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在课堂教学导入上动脑筋,下工夫,把课堂教学导入做精致,做到最适合。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地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我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科学性原则,指的是设计导入要做到正确合理,语言的运用、教具的选择、方法的确定必须做到正确无误、科学合理,必须符合教材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2.简洁性原则。
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占用时间不宜过长,不能挤占课堂教学宝贵的时间,否则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课堂导入必须使用最佳的手段,最优化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入学习任务中去,并且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巨大热情,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蓄势。
3.灵活性原则。
课堂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业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要根据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状况,根据学校能提供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因地制宜地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形式、适当的手段、合宜的媒介。总之,一切方法、方式、手段和媒体的选择都要服从服务于效果。
4.新颖性原则。
初中学生是纯真善良、积极热情、活泼好动的,对外界的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喜欢新鲜的内容,新颖的形式,新奇的刺激。课堂导入要根据学生这种年龄特点,避免陈旧的形式、陈旧的内容、陈旧的手段。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最欢迎的形式,他们最喜欢的方法设计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为课堂学习鼓足气,憋足劲。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常用方法
1.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需要了解作者情况,才可以深刻了解文章内容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把作者简介作为导入课堂学习的方法,介绍作者可以从时、人、事、绩和生平等五个角度开展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是谁,原名笔名(现代作家)、字、号、别号、谥号(多见于古代作家),主要文学成就,人生轨迹,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作家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做到“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识其文,提高课堂阅读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由于该文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有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学生对鲁迅先生缺乏了解,而这对认识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从时、人、事、绩和生平等五个角度对鲁迅先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为学生理解作者抨击封建教育制度,而不是否定批评寿镜吾老师等教学难点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2.巧用对比,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作家的著名篇目,在编写成教材时,这些篇目经过编者按照主题的巧妙安排,有机组合,形成了或是并列或是对比的关系。对于这些篇幅,在阅读教学导入设计上,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读出文章的本质,真正达到学深学透,融会贯通。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篇文章的学习中,我发现这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的是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在为考取功名前,两个人有着惊人的相似点,社会地位低下,受尽欺凌。两个人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畸形人。不同点是,孔乙己一生都未能考取功名,穷困潦倒,饱受折磨,而范进却幸运地考取功名,走上了仕途经济的道路。孔乙己还有善良、诚实的一面,而范进则前倨后恭,逢迎自如,虚伪狡猾。因为这样,加上教材中《范进中举》安排在《孔乙己》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课堂导入语:“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可笑可怜,可有可无,必死无疑,在封建社会罪恶的科举制度下,没能够沿着科举的绳索爬上去的孔乙己只能是一个无谓的牺牲品。那么沿着科举制度这根绳索爬上去的范进命运又将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通过比较的方法,学习《范进中举》,关注范进的传奇人生吧!”
3.解读课题,导入课文。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精华,透过课题,可以窥视文章的要诀,所以课题是学习文章的重要入口。对课题比较典型的文章,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可以把突破口放在课题的研读上,从解读课题入手,导入课文的学习,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一文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认识课题导入课文的学习,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解读课题的思考题:(1)作者听泉的地点在哪里?(2)一般旅游观光,大都是观赏,作者为什么不是观赏到的景物,而另辟蹊径的从听觉的角度状写鼎湖山之泉?(3)作者听出了泉水的什么特点?这些问题要想得到很好的解决,学习课文是最好的方法,学完课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性普遍提高,学习主动性很强,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对课文文题的解读导入。
综上所述,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广大语文教师要遵循课堂导入的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当然不止上面说的那几种,只要仔细研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很多。我们要从设计好课堂导入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浪潮中,潜心研究,大胆实践,锐意创新,实践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出色地完成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神圣的历史使命。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科学性原则,指的是设计导入要做到正确合理,语言的运用、教具的选择、方法的确定必须做到正确无误、科学合理,必须符合教材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2.简洁性原则。
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占用时间不宜过长,不能挤占课堂教学宝贵的时间,否则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课堂导入必须使用最佳的手段,最优化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入学习任务中去,并且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巨大热情,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蓄势。
3.灵活性原则。
课堂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业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要根据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状况,根据学校能提供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因地制宜地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形式、适当的手段、合宜的媒介。总之,一切方法、方式、手段和媒体的选择都要服从服务于效果。
4.新颖性原则。
初中学生是纯真善良、积极热情、活泼好动的,对外界的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喜欢新鲜的内容,新颖的形式,新奇的刺激。课堂导入要根据学生这种年龄特点,避免陈旧的形式、陈旧的内容、陈旧的手段。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最欢迎的形式,他们最喜欢的方法设计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为课堂学习鼓足气,憋足劲。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常用方法
1.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需要了解作者情况,才可以深刻了解文章内容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把作者简介作为导入课堂学习的方法,介绍作者可以从时、人、事、绩和生平等五个角度开展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是谁,原名笔名(现代作家)、字、号、别号、谥号(多见于古代作家),主要文学成就,人生轨迹,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作家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做到“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识其文,提高课堂阅读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由于该文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有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学生对鲁迅先生缺乏了解,而这对认识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从时、人、事、绩和生平等五个角度对鲁迅先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为学生理解作者抨击封建教育制度,而不是否定批评寿镜吾老师等教学难点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2.巧用对比,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作家的著名篇目,在编写成教材时,这些篇目经过编者按照主题的巧妙安排,有机组合,形成了或是并列或是对比的关系。对于这些篇幅,在阅读教学导入设计上,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读出文章的本质,真正达到学深学透,融会贯通。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篇文章的学习中,我发现这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的是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在为考取功名前,两个人有着惊人的相似点,社会地位低下,受尽欺凌。两个人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畸形人。不同点是,孔乙己一生都未能考取功名,穷困潦倒,饱受折磨,而范进却幸运地考取功名,走上了仕途经济的道路。孔乙己还有善良、诚实的一面,而范进则前倨后恭,逢迎自如,虚伪狡猾。因为这样,加上教材中《范进中举》安排在《孔乙己》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课堂导入语:“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可笑可怜,可有可无,必死无疑,在封建社会罪恶的科举制度下,没能够沿着科举的绳索爬上去的孔乙己只能是一个无谓的牺牲品。那么沿着科举制度这根绳索爬上去的范进命运又将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通过比较的方法,学习《范进中举》,关注范进的传奇人生吧!”
3.解读课题,导入课文。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精华,透过课题,可以窥视文章的要诀,所以课题是学习文章的重要入口。对课题比较典型的文章,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可以把突破口放在课题的研读上,从解读课题入手,导入课文的学习,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一文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认识课题导入课文的学习,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解读课题的思考题:(1)作者听泉的地点在哪里?(2)一般旅游观光,大都是观赏,作者为什么不是观赏到的景物,而另辟蹊径的从听觉的角度状写鼎湖山之泉?(3)作者听出了泉水的什么特点?这些问题要想得到很好的解决,学习课文是最好的方法,学完课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性普遍提高,学习主动性很强,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对课文文题的解读导入。
综上所述,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广大语文教师要遵循课堂导入的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当然不止上面说的那几种,只要仔细研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很多。我们要从设计好课堂导入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浪潮中,潜心研究,大胆实践,锐意创新,实践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出色地完成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神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