博、沈海旺等省内驰名的相声新秀,更加有力地推动了相声小剧场的发展。
其次是千方百计留住观众。小剧场的立足,核心是要有固定的观众群体,要想留住观众,多来回头客,就要千方百计摸清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创作打磨出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曲艺新人新作,把观众留在剧场。同时,要适应市场的调控,根据观众承受力,合理制定价格区间,保障观众的权利。还要加强服务团队的力量,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观众的心。
第三是培养带动演员的社会责任感。小剧场的品牌打造还需要演员团队要有社会责任感,主动为公益事业服务。青曲社在全国小型相声社团中率先建立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党建带团建的方式,培养全体演员的社会责任感,弘扬真善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中国精神,提高演员的个人修养和品位,亮出小剧场品牌。不仅是舞台之上,生活中甚至微博、微信等网络公众平台,也坚决不转发、传播负能量的内容。
苗阜等十几位演员还常年资助陕西山区的贫困中小学生。师戈还是西安义工网的四星级资深义工,苗阜、王声为西安义工网形象大使。
四、目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经营成本高,压力大。目前一年的场租及其他费用约为60万元,人员工资也非常大,每年的收入基本与支出相抵,略有盈余。小剧场向上发展空间受限,经营压力巨大。与同行业相比,西安的经济水平还不高,对于相声这门艺术形式的需求还不足。
2.各级给予的支持力度还不足。青曲社至今仍属于民间私营团队,几乎没有各级的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小的相声社团没有纳入惠民演出补贴政策的范围,扶持力度还不够。
3.小剧场生存的指导性政策还不明晰。小剧场发展多年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发展之中,上级并没有全面完善的小剧场发展指导意见,在生存、发展中应如何应对一些具体问题没有相关政策指引。
五、建议
目前,西安的青曲社、天禧苑、珍友社、金曲社等多家相声小剧场的蓬勃发展,新人新作辈出,演出市场火爆,为陕西曲艺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青曲社调研的实际感受,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是小剧场发展的坚实基础。高雅的、正能量的节目支撑着小剧场的发展。建立优秀节目保障体系,维护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权益。积极树立品牌,推出人才,争取各级支持,组织专家培训团,深入小剧场对小剧场青年演员进行指导、培训,提高小剧场演员的创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出好节目。
2.坚持多方协调,积极衔接,力争各级的政策支持。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保障法》正式实施,更加明确了政府的主体责任,要求政府履行主导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职能,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为小剧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指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我们期待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能够尽快建立完善小剧场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多方推动小剧场发展。建议将相声小剧场纳入到国家文化惠民补贴的范围之内,针对目前小剧场发展遇到的困境和瓶颈,上级部门应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为小剧场发展指明方向。
3.坚持独立发展,勇立潮头之巅。民营小剧场不仅是提供文化服务的一个窗口,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设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更是艺术家与观众通过演出相互交流、共同进行艺术创造的现场,也是涵养社会创意、启迪大众心智的艺术空间。特别是市场化之下不能完全迎合市场,曲艺小剧场要有独立的发展意识。演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恶俗的段子和包袱,部分小剧场从业者也迎合着市场的要求,把不属于相声的表演手段融入相声之中,娱乐大众,失去了相声的本质。要树立独立的发展意识,以优秀的相声节目推动小剧场的发展。
4.要加大曲艺交流,提高小剧场在全国的影响力。要建立长效的曲艺小剧场交流机制,争取资金保障,每年动员大量的小剧场相声演员在全国各地进行交流、汇演,提高小剧场演出的整体质量,扩大小剧场的影响力。
西安青曲社初名为陕西青年曲艺社,2009年改为现名。现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陕西省青年曲艺家委员会、陕西快书委员会曲艺活动实践基地。2016年被陕西省曲协评为2015年曲艺工作先进单位。苗阜任青曲社主席、师戈任副主席、王声任秘书长。现有演员27人驻场演出。主要演员有相声名家郑小山、张常泰、张常锁以及相声新秀吕纳超、张再驰、纪鸣亮等。每周正常演出21场次,其中相声大会14场,评书专场7场,演出时间为周一至周日晚上20:00―22:30。评书专场的演出地点是柏树林茶楼,时间为每晚19:00―20:00。
一、创新经营理念,以优质的作品接受市场的打磨与检验
曲艺小剧场尤其是相声小剧场的经营核心就是用优质的作品、优良的服务留住观众,培养打造出适应市场的优秀演出团队。这也正是西安青曲社的经营理念精髓。
1.作品立身,服务为本。西安青曲社自成立之初就将具有正能量、社会价值深刻的优秀曲艺作品作为立身之本,将没有优秀作品没有经典节目和观众喜爱的相声,就无法立足于曲艺小剧场之林的发展理念贯彻始终。该社甫一成立,就建立了以郑小山、张常锁、张常泰、郑宏伟、苗阜、王声、师戈等为核心的艺术委员会,专职负责作品的审查、演员的指导、演出的组织等工作。虽然在草创阶段时也刮过一阵“三俗”风,但随着中国曲协的有力引导,青曲社迅速在抵制“三俗”方面形成共识。而在苗阜成为中国文联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王声成为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之后,青曲社对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每周召开两次作品研讨会,针对相声作品中存在的“脏口”进行有的放矢的纠正和改革,继承优秀传统相声节目在内涵、技法、包袱结构等方面的有益之处,摒弃其中的糟粕,使许多传统相声段子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2015年中国曲协制定《全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之后,西安青曲社率先落实,严格把关,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同时持续加大对新作品研讨修改的力度,在过了严格的“质检”关后才将作品投放到市场请观众品评。出现了《满腹经纶》《我爱陕西话》《学富五车》《新巧对影联》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2.扎根剧场、锻炼队伍。西安青曲社始终把相声小剧场作为传播文化、弘扬价值的基础,作为整个团队的发展之基。他们每天在柏树林茶楼和尚勤路茶楼进行相声大会演出,使青年演员在舞台上得到锻炼,使作品得到观众的评判,进而为新作品的创作与演出积累经验。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基础上,青曲社还积极参加文化惠民活动和公益演出,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统一管理,分工明确,创新出适应市场的运营模式,促进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西安青曲社在日常的团队管理中,积极探索,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民主集中的新的管理模式,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1.创新团队管理新模式。西安青曲社是一支具有独特市场属性、产销一体的传统文化传播团队。这一特点使青曲社在管理方面既要学习已有的企业管理经验,还要避免旧日相声班社的某些陋习。因此,青曲社极力摒弃“打骂成风”“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旧俗,积极探索西安青曲社新的管理路子—— 树立品牌、推出新人、统一制度、规范管理。西安青曲社目前共有驻场演员27人,60岁以上3人,“九〇”后演员18人,“八〇”后演员4人,“七〇”后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2人。兼职管理人员3人。青曲社在全国相声小剧场中率先建立党支部和团支部,建立日常演出场次统一编排制度,保障演员的整体收益。每晚演出将“说学逗唱”四门功课都进行展示,将演员的优势充分发挥,并搭建良好的演出平台。
2.创新运营管理新模式。西安青曲社在运营中借鉴外国先进企业的组织运营模式并加以创新、改进,结合相声行业的特殊性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一是与演出公司合作,积极通过演出公司的平台,对接协调具体演出场次,组织演员阵容和落实演员收益,并签订保障性合同,由师戈审核确定。二是加强节目质量的把控。每周召开2-3次节目研讨会,对新节目进行审核,对老节目推陈出新。并建立奖励机制,对在舞台上立得住、留得下的新节目、新作品创作者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演员创作的积极性。不断将新作品放在舞台上打磨锤炼,演出后结合现场效果进行二次修改,不断提升作品质量,直到作品能够真正立在台上,成为符合市场需求、观众喜爱的正能量节目。三是对于演员团队进行规范性保障管理,对核心成员建立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工龄工资的工资保障体系,根据演员演出质量确定工资标准和档次,通过每周2次的业务评定和品质考核实施奖惩,推动演员自我革新,确保演出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不合格的演员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四是广泛吸纳新生演员力量。西安青曲社建立起艺术委员会,负责面向全国招收优秀演员,广泛吸收个人品质好、综合素质高、能够接受舞台检验的优秀青年相声演员。从社团成立的那天起,約每两年招收一批优秀学员,目前已经招收了“海”“纳”“百”“川”四科学员,同时在社会各界广泛招生,经过层层选拔,每科初选10人左右,留下其中较为突出的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并留用。“海”字科现有张艺博、韩嘉亮、沈海旺、卢鑫、张玉浩等人,“纳”字科现有木头、吕纳超等人,“百”字科现有王伟、寇琦、闫子晨等人,他们都逐渐成为青曲社演出的主干力量。五是深入开展“相声进校园”活动,培养观众,发现人才,带动校园相声发展。西安青曲社自成立起就每年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10余场,每场开展公益演出2个小时。积极推动成立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9所高校的12家相声社团参与其中的陕西大学生相声联盟。青曲社组织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组织大学生社团成员到舞台上进行展示,由专业演员指导提升。安排优秀演员进入大学生相声社团指导培养。值得一提的是,青曲社与西京大学文化艺术中心合作,设立了相声选修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扩大了社团影响力,锻炼了队伍,挖掘了新人,培养了观众。通过一系列举措,扩大了相声这门艺术在陕西的受众面,夯实了相声在陕西的持续、蓬勃、健康发展的基础。 3.创新市场运营新模式。西安青曲社作为一家民营演出团队,没有各级财政的专项拨款。青曲社围绕苗阜、王声在全国的走红,抢抓机遇,争取多方支持,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陕西省曲协大力扶持,促进整个团队蓬勃发展。从2015年起,青曲社积极参加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办的“陕西相声神州行”,每年得到上级扶持补贴2万元。同时,积极拓展商业演出渠道,2013年起与华商卓越集团合作,在省内每年固定演出10场。用微信平台推送演出信息和票务信息,通过网络购票和电话、微信预约购票等形式促进票务销售。
4.建立青曲社会员制度,向充值会员发送福利,开展促销活动。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赠票、团购等方式推广陕西相声。每天每场演出票定为5个档次,从50元到90元不等,随市场价格进行调整,迎合市场规律,把握演出市场要求,确保票价稳定在合理区间。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FM101.1,102.4,AM74.7等平台进行合作,推出公益性团购票。
三、运营经验
1.收入分析。西安青曲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小剧场日常演出、商业演出和企业包场。在演出前由师戈带领的运营团队与各方协商,全国巡演的收入方式不是分配收入,而是根据地域不同、演出规模不同,收取不等的演出费,保障演员权益和团队利益,簽订专业的演出合同。企业包场式演出每周都有,由演员人数和演出要求合理定价,确保团队利益及个人的演出收益。
2.成本分析。西安青曲社在社团运营中主要的成本集中于场地租赁费用和演员工资支出。尚勤路茶楼和柏树林茶楼因场地容量不同,场租、水电、物业等方面支出略有不同。前期两个茶楼装修、布置,结构规划共支出120余万元,每年场租约为60万元。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青曲社还能保证将每年演出的90%用于演员工资,以保障整个团队的良性运营。
3.消费者(观众)群体分析。据不完全统计,青曲社相声小剧场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的观众约占总观众人数的70%,这部分观众与剧场主要演员年龄相仿,双方容易形成良性交流。商业演出的观众由各地承接方组织,大多数为35岁以下青年观众。企业多为中等私营企业为主,国企较少。公益惠民演出的观众多以社区居民、在校大学生、清洁工等普通劳动者为主,各种年龄层次的均有。
4.主要经验。
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是节目铺路与品牌打造。相声小剧场要发展,就要立足演出市场实际,敏锐把握市场的机遇。在目前曲艺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的情况下,只有有了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才会推动小剧场的发展。西安青曲社深入挖掘优秀曲艺作品和传统节目的优势和特色,强化节目的打造和推出,为小剧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在节目铺路的基础上,推新人,创品牌,抓机遇,青曲社打造出了苗阜、王声这一对全国闻名的相声“明星”,吕纳超、张再驰,纪鸣亮、马凯强,张翌博、沈海旺等省内驰名的相声新秀,更加有力地推动了相声小剧场的发展。
其次是千方百计留住观众。小剧场的立足,核心是要有固定的观众群体,要想留住观众,多来回头客,就要千方百计摸清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创作打磨出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曲艺新人新作,把观众留在剧场。同时,要适应市场的调控,根据观众承受力,合理制定价格区间,保障观众的权利。还要加强服务团队的力量,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观众的心。
第三是培养带动演员的社会责任感。小剧场的品牌打造还需要演员团队要有社会责任感,主动为公益事业服务。青曲社在全国小型相声社团中率先建立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党建带团建的方式,培养全体演员的社会责任感,弘扬真善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中国精神,提高演员的个人修养和品位,亮出小剧场品牌。不仅是舞台之上,生活中甚至微博、微信等网络公众平台,也坚决不转发、传播负能量的内容。
苗阜等十几位演员还常年资助陕西山区的贫困中小学生。师戈还是西安义工网的四星级资深义工,苗阜、王声为西安义工网形象大使。
四、目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经营成本高,压力大。目前一年的场租及其他费用约为60万元,人员工资也非常大,每年的收入基本与支出相抵,略有盈余。小剧场向上发展空间受限,经营压力巨大。与同行业相比,西安的经济水平还不高,对于相声这门艺术形式的需求还不足。
2.各级给予的支持力度还不足。青曲社至今仍属于民间私营团队,几乎没有各级的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小的相声社团没有纳入惠民演出补贴政策的范围,扶持力度还不够。
3.小剧场生存的指导性政策还不明晰。小剧场发展多年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发展之中,上级并没有全面完善的小剧场发展指导意见,在生存、发展中应如何应对一些具体问题没有相关政策指引。
五、建议
目前,西安的青曲社、天禧苑、珍友社、金曲社等多家相声小剧场的蓬勃发展,新人新作辈出,演出市场火爆,为陕西曲艺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青曲社调研的实际感受,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是小剧场发展的坚实基础。高雅的、正能量的节目支撑着小剧场的发展。建立优秀节目保障体系,维护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权益。积极树立品牌,推出人才,争取各级支持,组织专家培训团,深入小剧场对小剧场青年演员进行指导、培训,提高小剧场演员的创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出好节目。
2.坚持多方协调,积极衔接,力争各级的政策支持。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保障法》正式实施,更加明确了政府的主体责任,要求政府履行主导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职能,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为小剧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目标。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指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我们期待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能够尽快建立完善小剧场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多方推动小剧场发展。建议将相声小剧场纳入到国家文化惠民补贴的范围之内,针对目前小剧场发展遇到的困境和瓶颈,上级部门应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为小剧场发展指明方向。
3.坚持独立发展,勇立潮头之巅。民营小剧场不仅是提供文化服务的一个窗口,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设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更是艺术家与观众通过演出相互交流、共同进行艺术创造的现场,也是涵养社会创意、启迪大众心智的艺术空间。特别是市场化之下不能完全迎合市场,曲艺小剧场要有独立的发展意识。演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恶俗的段子和包袱,部分小剧场从业者也迎合着市场的要求,把不属于相声的表演手段融入相声之中,娱乐大众,失去了相声的本质。要树立独立的发展意识,以优秀的相声节目推动小剧场的发展。
4.要加大曲艺交流,提高小剧场在全国的影响力。要建立长效的曲艺小剧场交流机制,争取资金保障,每年动员大量的小剧场相声演员在全国各地进行交流、汇演,提高小剧场演出的整体质量,扩大小剧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