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必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相对规范的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此课程标准应突出其应用性,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时应该始终围绕一个目标,即学生通过应用型本科阶段的学习,成为一个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合肥师范学院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应遵循的现状、所应遵行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思路、实践和思考,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论证。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课程标准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1-007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14
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与学术型高校相比,“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其课程建设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众多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 [1],因而,当前应用型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整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是课程体系中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2],必须放在课程体系建设的首位。合肥师范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开发背景及建设现状
(一)开发背景
“课程标准”在我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建国后,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将课程标准的总纲改为教学计划,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两者的区别很大,教学大纲一般以篇、章、节、目为序排列课程教学内容,并规定课程教学内容重难点、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依据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可见,教学大纲相对具体些,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则相对宏观些,侧重于规定课程的性质、课程应达到的标准以及教育内容的基本框架。
随着教育的观念日趋科学,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教学大纲因侧重于对教学内容的范围、要点、顺序和教学方法的细致规定,容易导致教学过程的缺乏弹性处理,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发挥潜力和个性。在此背景下,课程教学指导文件由教学大纲回归课程标准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
(二)建设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教育领域呈现 “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的改革趋势。从文献资源和教育实践来看,我国的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领域,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趋势。例如,我国基础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曾经沿用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已悄然退隐,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再如,自《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来,高职类院校的课程标准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
相对而言,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呈薄弱状态,目前还没有在国家层面进行“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据调查,国内的应用型高校多用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教学,并且因袭传统本科教学大纲的成分太多,甚至照搬知名高校的教学大纲。传统教学大纲着力培养学术人才,强调知识理论性和系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和社会需求密切相连,其人才培养不注重对知识的探索与研究,而强调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应用型人才不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3]。利用学术型教学大纲指导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弊端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不强,实践教学现实指导性不强等等。因此,制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课程标准,是当前应用型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前,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针对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标准。这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来说,既有相当的自由度,又有一定的难度。自由度表现在各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制定适合的课程标准。难度在于没有现成的模式提供参考,应用型高校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它的课程标准既不能照搬学术研究型高校的教学大纲,又不能完全照搬专业技术型高职高专的课程标准。具体说,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标准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规范原则
按照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和课程提出的规范要求,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相互融通的课程目标,统筹并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适宜的评价形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等。
(二)适用应用原则
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质属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以掌握知识的专、深、尖为评价标准,而是以获得知识的广、博、适为评价标准[4]。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适用应用原则,做到内容的知识深度、能力范围、专业素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与运用,要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应用性、行业性。
(三)能力发展原则
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型特色还表现在其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关系上,现实社会中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就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课程标准,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制定课程标准要紧跟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将原课程内容进行增删并取、归类整合,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相对完善的课程内容。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强调学生参与,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内容和思路
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和整体角度全面思考、合理规划,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内容包括: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内涵及特点、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课程标准的组织和实施三方面。
(一)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内涵及特点
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是应用型高校所制定的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涉及课程性质、内容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内涵突出适用和应用性,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应用性是其突出特点,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时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即有助于学生通过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成为一个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思路
课程标准由课程概述、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四部分构成。
1课程概述主要阐述课程的性质及对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1)课程性质:将本课程放置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中,找准本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类型以及与先导、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2)设计思路:有机结合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确定及课程讲授方法,主要阐述课程的总体设计原则、设置依据、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考核与评价方式等相关内容。
2课程目标。依据本门课程所代表的学科知识体系、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侧重对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课程功能的具体体现。(2)具体目标明确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性主要任务和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三个部分。(1)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提高性和扩展性内容。其中基础性内容侧重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必须讲授的教学内容;提高性内容是体现课程教学的较高要求,是对应基础性内容具有提高作用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讲授的教学内容;扩展性内容则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深度、广度两方面,扩充基础性和提高性知识与技能,给优秀学生学习留出的一定空间。(2)课程学习性主要任务:运用本门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通过课内实践(课内作业或课内实验)的批阅以及课后实践(经典阅读,或课程设计,或课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指导等,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性主要任务。(3)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明确各单元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
4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考核方式、教材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等方面的建议。(1)教学建议: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采用诸如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2)考核方式建议:体现多元评价的理念,建立过程评价、目标评价、能力获得评价的“三位一体”评价方式。(3)教材选用建议: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着力加强课程教学辅助课件、实训规范、信息技术使用、实训基地、网络资源、仿真软件建设等。(5)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提出对实验室(基地)功能和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
(三)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组织和实施
课程标准的组织和实施涉及诸多层面,核心问题要解决好课程标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指导者和实施者的关系,协调好学校、院系、教师各自的核心作用及实现路径等。同时,要着力解决好课程标准内容适用与应用尺度把握的问题。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知识应用环节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4]。
四、合肥师范学院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
合肥师范学院于2007年由一所成人本科院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以应用型为本科办学定位,于改制当年完成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合肥师范学院的教学大纲和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差不多,因袭传统本科教学大纲的成分较多,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适用性不强,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系统完善。制订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2012年7月,经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牵头制定并实施《合肥师范学院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指导意见(试行)》,全面开展课程标准开发和应用工作。
(一)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设想与举措
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设想涉及三个方面。在研制范围上,要求凡新修订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列入的课程,均须按计划编制课程标准。在研制内涵上,要求课程标准编制突出“改”字,重在“用”字,培育“特”字,努力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应用型课程。在研制范式上,规定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四项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建设举措推进了如下三项工作:
1以“服务和拉网”为关键词,保障课程标准建设过程的质量。深入教学单位进行调研,服务到位,倾听教学单位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解决教学单位、教师在组织和撰写课程标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同时对涉及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以及课程负责人,采取逐人、逐课的拉网式“诊断”方式进行。两年来,先后回收修改过的课程标准建设的基础材料1000余份。
2以“末位淘汰制”方式,规范课程标准验收工作的严肃性。遵守课程达标程序严格与公平原则。验收环节分为现场答辩和事后课程标准修改两大环节,突出“有听头、有看头、有留头”三有要求。选择课程标准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验收,将评审与指导、验收与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师课程标准制定和说课评课的专业能力。两年来共召开50场专场验收会和若干专场交流会。验收成绩由高到低、后位淘汰,并及时公布。
3以 “课堂教学人人过关活动”为抓手,衡量课程标准的落实效果。“人人过关”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至2014年6月结束。教务处、校教学督导团牵头组织专家听课组,以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专任教师进行了集体听课和现场评议,综合衡量课程标准的落实效果。 (二)课程标准建设取得成效
从量上来看,起草并实施《合肥师范学院关于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涉及涵义、特点、功能、制定方法、效果监督等要素。组织并验收所有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建设一系列模块化课程,开发100门课程新资源,建设10本校本教材,完成创新课程(教学示范课程、教改示范课程、双语课程、网络精品课程、新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从质上来看,广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贯穿岗位职业能力的意识有所加强;在课程目标的调整上,突出能力导向原则,课程体系得到重构或优化,提升了课程改革与建设执行力。具体表现为:加强了改革课程形式、增设综合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吸纳科技发展新成果等。
(三)课程标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总体缺乏有效指导。主管部门尚未对应用型高校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涵义、特点给予明确认定,对本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缺乏全面把握,对当前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要进行的深入调研尚显不足。虽然将制定课程标准的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部门、院系、教研室、教师,但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建设的认同感不够,实施课程标准建设的凝聚力不强。
2课程标准建设总体缺乏整体合力。有些教师仅是为了完成任务,闭门造车,致使部分课程标准背离了行业需求原则,脱离岗位职业实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足。还有些部门和教师由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态度不够严谨,大而化之,制定的课程标准只是一些提纲性的东西,内容不详细、层次不清楚。
3验收过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发挥得不够。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文件,是规范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都应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但事实上,部分院系和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往往把新制定的课程标准束之高阁,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甚至有些教师颠倒制定课程标准和选择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所以要先制定课程标准再选择与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材。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是先选定教材后制订课程标准,则课程标准就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
4课程标准组织和实施机制不够健全。由于课程标准实施过程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有些教师的教学随意性仍然比较大,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要求的应用性、实践性、实用性等教学目标达不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五、课程标准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一)关于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课程标准在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授课效果与需求,适时调整和修订具体内容与要求。课程标准在突出使用和应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能力发展的观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关于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从宏观层面,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动态;根据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和课程规范要求,结合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职业能力需求;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准确设计各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功能定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制定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
从微观层面,要加强课程标准编制的专业指导,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清晰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把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落实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等核心内容。
(三)关于应用型高校校本课程标准的管理机制
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范地组织、制订、实施、评估、实践检验和修订。只有解决好课程标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指导者和实施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满足课程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其纲领性教学文件的作用,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实现其办学定位和特色、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经过两年的建设实践,合肥师范学院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地方性特色,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作为同类高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参考借鉴。但由于可参照对象较少、学校投入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课程标准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在研究探索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注释:
[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9 (3 ):4-7
[2] 李双美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的建设——以大学物理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 (1):72-75
[3]张福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特征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4):53-57
[4]付大鹏,李念良民办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课程标准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1-007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14
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与学术型高校相比,“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其课程建设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众多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 [1],因而,当前应用型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整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是课程体系中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2],必须放在课程体系建设的首位。合肥师范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开发背景及建设现状
(一)开发背景
“课程标准”在我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建国后,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将课程标准的总纲改为教学计划,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两者的区别很大,教学大纲一般以篇、章、节、目为序排列课程教学内容,并规定课程教学内容重难点、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依据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可见,教学大纲相对具体些,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则相对宏观些,侧重于规定课程的性质、课程应达到的标准以及教育内容的基本框架。
随着教育的观念日趋科学,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教学大纲因侧重于对教学内容的范围、要点、顺序和教学方法的细致规定,容易导致教学过程的缺乏弹性处理,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发挥潜力和个性。在此背景下,课程教学指导文件由教学大纲回归课程标准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
(二)建设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教育领域呈现 “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的改革趋势。从文献资源和教育实践来看,我国的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领域,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趋势。例如,我国基础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曾经沿用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已悄然退隐,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再如,自《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来,高职类院校的课程标准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
相对而言,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呈薄弱状态,目前还没有在国家层面进行“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据调查,国内的应用型高校多用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教学,并且因袭传统本科教学大纲的成分太多,甚至照搬知名高校的教学大纲。传统教学大纲着力培养学术人才,强调知识理论性和系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和社会需求密切相连,其人才培养不注重对知识的探索与研究,而强调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应用型人才不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3]。利用学术型教学大纲指导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弊端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不强,实践教学现实指导性不强等等。因此,制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课程标准,是当前应用型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前,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针对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标准。这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来说,既有相当的自由度,又有一定的难度。自由度表现在各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制定适合的课程标准。难度在于没有现成的模式提供参考,应用型高校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它的课程标准既不能照搬学术研究型高校的教学大纲,又不能完全照搬专业技术型高职高专的课程标准。具体说,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标准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规范原则
按照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和课程提出的规范要求,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相互融通的课程目标,统筹并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适宜的评价形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等。
(二)适用应用原则
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质属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以掌握知识的专、深、尖为评价标准,而是以获得知识的广、博、适为评价标准[4]。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适用应用原则,做到内容的知识深度、能力范围、专业素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与运用,要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应用性、行业性。
(三)能力发展原则
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型特色还表现在其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关系上,现实社会中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就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课程标准,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制定课程标准要紧跟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将原课程内容进行增删并取、归类整合,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相对完善的课程内容。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强调学生参与,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内容和思路
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和整体角度全面思考、合理规划,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内容包括: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内涵及特点、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课程标准的组织和实施三方面。
(一)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内涵及特点
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是应用型高校所制定的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涉及课程性质、内容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内涵突出适用和应用性,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应用性是其突出特点,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时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即有助于学生通过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成为一个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思路
课程标准由课程概述、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四部分构成。
1课程概述主要阐述课程的性质及对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1)课程性质:将本课程放置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中,找准本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类型以及与先导、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2)设计思路:有机结合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确定及课程讲授方法,主要阐述课程的总体设计原则、设置依据、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考核与评价方式等相关内容。
2课程目标。依据本门课程所代表的学科知识体系、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侧重对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课程功能的具体体现。(2)具体目标明确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性主要任务和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三个部分。(1)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提高性和扩展性内容。其中基础性内容侧重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必须讲授的教学内容;提高性内容是体现课程教学的较高要求,是对应基础性内容具有提高作用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讲授的教学内容;扩展性内容则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深度、广度两方面,扩充基础性和提高性知识与技能,给优秀学生学习留出的一定空间。(2)课程学习性主要任务:运用本门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通过课内实践(课内作业或课内实验)的批阅以及课后实践(经典阅读,或课程设计,或课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指导等,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性主要任务。(3)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明确各单元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
4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考核方式、教材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等方面的建议。(1)教学建议: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采用诸如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2)考核方式建议:体现多元评价的理念,建立过程评价、目标评价、能力获得评价的“三位一体”评价方式。(3)教材选用建议: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着力加强课程教学辅助课件、实训规范、信息技术使用、实训基地、网络资源、仿真软件建设等。(5)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提出对实验室(基地)功能和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
(三)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组织和实施
课程标准的组织和实施涉及诸多层面,核心问题要解决好课程标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指导者和实施者的关系,协调好学校、院系、教师各自的核心作用及实现路径等。同时,要着力解决好课程标准内容适用与应用尺度把握的问题。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知识应用环节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4]。
四、合肥师范学院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
合肥师范学院于2007年由一所成人本科院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以应用型为本科办学定位,于改制当年完成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合肥师范学院的教学大纲和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差不多,因袭传统本科教学大纲的成分较多,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适用性不强,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系统完善。制订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2012年7月,经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牵头制定并实施《合肥师范学院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指导意见(试行)》,全面开展课程标准开发和应用工作。
(一)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设想与举措
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设想涉及三个方面。在研制范围上,要求凡新修订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列入的课程,均须按计划编制课程标准。在研制内涵上,要求课程标准编制突出“改”字,重在“用”字,培育“特”字,努力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应用型课程。在研制范式上,规定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四项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建设举措推进了如下三项工作:
1以“服务和拉网”为关键词,保障课程标准建设过程的质量。深入教学单位进行调研,服务到位,倾听教学单位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解决教学单位、教师在组织和撰写课程标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同时对涉及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以及课程负责人,采取逐人、逐课的拉网式“诊断”方式进行。两年来,先后回收修改过的课程标准建设的基础材料1000余份。
2以“末位淘汰制”方式,规范课程标准验收工作的严肃性。遵守课程达标程序严格与公平原则。验收环节分为现场答辩和事后课程标准修改两大环节,突出“有听头、有看头、有留头”三有要求。选择课程标准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验收,将评审与指导、验收与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师课程标准制定和说课评课的专业能力。两年来共召开50场专场验收会和若干专场交流会。验收成绩由高到低、后位淘汰,并及时公布。
3以 “课堂教学人人过关活动”为抓手,衡量课程标准的落实效果。“人人过关”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至2014年6月结束。教务处、校教学督导团牵头组织专家听课组,以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专任教师进行了集体听课和现场评议,综合衡量课程标准的落实效果。 (二)课程标准建设取得成效
从量上来看,起草并实施《合肥师范学院关于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涉及涵义、特点、功能、制定方法、效果监督等要素。组织并验收所有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建设一系列模块化课程,开发100门课程新资源,建设10本校本教材,完成创新课程(教学示范课程、教改示范课程、双语课程、网络精品课程、新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从质上来看,广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贯穿岗位职业能力的意识有所加强;在课程目标的调整上,突出能力导向原则,课程体系得到重构或优化,提升了课程改革与建设执行力。具体表现为:加强了改革课程形式、增设综合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吸纳科技发展新成果等。
(三)课程标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总体缺乏有效指导。主管部门尚未对应用型高校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涵义、特点给予明确认定,对本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缺乏全面把握,对当前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要进行的深入调研尚显不足。虽然将制定课程标准的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部门、院系、教研室、教师,但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建设的认同感不够,实施课程标准建设的凝聚力不强。
2课程标准建设总体缺乏整体合力。有些教师仅是为了完成任务,闭门造车,致使部分课程标准背离了行业需求原则,脱离岗位职业实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足。还有些部门和教师由于制定课程标准的态度不够严谨,大而化之,制定的课程标准只是一些提纲性的东西,内容不详细、层次不清楚。
3验收过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发挥得不够。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文件,是规范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都应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但事实上,部分院系和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往往把新制定的课程标准束之高阁,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甚至有些教师颠倒制定课程标准和选择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所以要先制定课程标准再选择与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材。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是先选定教材后制订课程标准,则课程标准就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
4课程标准组织和实施机制不够健全。由于课程标准实施过程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有些教师的教学随意性仍然比较大,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要求的应用性、实践性、实用性等教学目标达不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五、课程标准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一)关于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课程标准在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授课效果与需求,适时调整和修订具体内容与要求。课程标准在突出使用和应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能力发展的观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关于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从宏观层面,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动态;根据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和课程规范要求,结合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职业能力需求;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准确设计各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功能定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制定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
从微观层面,要加强课程标准编制的专业指导,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清晰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把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落实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等核心内容。
(三)关于应用型高校校本课程标准的管理机制
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范地组织、制订、实施、评估、实践检验和修订。只有解决好课程标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指导者和实施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满足课程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其纲领性教学文件的作用,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实现其办学定位和特色、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经过两年的建设实践,合肥师范学院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地方性特色,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作为同类高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参考借鉴。但由于可参照对象较少、学校投入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课程标准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在研究探索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注释:
[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9 (3 ):4-7
[2] 李双美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的建设——以大学物理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 (1):72-75
[3]张福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特征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4):53-57
[4]付大鹏,李念良民办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