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现代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课程的四大板块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教育所追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是为学生创立相对独立的空间供学生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学习,而老师的作用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需要老师积极创新、转变观念,才能凸显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为课程灌注新的活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劳动与技术教育;创新
引言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此背景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中指出,它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得到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探索能力和小组活动能力,保障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得到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大都是以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进行模仿操作的机械化学习,在该学习方式下,学生仅仅是对“跟着做”,缺乏对课程的主动探究,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需要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将作品制作作为教学的载体,将“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引入到教学中,将以往的“跟着老师做”、“不用开动脑筋”转变成“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做法”等,促进学生对课程积极开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自制小书架》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摒弃以往的给定模板,让学生模仿制作的形式,转而通过向学生介绍书架的作用、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根据书架的作用,自己在心中构建出书架的模样,再根据心里的草图,自己进行书架的制作。通过这种形式,不再局限于让学生仅仅跟着老师的模板进行模仿,而是通过自身对书架作用的理解,思考怎么样的结构可以让书架既美观又实用,再将自己的想法放在书架制作中,以此,来保障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在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工作,保障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自身动手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例如:在《如何选用洗涤剂》这一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洗涤剂的用法及各种类型衣物的洗法,再以布置课后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动手清洗自己衣物,并通过微信等渠道,让学生每天上报清洗衣物情况。借此,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爱卫生、爱清洁、勤动手的良好品格,立足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保障课程知识学以致用。
三、提倡团队配合,培育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课改中,合作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突破,已经被广大教师应用到教学中。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提倡团队配合,保障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了解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既能使学生实现个人优势与短板之间的互补,又能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开展团队配合,需要老师进行巧妙地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开展团队协作,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老师指定分组,学生被迫组合的形式。例如:在《植树》这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中,因为植树本来就是需要多人合作的活动,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不对人员分组,而是对工具进行分配,每个学生分配到的工具只有一件,例如铲子、树苗、水桶、袋子等,为完成植树任务,学生需要寻找带有各种工具的同学,将工具准备好后才能完成植树任务。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自己组建植树团队,并且每个人都需要使用自己手上的植树工具开展工作,达到在植树活动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以此,保障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结语
在綜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老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立足于实际,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保障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可以全面发展,为劳动与技术教学赋予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45-47.
[2]刘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06):70-71.
泸州开放大学 646000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劳动与技术教育;创新
引言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此背景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中指出,它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得到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探索能力和小组活动能力,保障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得到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大都是以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进行模仿操作的机械化学习,在该学习方式下,学生仅仅是对“跟着做”,缺乏对课程的主动探究,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需要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将作品制作作为教学的载体,将“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引入到教学中,将以往的“跟着老师做”、“不用开动脑筋”转变成“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做法”等,促进学生对课程积极开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自制小书架》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摒弃以往的给定模板,让学生模仿制作的形式,转而通过向学生介绍书架的作用、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根据书架的作用,自己在心中构建出书架的模样,再根据心里的草图,自己进行书架的制作。通过这种形式,不再局限于让学生仅仅跟着老师的模板进行模仿,而是通过自身对书架作用的理解,思考怎么样的结构可以让书架既美观又实用,再将自己的想法放在书架制作中,以此,来保障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在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工作,保障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自身动手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例如:在《如何选用洗涤剂》这一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洗涤剂的用法及各种类型衣物的洗法,再以布置课后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动手清洗自己衣物,并通过微信等渠道,让学生每天上报清洗衣物情况。借此,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爱卫生、爱清洁、勤动手的良好品格,立足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保障课程知识学以致用。
三、提倡团队配合,培育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课改中,合作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突破,已经被广大教师应用到教学中。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提倡团队配合,保障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了解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既能使学生实现个人优势与短板之间的互补,又能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开展团队配合,需要老师进行巧妙地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开展团队协作,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老师指定分组,学生被迫组合的形式。例如:在《植树》这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中,因为植树本来就是需要多人合作的活动,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不对人员分组,而是对工具进行分配,每个学生分配到的工具只有一件,例如铲子、树苗、水桶、袋子等,为完成植树任务,学生需要寻找带有各种工具的同学,将工具准备好后才能完成植树任务。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自己组建植树团队,并且每个人都需要使用自己手上的植树工具开展工作,达到在植树活动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以此,保障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结语
在綜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老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立足于实际,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保障学生在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中,可以全面发展,为劳动与技术教学赋予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45-47.
[2]刘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06):70-71.
泸州开放大学 6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