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新兴力量的崛起》(人民版)为例,论述了教材插图的利用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利用插图设置相应的问题和情境;二是利用插图实现课堂教学的自然过渡;三是利用插图深化历史知识。同时也可自制相关图片来配合历史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材插图 教学 运用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6-01
教材插图是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仅人民版必修一课文中插图就多达156幅,且类别多样,分为历史人物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器物图、名胜古迹图、历史地图、数计统计图等。它与教材文字相互照应,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是相关历史的“写真”。本文以《新兴力量的崛起》(人民版)为例略谈教材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插图设置相应的问题和情境
“问题与情境不但能有利于研究原则、步骤等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各类知识的掌握和迁移”。[1]《新兴力量的崛起》由“欧洲人的欧洲”、“迅速兴起日本”、“东方巨龙的腾飞”及“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四部分内容组成。相应有5副插图,其中涉及“东方巨龙的腾飞”内容2幅。当讲述“欧洲人的欧洲”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插图,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如下问题:欧共体的建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欧共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相关的教材内容。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此,就能使学生对“欧共体的成立”这一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一课题,并激起热烈、持久的专注情绪。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文插图,设置相应的问题和情境来讲述新课题,使其充当教学媒介,这既能加深学生对新课题的印象,又使课堂教学流畅跌宕,充满层次感,克服教材的平铺直叙带给学生的学习障碍。
二、利用插图实现课堂教学的自然过渡
《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课,涉及到欧洲,日本、中国和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时空的交错,知识的迁移。如何把这些分散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实现教学的自然过渡,使学生的思维实现自然跳跃?例如,当我们根据教材就日本兴起的原因,发展概况,影响来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日本汽车出口的情景)插图,用具体的史实来印证教材中指出的60-8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图中的大量等待出口的丰田汽车的壮观场面自然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进而激发学生对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思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再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日本经济发展的几点要素。最后设问,当日本的丰田汽车走向全世界时,同一时期的中国面临哪些问题?在学生自主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此时,中国处于文革时期,正在关起国门,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中国丧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同一时期的中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势必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新中国建立时,中日两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此时的中国却远远落后于日本,原因何在?后来中国又是怎样缩小这一差距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然把目光转向“东方巨龙的腾飞”教材内容,从而实现自然过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各国代表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一图,提出,中国为什么能重返联合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图的时候,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上升是根本原因即内因;第三世界的支持是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即外因。然后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从而实现教学过渡,转向“发展中国家的呼声”知识点的学习。
三、利用插图深化历史知识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材中的每一主要内容都配有1至2幅插图。它们都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特征,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而且能够利用它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延伸,深化历史知识点,充实课堂内容,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突出学习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说历史教育要“把史实的传授和科学的历史思维的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发掘历史文明,创造时代精神。” [2]因此,在课堂的讲授中,充分利用插图深化历史知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例如借助(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欧洲共体总部的建筑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特色?它体现了欧洲政治家的哪些想法?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教师指出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呈现椭圆形建筑特点,象征着欧洲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和力量。然后,教师结合二战前后的历史事实从现实目标、主要目标、最终目标等三个方面总结归纳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欧共体的总部设在哪里?学生回答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同一地点还设有哪些重要的国际组织机构?学生回答还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讲述“东方巨龙的腾飞”时,让学生思考“1978-1999年我国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与“各国代表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两图之间的联系,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必然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四、自制简易插图整合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真正走进自己的教学行动中,在自己的教学行动中不断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发展自己。” [3]为此可根据课后思考题,[4]自主设计如下三幅简易插图加以说明。根据建筑的有关常识,指导学生回答有关两级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即其作用及两级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答案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编.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7
[2]刘凡.历史史实与历史思维[M].历史教学1997(11)
[3]李庆忠编.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材插图 教学 运用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6-01
教材插图是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仅人民版必修一课文中插图就多达156幅,且类别多样,分为历史人物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器物图、名胜古迹图、历史地图、数计统计图等。它与教材文字相互照应,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是相关历史的“写真”。本文以《新兴力量的崛起》(人民版)为例略谈教材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插图设置相应的问题和情境
“问题与情境不但能有利于研究原则、步骤等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各类知识的掌握和迁移”。[1]《新兴力量的崛起》由“欧洲人的欧洲”、“迅速兴起日本”、“东方巨龙的腾飞”及“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四部分内容组成。相应有5副插图,其中涉及“东方巨龙的腾飞”内容2幅。当讲述“欧洲人的欧洲”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插图,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如下问题:欧共体的建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欧共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相关的教材内容。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此,就能使学生对“欧共体的成立”这一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一课题,并激起热烈、持久的专注情绪。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文插图,设置相应的问题和情境来讲述新课题,使其充当教学媒介,这既能加深学生对新课题的印象,又使课堂教学流畅跌宕,充满层次感,克服教材的平铺直叙带给学生的学习障碍。
二、利用插图实现课堂教学的自然过渡
《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课,涉及到欧洲,日本、中国和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时空的交错,知识的迁移。如何把这些分散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实现教学的自然过渡,使学生的思维实现自然跳跃?例如,当我们根据教材就日本兴起的原因,发展概况,影响来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日本汽车出口的情景)插图,用具体的史实来印证教材中指出的60-8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图中的大量等待出口的丰田汽车的壮观场面自然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进而激发学生对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思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再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日本经济发展的几点要素。最后设问,当日本的丰田汽车走向全世界时,同一时期的中国面临哪些问题?在学生自主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此时,中国处于文革时期,正在关起国门,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中国丧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同一时期的中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势必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新中国建立时,中日两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此时的中国却远远落后于日本,原因何在?后来中国又是怎样缩小这一差距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然把目光转向“东方巨龙的腾飞”教材内容,从而实现自然过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各国代表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一图,提出,中国为什么能重返联合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图的时候,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上升是根本原因即内因;第三世界的支持是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即外因。然后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从而实现教学过渡,转向“发展中国家的呼声”知识点的学习。
三、利用插图深化历史知识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材中的每一主要内容都配有1至2幅插图。它们都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特征,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而且能够利用它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延伸,深化历史知识点,充实课堂内容,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突出学习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说历史教育要“把史实的传授和科学的历史思维的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发掘历史文明,创造时代精神。” [2]因此,在课堂的讲授中,充分利用插图深化历史知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例如借助(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欧洲共体总部的建筑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特色?它体现了欧洲政治家的哪些想法?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教师指出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呈现椭圆形建筑特点,象征着欧洲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和力量。然后,教师结合二战前后的历史事实从现实目标、主要目标、最终目标等三个方面总结归纳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欧共体的总部设在哪里?学生回答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同一地点还设有哪些重要的国际组织机构?学生回答还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讲述“东方巨龙的腾飞”时,让学生思考“1978-1999年我国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与“各国代表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两图之间的联系,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必然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四、自制简易插图整合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真正走进自己的教学行动中,在自己的教学行动中不断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发展自己。” [3]为此可根据课后思考题,[4]自主设计如下三幅简易插图加以说明。根据建筑的有关常识,指导学生回答有关两级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即其作用及两级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答案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编.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7
[2]刘凡.历史史实与历史思维[M].历史教学1997(11)
[3]李庆忠编.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