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是近期中国投资界热议的话题,投资界自成一个系统,市场空间的扩大有益于他们,自然鼓掌欢呼。但从国家大系统的战略角度看,“一带一路”还有其令人担忧之处,亟待对症解忧。
“一带一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的一个很大的历史性突破,这样讲毫不夸张。中国的地缘政治历史,自从“第三世界”理论、“中国不当老大”等具国际影响力的概念之后,就没有更为实质性的突破。但在2013年-2014年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中国先是提出“新丝绸之路”,接着又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最后定型在“一带一路”。
目前,这一战略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国际地缘政治学者的研究兴趣。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按照主流解释,“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的理念,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毋庸置疑,“新丝绸之路”对中国稳定新疆、发展中亚有着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但像很多中国问题一样,沿着战略—政策—市场的梯次过渡,重大战略在落地过程中,往往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
一般来讲,中国的战略实施进程是这样的:战略必须依靠政策确保落地,政策在制订过程中,又不能不考虑各地的现实以及市场利益,不断地进行修正与解读,甚至添加各种市场有利因素。而且由于中国的重大战略利益相关方,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央企这样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单位,因而往往等到水落石出的时候一看,整个国家战略可能已经变得勉为其难了。
战略,在理论上是一个因势利导的系统。在理论上,正常的战略,均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关键是要反映“因势利导”的主旨。其中的“势”,讲的是国家战略,这可能是一个方向、一个定位;但要实现,又必须善用市场,善用利益,所以战略只有在一个系统解决方案的形态下,才能有机融合国家战略目标和市场利益,利用市场来实现国家利益,并且不会在实践中出现走形,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不过,这是理想并非现实。一个清晰有效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增加了“海上丝绸之路”,最后又成为了“一带一路”。在这个战略演变的过程中,空间规模不断递增的同时,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也变得无与伦比。也就是说,一个原本具有历史地位的地缘战略,在从战略到政策再到市场的演变过程中,可能存在变形,被加入了很多局部利益相关的因素,这样的结果无疑变得有些令人担心。
具体而言,存在两个不可思议:
一个不可思议是,为什么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放弃实体和机制的要求?
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条件下,回避最为困难的体系设计和实施的问题,应该是为“顺利推行”做考虑,属于“让开大路抄小路”的思路。但问题是这样做会带来什么问题?既然没了实体和机制的约束,当然国家层面的战略利益也就让位于经济,至于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没有体系和机制的条件下,更多的只能是说说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研究地缘政治的人清楚,最后很可能演变成为这样的一种局面,中国变成了东盟以至中亚各国的“提款机”。
如果说担忧的是“顺利推行”的问题,害怕的是遭遇新疆那样复杂地缘政治问题困扰的话,那么按照现在“一带一路”的空间范围,可以预言,今后必然会遭遇的是无数个类似的“新疆”。要知道,现在“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亚洲核心区,是世界上地缘政治最为复杂的破碎地区,在这个地区,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比起中国的新疆,今后问题只多不少。而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在实体和机制,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能称得上是具有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国家战略。也只有这些实体和机制,才能真正确保市场利益的安全,使得中国投资在国家和企业产生双重效应。
另外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是资源。
据悉,“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即将正式出台。有新疆人士认为,“作为跨越千年丝绸之路的新疆,更会得到格外关照。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围绕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央将给予新疆政策大礼包。”中西部在发展问题上一向渴求,因此而欢喜欲狂,殊不知这已经是一个缩水的大礼包。同样的一块蛋糕,被一切为二,甚至可能一切为三。
现在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沿线有44亿人口、26个国家地区、2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这样的估算规模几乎将整个亚洲的核心区囊括在内。而根据以往从未涉足于新丝绸之路问题研究的中金公司“初步估计”,未来十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出口占比有望提升至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总投资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如何解读这样的前景呢?
中国的对外投资,一向是国家队的地盘,怎么投资,如何投资,国家级的政策有很大的话语权。
所以投资层面的事情不好讲,总计外汇储备就这么多,全投出去,3万亿美元也能做到。至于“提升出口”,这个前景就不乐观了。如果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为了提升出口,首先就会遭遇东盟国家的强烈抵制。以往印度尼西亚甚至因为中国出口服装而全面禁止中国服装的进口,所以“提升出口”,这完全是一个涉及东盟以至其他国家内部政治的竞争话题,并非是因为你有投资就能改变的。如果是那样的话,也就无法脱离开机制和实体的框架了。
再来看看中国的实际资源状况,“一带一路”的资源前景与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关系极大。如果人民币升值,则外商投资将持续流入中国,同时也可以支持人民币的对外投资;如果人民币贬值,则不仅对外投资的成本大为增加,而且外资也将会持续流出,结果就是水还没流出多少,池塘却可能面临干涸的局面。
如果放在一个周期里面看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基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大致在3万亿美元左右。如果投资就用掉1.6万亿美元甚至更多,而“出口提升”等战略回报不尽如人意,外汇储备却不增反减,这种局面如何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还需要大量的国家配套成本。这是一种国家隐性成本(投资),表现为国家与国家间的资本和商品往来。这包括投资、减债、贷款、援助和实物等等。没有这些国家隐性成本做保证,国与国的关系就处不好,投资风险就会大增。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国家隐性成本的比例是相当高的,根据公开的资料来看,至少在1∶1左右。如果考虑到一些非公开的国家隐性成本,则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更高。
所以,企业投资、政府投资、金融资本加上国家的隐性成本,这个规模之大,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计,按照传统的对外投资操作模式,最后至少一部分有可能演变成为尾大不掉的债务。因此客观地说,中国现有的资源实际是不支持同时搞“一带一路”的,真正能够做的,只有集中资源,搞好“新丝绸之路”建设,稳定新疆,发展中亚。
当然,这样的地缘政治战略要求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愿景,踏实做好艰苦工作,以国家级的战略利益为着眼点,从体系和机制上着手,真正赢得陆权基础上的贸易优势和战略主导权。
只有国家这盘大棋活了,各个地方和央企的小棋才是真活了。
作者为安邦咨询的智库学者
“一带一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的一个很大的历史性突破,这样讲毫不夸张。中国的地缘政治历史,自从“第三世界”理论、“中国不当老大”等具国际影响力的概念之后,就没有更为实质性的突破。但在2013年-2014年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中国先是提出“新丝绸之路”,接着又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最后定型在“一带一路”。
目前,这一战略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国际地缘政治学者的研究兴趣。
战略需要系统解决方案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按照主流解释,“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的理念,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毋庸置疑,“新丝绸之路”对中国稳定新疆、发展中亚有着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但像很多中国问题一样,沿着战略—政策—市场的梯次过渡,重大战略在落地过程中,往往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
一般来讲,中国的战略实施进程是这样的:战略必须依靠政策确保落地,政策在制订过程中,又不能不考虑各地的现实以及市场利益,不断地进行修正与解读,甚至添加各种市场有利因素。而且由于中国的重大战略利益相关方,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央企这样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单位,因而往往等到水落石出的时候一看,整个国家战略可能已经变得勉为其难了。
战略,在理论上是一个因势利导的系统。在理论上,正常的战略,均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关键是要反映“因势利导”的主旨。其中的“势”,讲的是国家战略,这可能是一个方向、一个定位;但要实现,又必须善用市场,善用利益,所以战略只有在一个系统解决方案的形态下,才能有机融合国家战略目标和市场利益,利用市场来实现国家利益,并且不会在实践中出现走形,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不过,这是理想并非现实。一个清晰有效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增加了“海上丝绸之路”,最后又成为了“一带一路”。在这个战略演变的过程中,空间规模不断递增的同时,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也变得无与伦比。也就是说,一个原本具有历史地位的地缘战略,在从战略到政策再到市场的演变过程中,可能存在变形,被加入了很多局部利益相关的因素,这样的结果无疑变得有些令人担心。
两个层面的缺失
具体而言,存在两个不可思议:
一个不可思议是,为什么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放弃实体和机制的要求?
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条件下,回避最为困难的体系设计和实施的问题,应该是为“顺利推行”做考虑,属于“让开大路抄小路”的思路。但问题是这样做会带来什么问题?既然没了实体和机制的约束,当然国家层面的战略利益也就让位于经济,至于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没有体系和机制的条件下,更多的只能是说说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研究地缘政治的人清楚,最后很可能演变成为这样的一种局面,中国变成了东盟以至中亚各国的“提款机”。
如果说担忧的是“顺利推行”的问题,害怕的是遭遇新疆那样复杂地缘政治问题困扰的话,那么按照现在“一带一路”的空间范围,可以预言,今后必然会遭遇的是无数个类似的“新疆”。要知道,现在“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亚洲核心区,是世界上地缘政治最为复杂的破碎地区,在这个地区,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比起中国的新疆,今后问题只多不少。而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在实体和机制,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能称得上是具有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国家战略。也只有这些实体和机制,才能真正确保市场利益的安全,使得中国投资在国家和企业产生双重效应。
另外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是资源。
据悉,“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即将正式出台。有新疆人士认为,“作为跨越千年丝绸之路的新疆,更会得到格外关照。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围绕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央将给予新疆政策大礼包。”中西部在发展问题上一向渴求,因此而欢喜欲狂,殊不知这已经是一个缩水的大礼包。同样的一块蛋糕,被一切为二,甚至可能一切为三。
现在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沿线有44亿人口、26个国家地区、2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这样的估算规模几乎将整个亚洲的核心区囊括在内。而根据以往从未涉足于新丝绸之路问题研究的中金公司“初步估计”,未来十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出口占比有望提升至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总投资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如何解读这样的前景呢?
中国的对外投资,一向是国家队的地盘,怎么投资,如何投资,国家级的政策有很大的话语权。
所以投资层面的事情不好讲,总计外汇储备就这么多,全投出去,3万亿美元也能做到。至于“提升出口”,这个前景就不乐观了。如果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为了提升出口,首先就会遭遇东盟国家的强烈抵制。以往印度尼西亚甚至因为中国出口服装而全面禁止中国服装的进口,所以“提升出口”,这完全是一个涉及东盟以至其他国家内部政治的竞争话题,并非是因为你有投资就能改变的。如果是那样的话,也就无法脱离开机制和实体的框架了。
再来看看中国的实际资源状况,“一带一路”的资源前景与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关系极大。如果人民币升值,则外商投资将持续流入中国,同时也可以支持人民币的对外投资;如果人民币贬值,则不仅对外投资的成本大为增加,而且外资也将会持续流出,结果就是水还没流出多少,池塘却可能面临干涸的局面。
如果放在一个周期里面看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基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大致在3万亿美元左右。如果投资就用掉1.6万亿美元甚至更多,而“出口提升”等战略回报不尽如人意,外汇储备却不增反减,这种局面如何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还需要大量的国家配套成本。这是一种国家隐性成本(投资),表现为国家与国家间的资本和商品往来。这包括投资、减债、贷款、援助和实物等等。没有这些国家隐性成本做保证,国与国的关系就处不好,投资风险就会大增。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国家隐性成本的比例是相当高的,根据公开的资料来看,至少在1∶1左右。如果考虑到一些非公开的国家隐性成本,则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更高。
所以,企业投资、政府投资、金融资本加上国家的隐性成本,这个规模之大,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计,按照传统的对外投资操作模式,最后至少一部分有可能演变成为尾大不掉的债务。因此客观地说,中国现有的资源实际是不支持同时搞“一带一路”的,真正能够做的,只有集中资源,搞好“新丝绸之路”建设,稳定新疆,发展中亚。
当然,这样的地缘政治战略要求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愿景,踏实做好艰苦工作,以国家级的战略利益为着眼点,从体系和机制上着手,真正赢得陆权基础上的贸易优势和战略主导权。
只有国家这盘大棋活了,各个地方和央企的小棋才是真活了。
作者为安邦咨询的智库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