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显著标志之一。就重庆市永川区而言,全区人口近110万,农村劳动力46万余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达26.8万多人,从2008年下半年至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增多。如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对农村劳务经济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人做生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至今还有人认为,农民不种地,进城打工抢了城里人的饭碗,农民不本分。
(二)农村劳务管理工作滞后。
目前,各区县虽然均有劳动就业办公室和劳务办公室,但对劳务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度不够,大多数镇乡目前还没有专设劳务开发机构,更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较为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一系列的奖励办法和措施,导致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的障碍。
一是一些企业在用工上,明确地设定了在就近居住限制;二是在农村劳动力的子女上学读书上设定户口所在地限制。因为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户口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如要在城区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一定金额的“择校费”或“赞助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受到限制。
目前,农村普遍劳动力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低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就永川而言,据资料显示,目前46.52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基本上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在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及其以下的约占40%,初中文化约占40%,高中及其以上(技工、中专、大专)的约占20%。这说明,虽然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不能适应现代高技术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
(五)各地中介组织的发展不平衡,缺乏一体化管理。
就永川而言,全区从事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仅有10家,农村劳务经纪人也不足20家,加上用工信息网络不健全,又缺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的专业机构,一体化、一条龙式的输送劳动力的专业性管理部门尚未健全,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
二、解决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在现已成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的情况下,应充实办公室力量,形成由当地农办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区县、镇乡(街道)、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二是建立区县劳动力储备信息和用工信息库。各街道、镇乡对所属村社劳动力状况(年龄、培训情况、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摸底统计、分类汇集,在此基础上,以区县为单位,建立信用信息化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档案库,形成系统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同时,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既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联网,又与区县内各街道、镇乡和企业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三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劳动等相关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要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对集中输入地的人员,要经常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诸如工伤事故、工资拖欠、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纠纷,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多元发展。
首先是结合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劳作特点,有目的地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辖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其次是可在当地主要公路沿线、区域公路主干道附近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培植新的旅游观光景点,增加农村劳动力投入的密度。
(三)加大创业支持力度,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各地结合辖区实际,以实施辖区支柱性的二三产业为龙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工业发展规划,着力规划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调整充实产业结构,多方引进和发展其他门类的工业企业,繁荣辖区基础工业的种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和产品上档升级,加快企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把现有的特色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搞好市场布局规划,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专业特色街、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汽车美容、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娱服务等社会服务业,进一步增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面。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务经纪人,为市场化劳务输出提供中介保证。
各地的劳务办、工商局、社会和劳动保障局等要积极探索与职业院校等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劳务经纪人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对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颁发经纪人《资格证书》,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为农村劳务经纪人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村劳务经纪人上规模、上档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一是采取“三为主、三结合”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即以短训为主,长短结合。短期培训时间短、技术新、针对性强,即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个体素质差异、文化补习和学历提高则以长为主,以集中为主,忙闲结合。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对新生和尚未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采取集中在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集中学习,系统安排培训内容;同时,要合理把握时间,做到忙时少学,闲时多学。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基本技术操作规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图书等现代媒体开展专题讲座,做到图文结合,增强直观性、生动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技能。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政府应该把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逐年加大投入。用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列支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家办”的方针,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让农民群众直接受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三是建立健全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区县应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机构,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逐步构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以国家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区县、镇(街)、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使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准入制度的进程。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对农村劳务经济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人做生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至今还有人认为,农民不种地,进城打工抢了城里人的饭碗,农民不本分。
(二)农村劳务管理工作滞后。
目前,各区县虽然均有劳动就业办公室和劳务办公室,但对劳务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度不够,大多数镇乡目前还没有专设劳务开发机构,更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较为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一系列的奖励办法和措施,导致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的障碍。
一是一些企业在用工上,明确地设定了在就近居住限制;二是在农村劳动力的子女上学读书上设定户口所在地限制。因为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户口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如要在城区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一定金额的“择校费”或“赞助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受到限制。
目前,农村普遍劳动力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低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就永川而言,据资料显示,目前46.52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基本上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在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及其以下的约占40%,初中文化约占40%,高中及其以上(技工、中专、大专)的约占20%。这说明,虽然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不能适应现代高技术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
(五)各地中介组织的发展不平衡,缺乏一体化管理。
就永川而言,全区从事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仅有10家,农村劳务经纪人也不足20家,加上用工信息网络不健全,又缺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的专业机构,一体化、一条龙式的输送劳动力的专业性管理部门尚未健全,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
二、解决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在现已成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的情况下,应充实办公室力量,形成由当地农办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区县、镇乡(街道)、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二是建立区县劳动力储备信息和用工信息库。各街道、镇乡对所属村社劳动力状况(年龄、培训情况、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摸底统计、分类汇集,在此基础上,以区县为单位,建立信用信息化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档案库,形成系统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同时,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既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联网,又与区县内各街道、镇乡和企业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三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劳动等相关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要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对集中输入地的人员,要经常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诸如工伤事故、工资拖欠、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纠纷,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多元发展。
首先是结合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劳作特点,有目的地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辖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其次是可在当地主要公路沿线、区域公路主干道附近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培植新的旅游观光景点,增加农村劳动力投入的密度。
(三)加大创业支持力度,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各地结合辖区实际,以实施辖区支柱性的二三产业为龙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工业发展规划,着力规划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调整充实产业结构,多方引进和发展其他门类的工业企业,繁荣辖区基础工业的种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和产品上档升级,加快企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把现有的特色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搞好市场布局规划,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专业特色街、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汽车美容、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娱服务等社会服务业,进一步增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面。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务经纪人,为市场化劳务输出提供中介保证。
各地的劳务办、工商局、社会和劳动保障局等要积极探索与职业院校等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劳务经纪人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对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颁发经纪人《资格证书》,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为农村劳务经纪人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村劳务经纪人上规模、上档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一是采取“三为主、三结合”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即以短训为主,长短结合。短期培训时间短、技术新、针对性强,即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个体素质差异、文化补习和学历提高则以长为主,以集中为主,忙闲结合。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对新生和尚未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采取集中在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集中学习,系统安排培训内容;同时,要合理把握时间,做到忙时少学,闲时多学。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理论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基本技术操作规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图书等现代媒体开展专题讲座,做到图文结合,增强直观性、生动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技能。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政府应该把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逐年加大投入。用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列支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家办”的方针,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让农民群众直接受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三是建立健全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区县应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机构,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逐步构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以国家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区县、镇(街)、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使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准入制度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