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重庆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提升国际形象无论对于重庆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节点作用,还是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吸引力,都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对43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数据源的内容分析和文本聚类,从中发现,国际媒体把重庆的形象勾勒为“一带一路”枢纽之城、创新建筑之城、智慧之城、美食美景之城。但是,重庆尚未形成稳定的国际形象,在地域性重大活动中的影响力有待提升。主动设置议程,强化国际传播;借助意见领袖,实施浸润传播;基于国别研究,实施精准传播,是提升重庆国际形象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介形象;“一带一路”;国际媒体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截至2021年1月29日,中国已经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提升“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不仅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多边贸易、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重庆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的节点城市,也是中国深化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重要枢纽。世界银行认为,在未来的15—20年里,重庆有能力也有机会成为一个全球化城市。3在“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布局中,重庆连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正在推动与“一带一路”的陆上、海上、空中、网上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立体化网络新格局。截至2020年4月中旬,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突破4500班,“渝满俄”班列开行累计突破1200班,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延伸至全球88个国家、213个港口,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95条,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4作为一个西部内陆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搭乘“一带一路”快车,正成为中国的内陆开放支点,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媒体的关注。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与重庆存在深度合作的俄罗斯、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的主流媒体更多地将目光投向重庆。“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让世界了解重庆的进程,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用的凸显,也增加了国际媒体对重庆的认可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深入,研究沿线节点城市的国际形象,对于推动“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对于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在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5是公众对城市的一种主观印象,它的形成是“自塑”与“他塑”交互的过程。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6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不断“重新包装”自己和自己的资源,试图塑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形象。7在媒介数字化、信息推送智能化和媒介使用沉浸化的推动下,媒介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城市的媒介形象是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城市国际形象而言,其塑造可以划分为三种范式,即“自塑”、“他塑”与“合塑”。8例如,重慶日报报业集团成立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尝试对重庆进行形象“自塑”;9重庆邀请菲律宾、新加坡等7个周边国家媒体记者组团访问重庆,尝试“合塑”重庆形象。10本研究着重探讨国际媒体如何塑造重庆的国际形象。
既往研究显示,对《人民日报》头版涉重庆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国内主流媒体建构的重庆城市形象为:革命激情之城、工业建设之城、新兴腾飞之城和希望之城;11《纽约时报》则将重庆描述为一个参与国际交流的“雾都”。12现有的研究均重视媒介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作用,但是城市形象的研究特别是聚焦重庆的研究,理论和思辩的分析较多,使用国际媒体的文本、从实证角度勾勒重庆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城市国际形象的“他塑”中,国际受众所属国的媒体报道是一种重要渠道。城市的形象一旦趋于稳定,“刻板印象”会让其很难发生改变,要说服目标人群接受一个新的形象需要付出很大努力。13基于此,本研究使用国际主流媒体数据,试图回答如下问题:
问题一:国际媒体建构了怎样的重庆形象?
问题二:国际媒体在塑造重庆形象时设置了哪些议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国际媒体的重庆报道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3月7日—11月22日全文中出现“Chongqing”的报道文本为分析对象,共搜集到43个国家和地区383家媒体的501条报道,涵盖13个语种(英语、日语、朝鲜语、德语、俄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越南语、中文),覆盖“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和非参与国。然后使用内容分析法对采集到的新闻报道进行样本归类、词频分析和主题归纳,从而勾勒出重庆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总结国际媒体对重庆形象的建构和认知特点。
四、研究发现
(一)国际媒体呈现的重庆形象
1.“一带一路”枢纽之城
白俄罗斯通讯社、意大利诺瓦新闻社将重庆描述为“毗邻中国多个省份”“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节点”“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重要铁路枢纽”。韩国《今日周刊》用“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城市”介绍重庆。行业媒体如全球希腊航运新闻网、英国铁路货运公司网站、挪威奥斯陆交通和通讯网均有大篇幅报道介绍重庆与国际海陆贸易走廊和中欧铁路的连接。德国新闻社、德国之声等德国媒体以及韩国《首尔经济》、英国《汽车物流》杂志以点带面报道了中欧班列的比较优势。新加坡《海峡时报》和美国《运输》杂志的报道把从事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庆和新加坡称为“双枢纽”。此外,埃及阿尔马萨新闻网和意大利诺瓦新闻社在报道重庆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三条新航线建设时,称重庆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空港中心”。报道内容的文本分析显示,国际媒体的报道普遍看好重庆的交通枢纽地位,将重庆视为“南向通道重要枢纽”“中国西部地区与非洲贸易的中转平台”。 2.创新建筑之城
重庆独特的山城地貌和建筑是其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符号。基于报道的词频分析发现,重庆来福士广场、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新办公楼、洞洞楼等重庆建筑吸引了大量国际媒体的关注。沙特新闻网将重庆来福士描述为“建筑上的奇迹”。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商业时报》对重庆来福士广场有大量报道。美国在线将重庆来福士广场描述为“世界上最高的以天桥为特色的巨型建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建筑和设计领域权威出版物《建筑师报》、葡萄牙《金融日报》、越南《劳动报》均在报道中提及“重庆来福士广场是一个工程奇迹”。美国科技媒体“新图集”网将重庆来福士广场评为“2019年最佳建筑”。富有特色的山城地形使重庆的建筑吸引了国际媒体的目光,“刷新”天际线的摩天大楼正成为重庆的名片。
3.智慧之城
2019年8月,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国际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重庆收获了“科技”“创新”“智慧”“智慧”等新标签。美联社报道称,重庆成为媒体焦点不在于它的美丽风景,而是因为它的智能化优势。国际媒体报道词频统计显示,重庆在部分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出的国际竞争力和在数字化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潜力是媒体关注重庆的重点所在。“智慧创新、未来可期”成为重庆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
4.美食美景之城
重庆的美食和风景是国际媒体对重庆进行背景介绍时的常用词。美国《洛杉矶时报》将重庆描述为一座“充满美妙美食的城市”。雅虎日本用“非常热”“火锅”“美女”对重庆进行标注。日本尼科尼科新闻网和美国亚洲青年文化杂志Next Shark的网站关注了重庆一个可容纳多人的超大火锅。泰国美通社网站使用“优美的风景、有趣的景点、可口的美食”来描述重庆。彭博新闻社称重庆是“一个以火锅、夜景、8D神奇地形闻名的城市”。日本综合门户网站Excite介绍重庆郊区是一个“美丽的地区”,拥有色彩斑斓的‘田圃艺术’”。重庆的美食和美景得到的高度关注凸显了国际媒体受众的兴奋点,展现了重庆旅游对国际友人的吸引力。
(二)国际媒体涉重庆报道的主要议程
1.重庆代表团访问亚洲三国
2019年9月,重庆代表团访问新加坡、菲律宾、斯里兰卡三国,推动了重庆与后者的创新合作。三个国家均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关联,其中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南向通道”的重要节点;菲律宾是“一带一路”倡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的参与者;斯里兰卡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新加坡外交部网站、《海峡时报》、《商业时报》、菲律宾《太阳星报》、《马尼拉时报》、斯里兰卡《星期日时报》、《每日新闻》等媒体对相关活动做了较多报道,聚焦三国“当下可为、未来可期、共同发展”的共识。图2是基于报道词频生成的词云图,在共计501条的相关报道中,“新加坡”被提及80次,“菲律宾”被提及17次,“斯里兰卡”被提及10次。
2.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
在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中,在重庆落地的多个项目成为国际媒体大量报道的议题。相关议题聚焦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中新合作系列项目,包括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项目、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的重庆倡议、中新合作来福士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国际峰会等。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媒体均有较多报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新闻网报道称,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项目的开展,强化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推动了中国与新加坡“点与点”、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各国“面与面”互联互通。中新合作的系列议题聚焦效应明显,甚至沙特阿拉伯《祖国报》也有关注。
3.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合作
白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欧洲延伸的重要节点。关于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合作,国际媒体主要聚焦以下几点:白俄罗斯代表团访问重庆、重庆与明斯克州的商业合作以及双方缔结友好市州关系、重庆渝北区的农业技术园合作项目、白俄罗斯在重庆设立总领事馆、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揭幕等重要活动和项目。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白俄罗斯通讯社、《明斯克真理报》对相关议题非常关注,周边国家如俄罗斯的俄新社也有大量报道。相关报道指出,白俄罗斯地理位置优越,重庆与白俄罗斯的深化合作对接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有关合作体现了重庆在欧亚交通体系中的枢纽作用。
(三) 重庆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所反映出的问题
1.重大事件传播的“聚光灯”效果不强
通过分析国际媒体的涉重庆报道可以發现,报道数量伴随大型活动、大型国际赛事、大型项目落地向上波动,但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力并不强。比如针对在重庆落地的中国—新加坡合作、中国—白俄罗斯合作,尽管许多国际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但媒体分布均匀,没形成聚合效应。以中国—新加坡合作为例,相关报道共43篇,其中新加坡媒体报道数为24篇,占比55.8%,而且以《海峡时报》为主,其它新加坡媒体《商业时报》《联合早报》报道量很少。周边国家特别是其他东盟成员国的媒体关注度很低,只有泰国媒体有2篇报道。重庆与白俄罗斯、重庆与韩国相关合作的报道也呈现上述特征。由此可见,与重庆有关的大型活动和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媒介形象多元化但主流形象尚待构建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际媒体在报道重庆时习惯于在其中“植入”重庆的背景信息。这说明重庆不像北京、上海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此外,相关报道会给重庆打上多元化的关键词标签。比如,美国《洛杉矶时报》的“辛辣火爆”,雅虎日本的“非常热”“火锅”“美女”“雾都”,俄罗斯《消息报》的“拥堵”,菲律宾《太阳星报》的“前途光明”,意大利《卡塔尼亚今日报》的“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东方芝加哥”“众多桥梁”,白俄罗斯通讯社的“铁路枢纽”,彭博社的“火锅”“夜景”“8D神奇地形”“传统制造业闻名”,意大利安莎社的“汽车制造业中心”,韩国《今日周刊》的“长江经济带上的重点城市”。从以上关键词可以看出,国际媒体描述的重庆形象虽然涵盖了一些重庆的城市特征,但还未形成一种趋同态势,重庆的国际形象仍不够鲜明,仍在持续构建中。 五、关于提升重庆国际形象的建议
(一)借“事”扬名,强化外宣工作
借助国内外大型项目、活动、会议、展览产生的“聚光灯”效应,在媒介事件中植入重庆城市形象的元素,借国际媒体因“事”聚焦重庆之“势”设置议程,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同时,以中国媒体为主导,通过与国际媒体的合作进一步优化传播资源配置,让重庆在国际舞台以国际性的话语风格立体化亮相。
(二)借“人”发声,实施浸润式传播
重视国际舆论中的意见领袖,特别是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借助国际知名媒体平台,有计划地投放重庆形象传播产品,进行与重庆有关的重要活动推广以及人文、旅游和投资等信息的推介;邀请传媒从业者、使领馆人士、社交媒体上具有影响力的友好人士以各种方式更深入地了解重庆,引导其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二次传播重庆,提升国外受众对重庆的认知和评价,构建立体化的国际传播网络。
(三)看“人”塑“形”,进行精准国际传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因其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解读和认同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基于报道文本的研究发现,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国家的媒体会选择不同报道视角,且聚焦点也存在显著不同。通过国别分类的分析发现,美国媒体关注重庆经济,日本媒体关注重庆的科技项目,白俄罗斯关注铁路运输和农产品合作,新加坡媒体关注高科技、云计算、大数据领域。这些差异固然与相关国家对中国的关注点以及与重庆的合作诉求不同直接相关,但如果重庆形象的国际传播能与受众细分紧密结合,基于国别研究,针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制定差异化的传播方案,显然有助于提升信息的同向解码效果。
结语
中国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需要顺畅的通道。国际媒体是重庆国际形象传播可资借助的桥梁。重庆国际形象的建构应选择恰当的国际话语,引入策略形象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关系的投入,通过展览、旅游、大型会议、大型国际赛事等吸引国外受众到访重庆,借势“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实现重庆国际形象“自塑”“他塑”“合塑”的整合。
(责任编辑:林斯娴)
作者简介:刘昊,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尹佳,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秦昕婕,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社交媒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BXW027)的阶段性成果。
1 刘超、唐娟:《促进金砖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协作发展》,http://news.cssn.cn/gd/gd_rwhn/gd_gdxc/201708/t20170810_3607322.shtml。
2 冯其予:《我国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5份》,http://paper.ce.cn/jjrb/html/2021-01/30/content_437273.htm。
3 World Bank,“Chongqing 2035:Spat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for a Global City”,https://olc.worldbank.org/content/chongqing-2035-spatial-and-economic-transformation-global-city.
4白麟:《“更好发挥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带动作用”专題记者会 深化合作 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重庆日报》2020年01月14日。
5 Lynch,K,The Image of the City,The MIT Press,1960,pp.46-90.
6 王大可、张云帆、李本乾:《基于效果评估的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以上海为典型案例的考察》,载《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2月。
7 Avraham E.,“Media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n Unfavorable City Image”,Cities,2004,Vol.21,No.6,pp.471-479.
8 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9 陈冬艳:《用好移动互联网,推进重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对城市外宣的路径探索》,《传媒》2019年第16期。
10 周雪霁、Wei Mingliang:《外媒记者团点赞重庆“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重庆与世界》2019年第5期。
11 黄俊:《重庆城市媒介形象的追溯与流变——基于70年来〈人民日报〉头版涉渝报道的分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2 SIM CHI YIN/VIL,《“火炉”中的夏日,重庆人如何消暑?》,《纽约时报》中文网,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70925/voyages-issue-photographs-family-vacations-around-world-china/。
13 Gold,J. R,Ward,S.V.(Eds.),Place Promotion:The Use of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to Sell Towns and Regions,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1994.
14 表中数量排序分别列明报道来源国、媒体、语言前十位的情况,三者并不一一对应。
15 编者注:LDA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来识别大规模文档集(document collection)或语料库(corpus)中潜藏的主题信息。
【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介形象;“一带一路”;国际媒体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截至2021年1月29日,中国已经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提升“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不仅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多边贸易、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重庆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的节点城市,也是中国深化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重要枢纽。世界银行认为,在未来的15—20年里,重庆有能力也有机会成为一个全球化城市。3在“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布局中,重庆连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正在推动与“一带一路”的陆上、海上、空中、网上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立体化网络新格局。截至2020年4月中旬,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突破4500班,“渝满俄”班列开行累计突破1200班,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延伸至全球88个国家、213个港口,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95条,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4作为一个西部内陆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搭乘“一带一路”快车,正成为中国的内陆开放支点,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媒体的关注。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与重庆存在深度合作的俄罗斯、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的主流媒体更多地将目光投向重庆。“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让世界了解重庆的进程,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用的凸显,也增加了国际媒体对重庆的认可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深入,研究沿线节点城市的国际形象,对于推动“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对于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在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5是公众对城市的一种主观印象,它的形成是“自塑”与“他塑”交互的过程。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6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不断“重新包装”自己和自己的资源,试图塑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形象。7在媒介数字化、信息推送智能化和媒介使用沉浸化的推动下,媒介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城市的媒介形象是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城市国际形象而言,其塑造可以划分为三种范式,即“自塑”、“他塑”与“合塑”。8例如,重慶日报报业集团成立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尝试对重庆进行形象“自塑”;9重庆邀请菲律宾、新加坡等7个周边国家媒体记者组团访问重庆,尝试“合塑”重庆形象。10本研究着重探讨国际媒体如何塑造重庆的国际形象。
既往研究显示,对《人民日报》头版涉重庆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国内主流媒体建构的重庆城市形象为:革命激情之城、工业建设之城、新兴腾飞之城和希望之城;11《纽约时报》则将重庆描述为一个参与国际交流的“雾都”。12现有的研究均重视媒介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作用,但是城市形象的研究特别是聚焦重庆的研究,理论和思辩的分析较多,使用国际媒体的文本、从实证角度勾勒重庆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城市国际形象的“他塑”中,国际受众所属国的媒体报道是一种重要渠道。城市的形象一旦趋于稳定,“刻板印象”会让其很难发生改变,要说服目标人群接受一个新的形象需要付出很大努力。13基于此,本研究使用国际主流媒体数据,试图回答如下问题:
问题一:国际媒体建构了怎样的重庆形象?
问题二:国际媒体在塑造重庆形象时设置了哪些议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国际媒体的重庆报道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3月7日—11月22日全文中出现“Chongqing”的报道文本为分析对象,共搜集到43个国家和地区383家媒体的501条报道,涵盖13个语种(英语、日语、朝鲜语、德语、俄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越南语、中文),覆盖“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和非参与国。然后使用内容分析法对采集到的新闻报道进行样本归类、词频分析和主题归纳,从而勾勒出重庆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总结国际媒体对重庆形象的建构和认知特点。
四、研究发现
(一)国际媒体呈现的重庆形象
1.“一带一路”枢纽之城
白俄罗斯通讯社、意大利诺瓦新闻社将重庆描述为“毗邻中国多个省份”“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节点”“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重要铁路枢纽”。韩国《今日周刊》用“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城市”介绍重庆。行业媒体如全球希腊航运新闻网、英国铁路货运公司网站、挪威奥斯陆交通和通讯网均有大篇幅报道介绍重庆与国际海陆贸易走廊和中欧铁路的连接。德国新闻社、德国之声等德国媒体以及韩国《首尔经济》、英国《汽车物流》杂志以点带面报道了中欧班列的比较优势。新加坡《海峡时报》和美国《运输》杂志的报道把从事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庆和新加坡称为“双枢纽”。此外,埃及阿尔马萨新闻网和意大利诺瓦新闻社在报道重庆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三条新航线建设时,称重庆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空港中心”。报道内容的文本分析显示,国际媒体的报道普遍看好重庆的交通枢纽地位,将重庆视为“南向通道重要枢纽”“中国西部地区与非洲贸易的中转平台”。 2.创新建筑之城
重庆独特的山城地貌和建筑是其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符号。基于报道的词频分析发现,重庆来福士广场、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新办公楼、洞洞楼等重庆建筑吸引了大量国际媒体的关注。沙特新闻网将重庆来福士描述为“建筑上的奇迹”。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商业时报》对重庆来福士广场有大量报道。美国在线将重庆来福士广场描述为“世界上最高的以天桥为特色的巨型建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建筑和设计领域权威出版物《建筑师报》、葡萄牙《金融日报》、越南《劳动报》均在报道中提及“重庆来福士广场是一个工程奇迹”。美国科技媒体“新图集”网将重庆来福士广场评为“2019年最佳建筑”。富有特色的山城地形使重庆的建筑吸引了国际媒体的目光,“刷新”天际线的摩天大楼正成为重庆的名片。
3.智慧之城
2019年8月,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国际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重庆收获了“科技”“创新”“智慧”“智慧”等新标签。美联社报道称,重庆成为媒体焦点不在于它的美丽风景,而是因为它的智能化优势。国际媒体报道词频统计显示,重庆在部分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出的国际竞争力和在数字化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潜力是媒体关注重庆的重点所在。“智慧创新、未来可期”成为重庆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
4.美食美景之城
重庆的美食和风景是国际媒体对重庆进行背景介绍时的常用词。美国《洛杉矶时报》将重庆描述为一座“充满美妙美食的城市”。雅虎日本用“非常热”“火锅”“美女”对重庆进行标注。日本尼科尼科新闻网和美国亚洲青年文化杂志Next Shark的网站关注了重庆一个可容纳多人的超大火锅。泰国美通社网站使用“优美的风景、有趣的景点、可口的美食”来描述重庆。彭博新闻社称重庆是“一个以火锅、夜景、8D神奇地形闻名的城市”。日本综合门户网站Excite介绍重庆郊区是一个“美丽的地区”,拥有色彩斑斓的‘田圃艺术’”。重庆的美食和美景得到的高度关注凸显了国际媒体受众的兴奋点,展现了重庆旅游对国际友人的吸引力。
(二)国际媒体涉重庆报道的主要议程
1.重庆代表团访问亚洲三国
2019年9月,重庆代表团访问新加坡、菲律宾、斯里兰卡三国,推动了重庆与后者的创新合作。三个国家均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关联,其中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南向通道”的重要节点;菲律宾是“一带一路”倡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的参与者;斯里兰卡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新加坡外交部网站、《海峡时报》、《商业时报》、菲律宾《太阳星报》、《马尼拉时报》、斯里兰卡《星期日时报》、《每日新闻》等媒体对相关活动做了较多报道,聚焦三国“当下可为、未来可期、共同发展”的共识。图2是基于报道词频生成的词云图,在共计501条的相关报道中,“新加坡”被提及80次,“菲律宾”被提及17次,“斯里兰卡”被提及10次。
2.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
在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中,在重庆落地的多个项目成为国际媒体大量报道的议题。相关议题聚焦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中新合作系列项目,包括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项目、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的重庆倡议、中新合作来福士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国际峰会等。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媒体均有较多报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新闻网报道称,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项目的开展,强化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推动了中国与新加坡“点与点”、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各国“面与面”互联互通。中新合作的系列议题聚焦效应明显,甚至沙特阿拉伯《祖国报》也有关注。
3.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合作
白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欧洲延伸的重要节点。关于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合作,国际媒体主要聚焦以下几点:白俄罗斯代表团访问重庆、重庆与明斯克州的商业合作以及双方缔结友好市州关系、重庆渝北区的农业技术园合作项目、白俄罗斯在重庆设立总领事馆、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揭幕等重要活动和项目。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白俄罗斯通讯社、《明斯克真理报》对相关议题非常关注,周边国家如俄罗斯的俄新社也有大量报道。相关报道指出,白俄罗斯地理位置优越,重庆与白俄罗斯的深化合作对接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有关合作体现了重庆在欧亚交通体系中的枢纽作用。
(三) 重庆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所反映出的问题
1.重大事件传播的“聚光灯”效果不强
通过分析国际媒体的涉重庆报道可以發现,报道数量伴随大型活动、大型国际赛事、大型项目落地向上波动,但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力并不强。比如针对在重庆落地的中国—新加坡合作、中国—白俄罗斯合作,尽管许多国际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但媒体分布均匀,没形成聚合效应。以中国—新加坡合作为例,相关报道共43篇,其中新加坡媒体报道数为24篇,占比55.8%,而且以《海峡时报》为主,其它新加坡媒体《商业时报》《联合早报》报道量很少。周边国家特别是其他东盟成员国的媒体关注度很低,只有泰国媒体有2篇报道。重庆与白俄罗斯、重庆与韩国相关合作的报道也呈现上述特征。由此可见,与重庆有关的大型活动和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媒介形象多元化但主流形象尚待构建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际媒体在报道重庆时习惯于在其中“植入”重庆的背景信息。这说明重庆不像北京、上海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此外,相关报道会给重庆打上多元化的关键词标签。比如,美国《洛杉矶时报》的“辛辣火爆”,雅虎日本的“非常热”“火锅”“美女”“雾都”,俄罗斯《消息报》的“拥堵”,菲律宾《太阳星报》的“前途光明”,意大利《卡塔尼亚今日报》的“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东方芝加哥”“众多桥梁”,白俄罗斯通讯社的“铁路枢纽”,彭博社的“火锅”“夜景”“8D神奇地形”“传统制造业闻名”,意大利安莎社的“汽车制造业中心”,韩国《今日周刊》的“长江经济带上的重点城市”。从以上关键词可以看出,国际媒体描述的重庆形象虽然涵盖了一些重庆的城市特征,但还未形成一种趋同态势,重庆的国际形象仍不够鲜明,仍在持续构建中。 五、关于提升重庆国际形象的建议
(一)借“事”扬名,强化外宣工作
借助国内外大型项目、活动、会议、展览产生的“聚光灯”效应,在媒介事件中植入重庆城市形象的元素,借国际媒体因“事”聚焦重庆之“势”设置议程,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同时,以中国媒体为主导,通过与国际媒体的合作进一步优化传播资源配置,让重庆在国际舞台以国际性的话语风格立体化亮相。
(二)借“人”发声,实施浸润式传播
重视国际舆论中的意见领袖,特别是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借助国际知名媒体平台,有计划地投放重庆形象传播产品,进行与重庆有关的重要活动推广以及人文、旅游和投资等信息的推介;邀请传媒从业者、使领馆人士、社交媒体上具有影响力的友好人士以各种方式更深入地了解重庆,引导其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二次传播重庆,提升国外受众对重庆的认知和评价,构建立体化的国际传播网络。
(三)看“人”塑“形”,进行精准国际传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因其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解读和认同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基于报道文本的研究发现,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国家的媒体会选择不同报道视角,且聚焦点也存在显著不同。通过国别分类的分析发现,美国媒体关注重庆经济,日本媒体关注重庆的科技项目,白俄罗斯关注铁路运输和农产品合作,新加坡媒体关注高科技、云计算、大数据领域。这些差异固然与相关国家对中国的关注点以及与重庆的合作诉求不同直接相关,但如果重庆形象的国际传播能与受众细分紧密结合,基于国别研究,针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制定差异化的传播方案,显然有助于提升信息的同向解码效果。
结语
中国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需要顺畅的通道。国际媒体是重庆国际形象传播可资借助的桥梁。重庆国际形象的建构应选择恰当的国际话语,引入策略形象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关系的投入,通过展览、旅游、大型会议、大型国际赛事等吸引国外受众到访重庆,借势“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实现重庆国际形象“自塑”“他塑”“合塑”的整合。
(责任编辑:林斯娴)
作者简介:刘昊,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尹佳,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秦昕婕,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社交媒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BXW027)的阶段性成果。
1 刘超、唐娟:《促进金砖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协作发展》,http://news.cssn.cn/gd/gd_rwhn/gd_gdxc/201708/t20170810_3607322.shtml。
2 冯其予:《我国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5份》,http://paper.ce.cn/jjrb/html/2021-01/30/content_437273.htm。
3 World Bank,“Chongqing 2035:Spat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for a Global City”,https://olc.worldbank.org/content/chongqing-2035-spatial-and-economic-transformation-global-city.
4白麟:《“更好发挥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带动作用”专題记者会 深化合作 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重庆日报》2020年01月14日。
5 Lynch,K,The Image of the City,The MIT Press,1960,pp.46-90.
6 王大可、张云帆、李本乾:《基于效果评估的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以上海为典型案例的考察》,载《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2月。
7 Avraham E.,“Media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n Unfavorable City Image”,Cities,2004,Vol.21,No.6,pp.471-479.
8 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9 陈冬艳:《用好移动互联网,推进重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对城市外宣的路径探索》,《传媒》2019年第16期。
10 周雪霁、Wei Mingliang:《外媒记者团点赞重庆“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重庆与世界》2019年第5期。
11 黄俊:《重庆城市媒介形象的追溯与流变——基于70年来〈人民日报〉头版涉渝报道的分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2 SIM CHI YIN/VIL,《“火炉”中的夏日,重庆人如何消暑?》,《纽约时报》中文网,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70925/voyages-issue-photographs-family-vacations-around-world-china/。
13 Gold,J. R,Ward,S.V.(Eds.),Place Promotion:The Use of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to Sell Towns and Regions,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1994.
14 表中数量排序分别列明报道来源国、媒体、语言前十位的情况,三者并不一一对应。
15 编者注:LDA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来识别大规模文档集(document collection)或语料库(corpus)中潜藏的主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