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姐妹战疫”
“我不想显得太温柔。”每次面对摄影师,梁钰都这样说。相比起照片里的笑靥如花,她更喜欢微扬下巴、面无表情的自己,眼神里透着舍我其谁的霸气。
2020年,对于这个不想让自己太温柔的25岁女孩来说,是动荡的、饱满的、前所未有的。梁钰甚至觉得,这大概是人生中最浓缩的日子。因为一年前,她还是个普通女孩,元旦还去了趟杭州,过了几天“逛吃逛吃”的悠闲日子,直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了。
疫情刚发生那几天,看到全国医护人员奔赴抗疫前线,梁钰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女性医护人员如果赶上生理期怎么办。“前线医护人员的卫生巾和生理裤还够吗?”她在微博上这样问道,但她没有想到,从问出那句话开始,自己的时间就是以小时来计算了。
不断收到的医护私信让梁钰无法停下。原本,她只是想尽自己所能捐赠一些女性卫生用品,可车轮滚动起来后,梁钰才意识到这背后的需求缺口有多大。于是,她在网络上召集了几十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成立“姐妹战疫”志愿组织,为女性医护人员募集生理用品。
回应一线女性医护人员的私信求助,接收医院或科室的需求数据统计,寻求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合作,寻找在湖北省内能往武汉发货的卫生巾商家,安排物流和志愿者车队……每天凌晨工作结束后,她还在不断思索下一步行动。
就这样,在一个分工专业、96%都是女性的志愿者团队支持下,梁钰做成了一件大事:3月24日,“姐妹战疫安心行动”发布项目总结,35天里,共募集到613305条安心裤,320883条一次性内裤,160776条卫生巾,10852支护手霜,送达205家医院或医疗队,覆盖女性医护人员超过84500人。
拒绝羞耻
对于梁钰来说,“姐妹战疫”是一次激发,因为不断收到的医护求助与感谢让她意识到——女性的呼喊需要被听见。
所以,梁钰在“姐妹战疫”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各地的女孩组成新的团队,成立“予她同行”公益基金,将越来越多超越地域、阶层的女孩联系起来,关注性侵害、推动职场性别平等,为保护女性发声。
2020年8月,“散装卫生巾”引发舆论热议,山区女孩“月经贫困”牵动着梁钰的心。秋天,“予她同行”开始下乡帮扶贫困女孩,去湖北和贵州的山区学校普及生理教育。
到了山区,梁钰才发现,贫困女童的卫生巾真的都是三无产品,甚至有很多人还不会使用卫生巾,用草木灰解决生理问题。“卫生巾贫困只是一个表象,卫生巾都贫困了,小女孩还能有什么?”梁钰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与山区女孩的交流中,梁钰发现,她们在生活里得到的爱太少了。所以,梁钰特别设立了一个“夸夸环节”,希望让女孩爱自己,表扬自己,觉得自己很棒。
所有女孩子被夸的时候都哭得很厉害。其中有一个女孩的故事让梁钰印象深刻。女孩说她很感谢自己的闺蜜,虽然总是打架,总是争执,但回家的山路没有灯,她们两个经常一边走一边唱歌,就不害怕。
看见那些女孩刚开始憋着不说话,脸上肌肉在颤抖,到后来慢慢述说、放声大哭,梁钰明白了,那些小女孩很少被肯定,也很少被爱,哪怕是好朋友也不会说出“你很棒”。而“夸夸环节”真正将女孩心底的东西激发出来了。
此外,在一位大学女教师的启发下,梁钰还在全国428所学校倡议启动卫生巾互助盒计划,将女生互相借卫生巾变成卫生巾共享,方便忘带卫生巾的女生使用,规则是拿一片放一片,消除月事羞耻。
孤独前行
很多人问梁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么要关注女性议题呢?梁钰说:“我本身是学法律的,其实大家只要学学法律、看看案卷,就知道了。”真正让她开始做这些事情,和专业并无关系,只是单纯地“看不下去了”。
梁钰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被性骚扰时,有个姐姐说:“你都已经跟人家出去吃饭了,你就应该意识到你们一定会发生点儿什么。”当时刚刚20岁的梁钰听了之后一头雾水:明明是6个人一起吃饭的,怎么会这样?社会规则应该是这样子吗?我以后一定不让我的妹妹听到这种话。
从那以后,梁钰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空间里的独行者,女性权益、月事羞耻、家暴、猥亵……她开始关注一个个沉重的话题,但可惜的是,身边鲜有朋友能和她讨论。
如果说曾经的困惑与探索是沉淀、敲定,那“姐妹战疫”志愿组织、卫生巾互助盒计划就是厚积薄发的结果,直到“予她同行”艺术展,梁钰让更多人看到了女性的力量。
2020年6月,梁钰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以300个金属节育环为原型做成的首饰在北京展出,她触动很大。那些首饰真的非常好看,但梁钰越看越觉得可怕。“几十年里,有多少女性把这份痛苦和耻辱放进了身体里。这种流血、付出虽然不是显现的,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女性会因此害怕、受伤,也会疼痛。”梁钰说。
办一个女性当代艺术展的想法由此酝酿。筹办展览过程中,梁钰发现,原来女性艺术家的处境也非常糟糕,她们的作品只占市场份额的2%,她希望将更多的目光能聚焦于女性艺术家。
11月1日,“予她同行”艺术展开幕,在将近一个月的展出时间里,艺术家周雯静的《红色系列》将女性长期以往被隐匿的“痛”展示了出来。它将女性的病理、血液与背后冰冷的社会、现象结合在一起,发散出生命与死亡的探讨与思考。参展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通过这个独一无二的空间,看见了女性的力量與苦痛。
看过展览,有很多人私信她,其中有一个高二的女生说:“以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女性已经不会上节育环了,结果随口问自己的妈妈,才发现她居然还在身上。”和妈妈商量过后,女孩陪妈妈做了取环手术。
每当这种时刻,梁钰仿佛能切实触摸到自己坚持发声的意义。它们不是虚无缥缈的粉丝、点赞、评论数,而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人。
面对质疑
做自己、敢发声,梁钰所做的一切与她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梁钰是在一个规训并不太多的环境中长大的,她从小就被教育“受欺负要打回去”,只要感到不公正,她就会大声抗议,然后据理力争。
上小学时,学校有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学校本来每年只有一次郊游机会,同学们想去两次,梁钰就去找每个班的班长沟通,说大家要团结,在少代会上提案,大家一起讨论。后来每个班都提出意见,学校就通过了。同学们还觉得校服很丑,梁钰就通过少代会跟学校反映。学校就把校服厂模特请到学校,让每名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想要的样式,最后不同年级的校服都不一样。
初中时,梁钰所在学校的校长会定期询问学生最近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如果有,都跟他讲。高中时期的梁钰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办了个社团,慢慢演变成一个民调社,收集同学们对学校的建议,让学校更好地发展。
在这种环境中,梁钰不惧怕任何权威。上大学时,刑法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强奸罪,说出了类似“强奸是因为女生穿得太少”的话,梁钰气得当堂站起来和老师对峙:“为人师表,怎么可以讲这种混账话?”结果,那门课她只拿了70多分,除此之外没有更多影响。时至今日她依旧肯定:“说那样的话就是该骂。”
对于梁钰来说,2020年过于忙碌,她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和回望,但毋庸置疑的是,她已经从一个普通“网友”变成一家女性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共鸣,收获无数赞誉。
赞美总与诋毁相伴随行,她的一言一行,都在被用放大镜检视。有人抨击、讽刺,甚至质疑她是女权主义者在作秀,也有人觉得她是在刻意树立性别对立。但梁钰没有选择沉默,她用行动说话:我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完成什么“正义之举”,我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群体,我只是在做自己。这世界已被太多女性的温柔和忍让所成全,我们就是要在一个不那么完美并且充满冲突的世界里,为女性权益奔走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